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李適於公元742年(即天寶元年)生於長安皇宮之中,是唐代宗李豫的長子,其母為沈氏(可惜不是大老婆),李適的爺爺是唐肅宗李亨,太爺爺就是大名鼎鼎的唐玄宗李隆基了。 李適的青少年時期正逢大唐盛世,著實過了些年的好日子,但好景總是不長的,李適14歲那年即公元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第二年長安告急,李氏皇族紛紛出逃四川,李適之母沈氏因在家族之中地位不高(前面說過她不是大老婆,雖說她兒子李適日後成了太子、作了皇帝,按說應母以子貴,但那是二十多年後的事了,眼下他兒子僅僅是李氏皇族中的普通一員,對她地位上的幫助不大)沒能安排進第一批流亡名單,被無限遺憾的留在了長安城中,在巨大的悲傷情緒中,年少的李適經歷了與母親的生離死別,這一別便是永別,於是引出了下面的故事。 叛軍隨後攻入長安,沈氏在戰亂中被叛軍擄掠到了洛陽安祿山的宮中(其中的屈辱和遭遇可想而知)。 一年後,即公元757年唐軍借回紇兵之力,光復洛陽,沈氏的丈夫李豫隨大軍進入洛陽,並十分幸運的在洛陽宮中重新見到了沈氏,李豫自然是大喜過望,先將沈氏安置在洛陽,打算待平叛之後再帶其一同返回長安,全家團聚。 可惜天不遂人願,公元759年史思明覆叛,洛陽再度淪陷,沈氏又落到了叛軍手裡,並從此下落不明(這女人的命可真苦啊)。此後唐王朝進入了與叛軍的反覆拉距之中,只到763年才將安史之亂平定,其間尋找沈氏的事自然是無力顧及。 公元762年李豫即位,其對沈氏始終是念念不忘(對不起人家啊),在叛亂平定後,便派人四處查訪,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破鏡重圓,但終其一生未能如願。其間到是有一位曾在少陽院(在唐代太子亦稱少陽,其居住處稱少陽院,即太子府)當過奶媽後來在壽州崇善寺做了尼姑的廣澄,想要冒充沈氏來認親(應該是認富貴),可俗話說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李豫跟沈氏生活了有十幾年,兒子都養了那麼大,自己老婆長什麼樣還能忘了嗎。兩人一見,李豫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盛怒之上命人把廣澄活活鞭死。 此後李豫懷著對沈氏的愧疚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尋親接力棒也交到了他們二人的兒子唐德宗李適的手中。 公元779年李適即位,雖然其母沈氏仍沒有下落,但他仍下旨尊沈氏為皇太后,併為尋母專門設立了規格相當高的工作領導小組,稱為奉迎使,領導小組的組長即奉迎使為睦王李述,副使為工部尚書喬琳,組員(在這個小組裡叫判官,可謂相當貼切)為四名沈氏家庭的成員(事後證明他們可能是沈氏叔叔的兒子的侄子之類的人,尋親基本沒有什麼作用),讓他們帶人不惜一切代價,到帝國的各地尋找。 其間各地聲稱找到沈太后的訊息不斷,但卻大都經不起考驗,而其中最最疑似並且在唐史上留下一筆的是下面這一起。 玄宗時期的大太監高力士有位養女當時在洛陽寡居,因其養父的關係能講很多宮庭裡的事情,在她家那一帶相當有名,洛陽有個叫李真女人的曾經在皇宮中作過女官,估計是因為賞金太豐厚和這位高氏太能泡的原因,居然一門心思的認定這位寡婦的高氏就是傳說中的沈太后,並立馬將這一重大情報向當地政府做了報告。 奉迎使接到洛陽地方政府的報告,不敢怠慢,將這一重大資訊向皇帝李適做了彙報,李適得知後是又驚又喜還又擔心,便立馬派人到洛陽去進行查證,當時沈氏家族中認識沈氏的老人都已經過世,而以前曾經在宮中侍候過沈氏的太監和宮女也大都不在世了,派出查證的人又沒有照片和DNA這些現代技術,對於皇帝派的任務,只能靠皇帝對太后長相的描述和自己現場的望、聞、問、切以及感覺來幹了。 查證人員首先在暗處對高氏進行了觀察,高氏在年齡上跟沈氏差不多,其身材和長相跟描述中的也有點像(沈氏估計臉上沒有類似美人痔之類的特徵),來人實在是難以辨別,只能像審問似的去問了。 