-
1 # 百姓創造歷史
-
2 # 不過一歸鴻
這個問題有點偏頗:曹公可是大概排了一下主線人物的大小,即不影響事件進展,又不影響人物關係,不必要囉囉嗦嗦交代這個!如果不是後人研究紅學,誰也不會太注意這個問題!
試問寶哥哥,寶姐姐,林妹妹之詞已經足可以交代清楚,幹嘛那麼畫蛇添足,多此一舉呢!?
愚以為:這可能是曹公無心插柳柳成蔭吧!
-
3 # 平生皆被功名誤
這依然是作者的整體構思問題。作者寫書時,書中主要人物的影射物件早已過世,書中的情節是對影射物件一生的回顧,選取的是影射物件一生當中最精彩的篇章,所以年齡就不好寫了,甚至有將好幾個歷史人物對應書中一個人物的情況,還有一個歷史人物對應書中好幾個人物的情況,另外,書中一些人物的原型並不是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人,他們原本就不在一個時間不在一個空間中生活,寫年齡好難啊。
-
4 # 郝明41
可如何你認為只有曹雪芹一人寫了紅樓夢那你的腦袋被喜洋洋踢了,也是傻子一個。
曹雪芹的紅樓夢寫了,批閱十載增刪五次,總不是假的吧。那底稿是誰寫的呢?
你把基本的問題搞清楚了。你就知道秦可卿吊死和林黛玉奔喪,一個是1644年,一個是1727年。我數學不好,你自己算算差了多少年呢?
-
5 # 文惠來
謝邀。《紅樓夢》人物,就像作者自己在第五回所說,“或指一人,或指一事”,因此,書中分為兩類,一類是人格化的人物,即把事和物人格化,這類人物沒法寫年齡,也就不用寫了。如賈雨村,甄士隱,如寶玉,寶釵和黛玉(即便交代了年齡,也是事情進展中的某個時間)。二類是生活中真實的人物,這裡也分兩種情況,一是一個家族或同類人放在一起寫,這樣就不能寫出人物的具體年齡,如妙玉,香菱;二是歷史生活中的真人,如賈瑞,尤三姐,真人也不能寫年齡,容易讓人看出真相。
-
6 # 劉紅梅163945899
高明之處,無奈之舉。名著由作者對身邊人、身邊事的高度藝術加工創作而來。假作真時真亦假,開篇的甄士隱(真事隱)就已經回答了您這個問題。
-
7 # 嘉哥64
紅樓夢故事是夢幻玄妙的風格,不可能一出場自報介紹這個人幾多數,無論古今,小說要有趣味性,模糊不提歲數最好,暗示讓人想像最妙,紅樓夢由開篇到結束,有十年時間跨度的。
-
8 # 懂你148975892
《紅樓夢》裡作者交待最清楚年齡的是元春:第八十六回裡,借寶釵之口,她的生辰八字清楚明白,屬猴的。死於第九十五回:"元妃薨於甲寅年12月19日,已交卯年寅月……",即卒於兔年的第二天。其次為賈母,逝於第一百一十回,享年83歲。第3,王熙鳳,卒年25歲。林黛玉死時芳齡16。還有就是,賈寶玉,出家時19歲。第120回賈政說道"原來寶玉是下凡歷練的,竟哄了老太太19年……"。由此,其它人的年齡都可以推出個大概。
《紅樓夢》有一個特別之處,主要人物的年齡有時又很混亂,無法相互參照,比如,甲和乙比較還符,但甲和丙一比較,年齡又不符了。也就是說有些人物的年齡時大時小。特別是巧姐,可以說是越長越小,到小說結尾又跟猴皮筋樣,一下子就長到了十三歲,可以嫁人了。其次是薛藩,他只比寶釵大兩歲,可在第七十二回裡,他竟然比賈璉還大,稱王熙鳳為弟妹。而黛玉從南邊帶來的丫頭雪雁,更是不可思議,簡直就是長不大的小女孩。小說裡的紀年有時也很混亂,特別是前八十回裡,《紅樓夢》的紀年,時間是可以倒流的。
又由於作者在小說裡,經常用倒敘,插敘等多種表達手法來描敘故事情節,從而使得讀者閱讀時,經常有時間交替錯亂的感覺,但這是讀者的事,不能怨作者。比如秦可卿從患病到死亡,讀者若不注意,不會想到有一年多的時間,就是因為這一年當中插敘了賈瑞調戲王熙鳳,從開始勾引到後來照"風月寶鑑"遺精而亡的這麼個故事情節。從而使得讀者忽略了時間的流逝。而這樣的情況還很多。再者小說裡描寫的時間跨度又很大,所以,書中人物的年齡時大時小這種情況也在所難免。
但有一個人的年齡,明顯是作者故意的:“元妃存年43歲"。按《紅樓夢》紀年,她在寶玉17歲時死的,實際存年為31歲。
-
9 # 曉行林中
其原因多為猜測,但是戚蓼生在序中寫道:紅樓夢一喉而兩歌,一手而兩牘。
脂批告訴讀者,風月寶鑑當正反兩面來看。紅樓人物一人身上可以隱射多個原型。而年齡時代包括人物特徵在文字中作者會隱晦的透漏出一些資訊,熟悉歷史的人,方能看出一二。
-
10 # ww3721王建文
小說是娛樂大家,消耗時間,動腦勁,有聯想的遊戲總彙的紅樓夢。大家這麼多廢心耗力看紅樓夢,大家們編戲弄劇,無限開發。
就是因為紅樓夢藝木性,趣味性,大眾性,遊戲性,猜疑性,迷茫性很多給大家各種各樣的享受,讓不同層次人們抓住問題,進行探索,迷語,詩賦,故事,感情交錯,人物有心機毒辣,手段兇狠,作風殘酷讓人注目驚心又拍案叫絕。
紅樓夢這種多種知識性,風俗性,深刻哲理性隨性民俗大眾性,日常性節日化突出性,漫畫易懂性感染性。把中國古典小說深刻的故事性,和多義,多情,多樂性,一個個完美地組合在一起,讓我們看在書上,想心裡,求解迷底。樂在眉頭,啟發人的智慧和聯想。很想絆著自己的無窮象想故事的情景,都想作出不一樣華美篇章。
當然不能全部直白全露,卻更有大綱提要,透過喜怒哀樂讀者探求追求帶來新的歡樂。否則一切明白,就會讓沒有映象,不會思想看過罷了。
回覆列表
這是作者刻意為之,以人物的肖像和心理描寫來達到讓讀者心裡有活脫脫的畫面感,你都能感覺出了一個人物的容貌和儀態,提前告訴年齡就是敗筆了。
能達到這種功底的都是大家了,作家陳忠實在談到《白鹿原》的創作時也提到透過外貌和語言,心理描寫達到同樣的效果,這都是手法老道的表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