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500204542670

    西雙版納古稱勐泐,勐泐先民是古代越人的一支。三國、兩晉時期及以前屬永昌郡管轄。南北朝時期,西雙版納一帶的12個傣族部落“泐西雙邦”,號稱勐泐國,都於景德,奉天朝為“天王”,受到封賞。8—10世紀,勐泐政權屬唐代地方政權“南詔”銀生節度管轄。

    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傣族首領帕雅真統一勐泐,在景洪建立“景龍金殿國”,屬南宋地方政權“大理”管轄。帕雅真奉天朝為“共主”,接受封建王朝的封號,其後,帕雅真之四子桑凱冷繼父位時,受天朝封賜為“九龍江(瀾滄江)王”。

    元滅宋後,在雲南設立行省,將雲南劃分為37路、5府,勐泐一帶稱為“車裡路”。此後勐泐一帶地區開始實行土司制度,元貞二年(1296年),在車裡設“車裡路軍民總管府”,管轄勐泐一帶地方。泰定四年(1327年),改設“車裡軍民宣慰使司”,封召坎勐為宣慰使。

    明穆宗隆慶四年(1570年),宣慰使召應勐為了分配貢賦,把所管轄地區劃分為12個“賀圈”,即“西雙版納”(12個版納之意),這是西雙版納名稱的來由。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西雙版納爆發了勐遮、六順、頂真三土司與勐海、勐混土司及景洪宣慰使司之間的戰爭,雲南當局派兵進入西雙版納彈壓。

    民國元年(1912年),在土司制度的基礎上設立“普思沿邊行政總局”,把西雙版納分為八個行政區,柯樹勳任總局長,先後屬滇南道和普洱道。

    民國十六年(1927年),始設車裡、佛海、五福(南嶠)、象明、普文、蘆山(六順)、鎮越等七縣和臨江行政區,屬普洱道。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屬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普洱)。

    1950年2月17日,西雙版納全境解放,車裡、佛海、南嶠、鎮越四縣相繼建立縣人民政府,隸屬普洱專區。

    1953年1月23日,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正式成立,自治區首府設在景洪,自治區由雲南省人民政府委託普洱專員公署(1955年後改稱思茅專員公署)領導。5月6日,自治區人民政府第二次(擴大)會議根據中央及省批覆檔案,撤消車裡、佛海、南嶠、鎮越四縣建制,按照傳統習慣,將轄區重新劃分為12個版納及兩個民族自治區、一個區和一個生產文化站,即設立景洪、勐養、勐龍、勐旺、勐海、勐混、勐阿、勐遮、西定、勐臘、勐棒、易武12個版納政府和格朗和哈尼族自治區(歸版納勐海領導)、易武瑤族自治區(歸版納易武領導)、布朗山區(歸版納勐混領導)、基諾洛克生產文化站(歸版納勐養領導)。

    1955年6月,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改為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1957年7月12日,國務院批准將十二版納合併為縣級版納景洪、版納勐海、版納勐遮、版納易武、版納勐臘。

    1959年7月30日,撤版納建制,將5個縣級版納合改為景洪縣、勐海縣、勐臘縣。

    1973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由中共雲南省委、雲南省革命委員會直接領導,從此,西雙版納州與思茅地區分設,開始行使自治州職權。

    1993年12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撤消景洪縣,設定景洪市(1994年2月12日,市人民政府成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留學,留學選校應把握哪三點避免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