高氏開始還很誠實,矢口否認說自己根本不是太后,但想不到的是這話起了反作用,估計以前查證人員見到的盡是聲稱自己是太后的人了,第一次碰上這說實話的,於是發揚真作假時假亦真的作風,認定高氏就是沈太后,並強行把高氏迎進了洛陽的上陽宮,起初高氏是一百個不同意,但時間一長,好吃好喝好招待一通下來,不由得高氏不動心,高氏見作太后好處如此之多,也就半推半就,到後來更是一口承認。相關官員等的就是高氏這句話,立馬向皇帝報告好訊息。 德宗得到訊息後,立刻派了上百名宮女帶著皇太后專用的車駕和衣服物品,先行到洛陽去服侍所謂的沈太后。而自己準備隨後挑選黃道吉日,再帶人前往洛陽親自迎母后回長安。 李適與母親失散時已經14歲,應該是早已經記事了,而且在那個時代像他這麼大的皇族子弟說不定老婆都已經有了,其母長什麼樣他應該是相當熟悉的。如此大費周折,到時候“母”子在洛陽相見之日,恐怕就是龍顏大怒之時,前車之鑑(尼姑廣澄)可還歷歷在目啊。 高氏的弟弟高承悅當時住在長安,得知了姐姐的事情,惟恐姐姐不說實話冒充太后,到時候真相大白,恐怕就得是滿門抄斬,自己也跑不了。就主動向政府坦白,向德宗交待了事情的始末。德宗聽後,估計是相當憤怒但也相當無奈,便派高力士的養孫樊景超還著自己的詔書前往洛陽察看並處理相關善後事宜。 樊景超到了洛陽上陽宮中一看,見高氏住在內殿之中,還真把自己當那麼回事了,周圍隨從、侍衛樣樣不缺,真太后啥樣,她啥樣。 樊景超上殿便對高氏說:“姑姑為什麼要把自己放在俎案上呢?” 高氏一見樊景超到來,再加上這麼句話,自然是心知肚明,知道自己的這個所謂太后是當到頭了。但她左右的侍從卻不知真相,擁上來要把樊景超拿下,樊景超自是有備而來,拿出皇帝的詔書,大聲喊到:“皇上有詔,太后是假冒的,左右侍從下殿。” 於是一切結束了。 樊景超用牛車把高氏拉出了上陽宮,送回到她真正的家,等候發落。 德宗李適擔心這次如果把高氏和相關人等嚴辦了,以後人們就不敢再像以前那樣提供線索了,就沒有把高氏和相關官員治罪,甚至滿含深情的對左右大臣說:“在尋找母親的事上,我寧願被欺騙一百次,這樣差不多就能找到吧。” 此後各地聲稱找到太后的事情仍時有發生,但經查證都不是真的,真正的沈太后最終還是沒能找到。 《珍珠傳奇》應該是根據史實改編的
唐德宗李適於公元742年(即天寶元年)生於長安皇宮之中,是唐代宗李豫的長子,其母為沈氏(可惜不是大老婆),李適的爺爺是唐肅宗李亨,太爺爺就是大名鼎鼎的唐玄宗李隆基了。 李適的青少年時期正逢大唐盛世,著實過了些年的好日子,但好景總是不長的,李適14歲那年即公元755年爆發了安史之亂,第二年長安告急,李氏皇族紛紛出逃四川,李適之母沈氏因在家族之中地位不高(前面說過她不是大老婆,雖說她兒子李適日後成了太子、作了皇帝,按說應母以子貴,但那是二十多年後的事了,眼下他兒子僅僅是李氏皇族中的普通一員,對她地位上的幫助不大)沒能安排進第一批流亡名單,被無限遺憾的留在了長安城中,在巨大的悲傷情緒中,年少的李適經歷了與母親的生離死別,這一別便是永別,於是引出了下面的故事。 叛軍隨後攻入長安,沈氏在戰亂中被叛軍擄掠到了洛陽安祿山的宮中(其中的屈辱和遭遇可想而知)。 一年後,即公元757年唐軍借回紇兵之力,光復洛陽,沈氏的丈夫李豫隨大軍進入洛陽,並十分幸運的在洛陽宮中重新見到了沈氏,李豫自然是大喜過望,先將沈氏安置在洛陽,打算待平叛之後再帶其一同返回長安,全家團聚。 可惜天不遂人願,公元759年史思明覆叛,洛陽再度淪陷,沈氏又落到了叛軍手裡,並從此下落不明(這女人的命可真苦啊)。此後唐王朝進入了與叛軍的反覆拉距之中,只到763年才將安史之亂平定,其間尋找沈氏的事自然是無力顧及。 公元762年李豫即位,其對沈氏始終是念念不忘(對不起人家啊),在叛亂平定後,便派人四處查訪,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破鏡重圓,但終其一生未能如願。其間到是有一位曾在少陽院(在唐代太子亦稱少陽,其居住處稱少陽院,即太子府)當過奶媽後來在壽州崇善寺做了尼姑的廣澄,想要冒充沈氏來認親(應該是認富貴),可俗話說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李豫跟沈氏生活了有十幾年,兒子都養了那麼大,自己老婆長什麼樣還能忘了嗎。