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看透古今

    中國古代官紳官員稱為大人和君子。最廣大的普通勞動人民,被稱為小人。據尚書記載,商朝的君子,尤其是國君是為廣大小人百姓服務的(相小人)。典型的開明君子有,中宗太戊,否定傳統天命,自度天命。以百姓為天,以民意為天命。自比地祇,敬懼百姓。高宗武丁,和小人百姓一起服勞役。還向困難小人義伸援手。祖甲不義唯王,衝破傳統桎梏,將義的觸角向民間伸展。自己到鄉下去做小人百姓,與周邊廣大小人百姓交明友。“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於庶民,不敢侮鰥寡”。周文王崇尚公正平等,以廣大小人百姓為立國之本。一本《周易》盡顯民本宏義。《觀》證百姓清白(小人無咎),《解》籲誠待百姓(有孚於小人),《剝》為小人鳴不平。《渙》贊群眾大智慧。《臨》推不留死角的鹹臨之政。《否》主多予少取,小人道長。《泰》主容民善用,包荒用馮。還有三處,因爻辭內容不適用於普通百姓,故而溫馨提示,小人勿用或不能用。後來孔丘背叛這些光輝思想和優良傳統,公開站在最廣大的小人百姓的對立面,去仇視,輕慢,攻訐廣大小人百姓。並主張惡剝酷壓廣大小人百姓。孔賊有意把君子和小人對立起來,抬高君子,貶低小人。自那以後,文人的文章言論裡的“小人",就成了罵人的髒話了。君子也就成了天下獨一無二的聖賢好人了。這是對老祖宗的公然背叛。十分可惡!

  • 2 # 易學與生態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義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須是仁義,是事業的正當性。君子處事要恰到好處,要做到中庸。從易學角度講,在《易經》乾卦九三爻:君子終日亁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孔子說:‘’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亁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賓矣。‘’

    那麼‘’大人‘’則是指大人物。乾卦九五爻辭所說的‘’大人‘’他的品德與覆載萬物的天地一樣博大深廣,他的聖明與光輝晶瑩的日月一樣璀璨耀眼,他的行事與交相更替的四季一樣井然有序,他顯示給人們的吉凶像鬼神一樣奧妙莫測。他先於天象印預示而採取行動,天不違揹他;他後於天象的顯示而處理事務,也能遵循天的變化規律。天尚且不違揹他,更何況於人呢?何況於鬼神呢?

    而"小人"則是相對於君子和大人的。千萬別誤會了,好多書上將那些行為不軌不道德的人罵得狗血噴頭,把這些人視為‘’小人‘’。其實,在否卦六二爻辭說:小人吉,大人否,亨。這裡的‘’小人吉‘’是指很謙恭、虛心,就像茅根即樣,履行自己的承諾,該做什麼就做什麼,於是得吉,這裡的‘’小‘’,是謙卑之義。在觀卦初六爻辭:童觀;小人無咎,君子吝。這個小人叫是指那些初次涉世,對社會不瞭解的人,像小孩子那樣顯得幼稚,淺薄,但有好奇心和熱情。

  • 3 # 子夏故壇

    先秦經典中常出現“大人”、“君子”和“小人”的稱謂,那麼這些稱謂各指的是哪些人呢?這些稱謂又有哪些特定含義呢?下面筆者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筆者認為,“大人”接近於聖人,是得中道的人。《周易·乾卦》第二、五爻的爻辭皆有“利見大人”的說法。卦有六位,其中二爻位是下卦中位,五爻位是上卦中位,二、五爻皆得中位,且爻辭皆言“利見大人”,說明“大人”最起碼是得中道之人,言行中庸,不偏不倚。孔子在《易·乾卦·文言傳》中進一步具體闡明瞭“大人”的概念。子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 況於鬼神乎?”“大人”可作為對君子的尊稱,但真正能稱為嚴格意義上的“大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人”接近於聖人,非道德修養高深的人,不能得其稱也。

    “君子”是對古代貴族的泛稱,是地位的象徵。古代貴族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五級,士以下為平民。士以下的平民庶眾是不能稱為君子的。“君”的本義就是執權杖而發號施令者。“君”從尹從口,而“尹”從又握杖。《說文》:“尹,治也,從又、丿,握事者也。”“君”字從尹從口,表示他是在眾尹之上地位最“尊”的“發號者”。“君”原指諸侯國國主,引申而泛指統治者,即大小貴族。做為貴族,一般都會接受較好的教育,懂得和注重禮儀,故“君子”又有了節禮遵道的含義,是故把有道德修養的人稱為“君子”。

    “小人”是和“君子”相對的概念。在古代,“小人”不是指道德敗壞的人,基本不含貶義,只不過是指地位相對低下,道德修養相對不高的人。具體講,古代小人有三種:一是指平民及以下的被統治階級;二是貴族中,地位相對低下的人在地位相對高的人面前的一種自稱;三是指少不更事的年青人,尤其是小孩。孔子言“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則不孫,遠則怨。”這裡的“小人”即指小孩。

    《禮記·曲禮上》曰:“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這當然不是絕對化的,但卻是當時社會的客觀而普遍存在的現象,是由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生產關係共同決定的。作為統治階級的貴族,雖然觸犯了刑律,或可以特赦,或有權宜,如繳納一定數量的贖金以適用“贖刑”。而作為被統治階級的“庶人”(小人),基本生活都難以維持,根本沒有條件達到“禮”的要求,所以“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是完全正常的。小人迫於生計,不得不處處為利著想,無可厚非。所以後世之人要正確認識和理解古代的“君子”和“小人”的概念和特點,不可以今非古,脫離歷史環境。

  • 4 # 安說生死

    大人是個獨立的概念,在先秦諸子的著述中多指社會地位高的人物,此語意一直延續至近現代,也延伸為對父母等長輩的敬稱,如“父親大人”、“母親大人”,它的反義詞並不是小人。而君子和小人則是一對概念,互為反義詞,常常一起使用,比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君子指人(主要是男性)應有的人格,包括仁(善良)、義(友好)、禮(講禮貌)、智(有知識)、信(講信用)、勇(勇敢而富於犧牲精神)、恕(對人寬容)等優秀品質,比較接近英語中的gentleman(漢語譯為“紳士”),小人則相反。遺憾的是兩千多年過去,特別是經歷了文革的歷史虛無主義和改革開放以來的拜金主義的混亂,君子依然是少數,而且時代所呼喚的理想人格不得不打些折扣降低標準,從君子的高度降低到“靠譜的人”,而這僅僅是做人的底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烤串用醃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