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北第一美男

    縱觀歷史,早在古代埃及、巴比倫、波斯、古希臘、古羅馬,統治者就用武力和輿論手段來控制社會,處理與民眾的關係。這些帝王、政府都曾動用大量的金錢和人力去營造雕像、寺院、陵墓,寫讚美詩等,用精湛的藝術手法描述他們的英雄業績,

    樹立統治者的聲譽, 宣揚自己的偉大和神聖的身份, 也傳播生產知識。 他們具有強烈的“公關意識”。

    在古希臘時代就已經有了靠創作讚美詩維持生活的人。

    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在其著作《修辭學》中就怎樣運用語言來影響聽眾的思想與行為進行了精闢的闡述。該書被稱為最早探討“公共關係理論”的專著。

    古羅馬的凱撒創辦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日報——《每日記聞》,他還專門寫了一本記載其功績的紀實性著作——《高盧戰記》,這本書曾被西方一些著名的公共關係專家稱為“第一流的公共關係著作”。

    古代基督教在全世界卓有成效的傳播, 也被認為是古代 “公共關係”的又一典範。

    中國是文明古國,“公共關係”的思想與活動可以追溯到有文字記載的遠古時代。

    統治者的“公共關係”活動在商代就已產生,部族首領已認識到民意和利用民意的重要性。在盤庚遷都的故事中,盤庚在三次演說詞中都提出“朕及篤敬,恭承民命”,證明他已懂得順民意、得民心,辦事要向民眾說明原因,用意才能實現。

    中國古代在收集民意、利用民意的技術方面也有相當大的發展。大禹為治水曾“合諸侯於塗山”,協商後終於得到大家的支援,才得以指揮千軍萬馬完成了治水的壯舉。

    周朝時,宮廷已有“采詩”制度,目的之一就是以此來體察民情民意。《左傳》中的“子產不毀鄉校”,體現了輿論監督和知識分子與政權間的雙向溝通。

    秦國的商鞅利用“徙木賞金”的“人為事件”來取信於民,表明變法改革的決心,在民眾中樹立了可信賴的形象。

    中國古代的說服傳播技術、技巧已相當發達,已成為製造輿論和協調各種社會關係的重要手段。例如:蘇秦周遊列國宣傳“合縱”之說,維持了十幾年的和平,成為“三寸不爛之舌,勝於百萬雄兵”的典型案例。

    歷代農民起義領袖們也都十分注重利用各種傳播手段來製造輿論,贏得民眾的支援。從陳勝、吳廣到李自成、洪秀全都各有經典做法。

    在中國古代的一些經濟活動中,人們都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各種傳播手段和溝通技巧來宣傳自己,樹立自己良好的聲譽和形象。張騫通西域、鄭和下西洋在世界公共關係史上都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快中考了,怎麼調節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