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是由於聾人交際的需要而產生的,它已作為聾人的一種語言,逐漸為人們所接受。手語包括手指語和手勢語。手指語是用手指的指式變化和動作代表字母,並按照拼音順序依次拼出詞語;在遠古時代,全人類都處在簡單的有聲語言階段,常常用手做各種姿勢來表示意思,這樣的手勢大多數是指示性和形象性的動作,叫作自然手勢,此後,隨著社會的進步,特別是聾教育的產生與發展,開始創造出具有語言性質的手勢,這種在有聲語言和文字基礎上產生的,與有聲語言密切結合的手語,稱之為人為手勢。自然手勢和人為手勢結合成為手勢語。 中國手語工作有歷史記載的,僅100多年。 1887年(清光緒13年),美國傳教士梅里士在山東登州(今蓬萊)創辦聾啞學校,並蒐集中國聾人手勢,同時將手指字母傳入中國。 這是中國手語應用和聾人教育的開端。 解放前,中國聾人使用的手語,是比較簡單的手勢,既不科學,又不繫統,更談不上規範,各地自成一體,約定俗成,不能全國通用。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如同漢語有各地方言一樣,手語也有各種不同的地方手語。 50年代中期,原中國聾啞人福利會組織中國部分聾人、聾人工作者和聾教工作者,開始整理中國各地地方聾人手勢,選擇北京、瀋陽、哈爾濱、青島、上海、南京、武漢、廣州、蘭州、成都、昆明等11個城市作為基地,建立手語工作組,在深入聾人集中的單位,調查、蒐集整理、研究分析各地使用的地方手勢的基礎上,加以綜合篩選,編制了《聾啞人通用手語草圖》共4輯,收入2000餘個單詞手勢動作圖解。這是中國手語工作的正式開始。從此,中國手語工作開始進入有組織、有領導的研究和推廣應用階段,進入科學化、系統化、規範化的軌道。 1963年12月29日,原內務部、教育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公佈實施《漢語手指字母方案》。 10年動亂期間,手語工作停滯。 1979年,原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恢復工作後,將原《聾啞人通用手語圖》4輯修訂為2輯,經民政部、原教育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批准,正式施行應用。以後,又陸續編篡了第3輯和第4輯,這4輯手語圖,總髮行10幾萬冊,對中國手語的逐漸科學化、系統化、規範化,起了很大作用。 在此期間,曾召開過兩次全國手語工作會議。 1985年底,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委託上海市盲人聾啞人協會組織編纂小組,對4輯《聾啞人通用手語圖》進行全面修訂,提出修改意見,在全國第三次手語工作會議討論透過,易名《中國手語》,共分15大類,收詞3330條。 1991年10月4日,民政部、國家教委、國家語文工委、中國殘聯聯合發出《關於在全國推廣應用〈中國手語〉的通知》([91]殘聯宣字第138號),要求各地殘聯在集會和電視節目等公開場合,必須使用《中國手語》;各地聾校在教育、教學中應使用《中國手語》;高等師範院校特教專業、中等特教師範學校應將《中國手語》列入教學內容之一。 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1992年底,中國聾人協會成立中國手語新增詞工作小組,要求全國各地徵集原中國手語中未收入,而目前急需的新詞詞目及手勢動作設計。1993年8月在哈爾濱召開中國手語新增詞手勢動作審定會議,透過將2266個新增詞及手勢動作,做為《中國手語》(續集)出版。續集沿襲《中國手語》正集的體例,除有分類目錄、音序索引外,另加英語索引。《中國手語》(續集)是《中國手語》正集的補充,它側重經濟和文化教育方面。編纂過程中參考了國際手語,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手語,其中所有國家名稱,均採用國際手語的打法,使中國手語更便於在國際交往中應用。
手語是由於聾人交際的需要而產生的,它已作為聾人的一種語言,逐漸為人們所接受。手語包括手指語和手勢語。手指語是用手指的指式變化和動作代表字母,並按照拼音順序依次拼出詞語;在遠古時代,全人類都處在簡單的有聲語言階段,常常用手做各種姿勢來表示意思,這樣的手勢大多數是指示性和形象性的動作,叫作自然手勢,此後,隨著社會的進步,特別是聾教育的產生與發展,開始創造出具有語言性質的手勢,這種在有聲語言和文字基礎上產生的,與有聲語言密切結合的手語,稱之為人為手勢。自然手勢和人為手勢結合成為手勢語。 中國手語工作有歷史記載的,僅100多年。 1887年(清光緒13年),美國傳教士梅里士在山東登州(今蓬萊)創辦聾啞學校,並蒐集中國聾人手勢,同時將手指字母傳入中國。 這是中國手語應用和聾人教育的開端。 解放前,中國聾人使用的手語,是比較簡單的手勢,既不科學,又不繫統,更談不上規範,各地自成一體,約定俗成,不能全國通用。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如同漢語有各地方言一樣,手語也有各種不同的地方手語。 50年代中期,原中國聾啞人福利會組織中國部分聾人、聾人工作者和聾教工作者,開始整理中國各地地方聾人手勢,選擇北京、瀋陽、哈爾濱、青島、上海、南京、武漢、廣州、蘭州、成都、昆明等11個城市作為基地,建立手語工作組,在深入聾人集中的單位,調查、蒐集整理、研究分析各地使用的地方手勢的基礎上,加以綜合篩選,編制了《聾啞人通用手語草圖》共4輯,收入2000餘個單詞手勢動作圖解。這是中國手語工作的正式開始。從此,中國手語工作開始進入有組織、有領導的研究和推廣應用階段,進入科學化、系統化、規範化的軌道。 1963年12月29日,原內務部、教育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公佈實施《漢語手指字母方案》。 10年動亂期間,手語工作停滯。 1979年,原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恢復工作後,將原《聾啞人通用手語圖》4輯修訂為2輯,經民政部、原教育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批准,正式施行應用。以後,又陸續編篡了第3輯和第4輯,這4輯手語圖,總髮行10幾萬冊,對中國手語的逐漸科學化、系統化、規範化,起了很大作用。 在此期間,曾召開過兩次全國手語工作會議。 1985年底,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委託上海市盲人聾啞人協會組織編纂小組,對4輯《聾啞人通用手語圖》進行全面修訂,提出修改意見,在全國第三次手語工作會議討論透過,易名《中國手語》,共分15大類,收詞3330條。 1991年10月4日,民政部、國家教委、國家語文工委、中國殘聯聯合發出《關於在全國推廣應用〈中國手語〉的通知》([91]殘聯宣字第138號),要求各地殘聯在集會和電視節目等公開場合,必須使用《中國手語》;各地聾校在教育、教學中應使用《中國手語》;高等師範院校特教專業、中等特教師範學校應將《中國手語》列入教學內容之一。 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1992年底,中國聾人協會成立中國手語新增詞工作小組,要求全國各地徵集原中國手語中未收入,而目前急需的新詞詞目及手勢動作設計。1993年8月在哈爾濱召開中國手語新增詞手勢動作審定會議,透過將2266個新增詞及手勢動作,做為《中國手語》(續集)出版。續集沿襲《中國手語》正集的體例,除有分類目錄、音序索引外,另加英語索引。《中國手語》(續集)是《中國手語》正集的補充,它側重經濟和文化教育方面。編纂過程中參考了國際手語,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手語,其中所有國家名稱,均採用國際手語的打法,使中國手語更便於在國際交往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