兩人一見,李豫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盛怒之上命人把廣澄活活鞭死。 此後李豫懷著對沈氏的愧疚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尋親接力棒也交到了他們二人的兒子唐德宗李適的手中。 公元779年李適即位,雖然其母沈氏仍沒有下落,但他仍下旨尊沈氏為皇太后,併為尋母專門設立了規格相當高的工作領導小組,稱為奉迎使,領導小組的組長即奉迎使為睦王李述,副使為工部尚書喬琳,組員(在這個小組裡叫判官,可謂相當貼切)為四名沈氏家庭的成員(事後證明他們可能是沈氏叔叔的兒子的侄子之類的人,尋親基本沒有什麼作用),讓他們帶人不惜一切代價,到帝國的各地尋找。 其間各地聲稱找到沈太后的訊息不斷,但卻大都經不起考驗,而其中最最疑似並且在唐史上留下一筆的是下面這一起。 玄宗時期的大太監高力士有位養女當時在洛陽寡居,因其養父的關係能講很多宮庭裡的事情,在她家那一帶相當有名,洛陽有個叫李真女人的曾經在皇宮中作過女官,估計是因為賞金太豐厚和這位高氏太能泡的原因,居然一門心思的認定這位寡婦的高氏就是傳說中的沈太后,並立馬將這一重大情報向當地政府做了報告。 奉迎使接到洛陽地方政府的報告,不敢怠慢,將這一重大資訊向皇帝李適做了彙報,李適得知後是又驚又喜還又擔心,便立馬派人到洛陽去進行查證,當時沈氏家族中認識沈氏的老人都已經過世,而以前曾經在宮中侍候過沈氏的太監和宮女也大都不在世了,派出查證的人又沒有照片和DNA這些現代技術,對於皇帝派的任務,只能靠皇帝對太后長相的描述和自己現場的望、聞、問、切以及感覺來幹了。 查證人員首先在暗處對高氏進行了觀察,高氏在年齡上跟沈氏差不多,其身材和長相跟描述中的也有點像(沈氏估計臉上沒有類似美人痔之類的特徵),來人實在是難以辨別,只能像審問似的去問了。 高氏開始還很誠實,矢口否認說自己根本不是太后,但想不到的是這話起了反作用,估計以前查證人員見到的盡是聲稱自己是太后的人了,第一次碰上這說實話的,於是發揚真作假時假亦真的作風,認定高氏就是沈太后,並強行把高氏迎進了洛陽的上陽宮,起初高氏是一百個不同意,但時間一長,好吃好喝好招待一通下來,不由得高氏不動心,高氏見作太后好處如此之多,也就半推半就,到後來更是一口承認。相關官員等的就是高氏這句話,立馬向皇帝報告好訊息。 德宗得到訊息後,立刻派了上百名宮女帶著皇太后專用的車駕和衣服物品,先行到洛陽去服侍所謂的沈太后。而自己準備隨後挑選黃道吉日,再帶人前往洛陽親自迎母后回長安。 李適與母親失散時已經14歲,應該是早已經記事了,而且在那個時代像他這麼大的皇族子弟說不定老婆都已經有了,其母長什麼樣他應該是相當熟悉的。如此大費周折,到時候“母”子在洛陽相見之日,恐怕就是龍顏大怒之時,前車之鑑(尼姑廣澄)可還歷歷在目啊。 高氏的弟弟高承悅當時住在長安,得知了姐姐的事情,惟恐姐姐不說實話冒充太后,到時候真相大白,恐怕就得是滿門抄斬,自己也跑不了。就主動向政府坦白,向德宗交待了事情的始末。德宗聽後,估計是相當憤怒但也相當無奈,便派高力士的養孫樊景超還著自己的詔書前往洛陽察看並處理相關善後事宜。 樊景超到了洛陽上陽宮中一看,見高氏住在內殿之中,還真把自己當那麼回事了,周圍隨從、侍衛樣樣不缺,真太后啥樣,她啥樣。 樊景超上殿便對高氏說:“姑姑為什麼要把自己放在俎案上呢?” 高氏一見樊景超到來,再加上這麼句話,自然是心知肚明,知道自己的這個所謂太后是當到頭了。但她左右的侍從卻不知真相,擁上來要把樊景超拿下,樊景超自是有備而來,拿出皇帝的詔書,大聲喊到:“皇上有詔,太后是假冒的,左右侍從下殿。” 於是一切結束了。 樊景超用牛車把高氏拉出了上陽宮,送回到她真正的家,等候發落。 德宗李適擔心這次如果把高氏和相關人等嚴辦了,以後人們就不敢再像以前那樣提供線索了,就沒有把高氏和相關官員治罪,甚至滿含深情的對左右大臣說:“在尋找母親的事上,我寧願被欺騙一百次,這樣差不多就能找到吧。” 此後各地聲稱找到太后的事情仍時有發生,但經查證都不是真的,真正的沈太后最終還是沒能找到。 《珍珠傳奇》應該是根據史實改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