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勁竹62018343433

    豬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家畜,民間稱其為六畜之首,在生肖屬相中排在最後,讓豬作十二生肖的壓陣之物,倒也名副其實,中國養豬歷史已有七,八千年,在古代,人們常常以牲畜的多來標度地位和富裕程度,所以,豬文化的內涵和豐富。

  • 2 # 嘯軒居士602

    七絕戲吟己亥春節

    約春離罷天蓬府,

    夜拱萬門獻祥福。

    莫道淨壇位不尊,

    當今褒譽光碟族!

  • 3 # 對講機56879131

    說豬就得說牛!傳說豬和牛都是上天的神仙。雷公電母疲憊不堪打了一個盹,致使天下大旱連連,人死了很多,土地公公急忙跑到天上向玉帝彙報,天下大旱,死了很多的人,人都死沒誰來供養我們神仙。玉帝急招雷公電母,責怪他們沒有盡職。雷公電母知道自己錯,忙著快點多降一些雨,解決旱情。玉帝叫神牛去檢視降雨情況!神牛心急直情快,想急趕看看降雨,心一急撞到山上,把牛角撞劈了!一生氣急趕回去和玉帝說,雷公電母偷懶,把牛角都撞劈了。玉帝生氣罵了雷公電母!雷公電母生氣大下降一場雨,把人又淹死了很多。土地公又跑到玉帝跟前說,雨下的太大了,又把人淹死了很多。玉帝責怪神牛謊報軍情,讓他下界幫人們幹活,神牛知道自己錯了,就拚命的幹活。這天玉帝也讓神豬下界幫人們幹活,神豬幹了一天活就幹不動了,扒在地上不動了,人們認為是神豬累病了,就好吃好喝的餵養他,漸漸的長了很胖。土地公又去天上彙報說,人們都誇神牛,又神豬都給養胖了!玉帝沉思了一下,豬不幹活,還胖了!就說,豬胖了,就殺了吧!

  • 4 # 夏沫張寶魁

    豬年大吉

    六畜之一十二像,

    美麗傳說順理章。

    一年春作迎盛世,

    鬧雨季令自青蒼。

  • 5 # 存銘歲月1

    生物學家研究表明,家豬的祖先是野豬。野豬這種生物起源於3600萬年以前,比人類起源時間早十倍。野豬發展極快,遍佈亞洲非洲和歐洲。約在15600年到7000年以前野豬開始變異,出現類似家豬的種群。人們對變異的野豬進行訓化改良。8000年前中國己經有了家豬,根據是考古學家在發掘河北安縣磁山遺址中,發現了與現代家豬相同的豬骨,計算出存在的時間有了8000年之久。

    有一個關於豬的典故,說唐玄宗與安祿山共同飲酒,安醉後入睡醒來變成了一個豬身龍首的怪物。左右說是妖要殺之。唐玄宗說:豬龍無本事無礙,不必殺之。後來安祿山造反成安史之亂,原因是豬龍有豬的亂撞亂竄又發豬顛風之習性。

    一位叫慕堯的詩人寫了一首關於豬的詩,題目為《詠豬》:

    招風大耳腹肥圓,

    志向能餐常睡眠。

    一世清閒無所事,

    聽由晴雨四時天。

    引用幾副關於豬的對聯:

    狗蹲戶外家長泰;

    豬拱門前戶發財。

    狗年己展千重錦;

    豬歲再登百步樓。

    狗問平安隨臘去;

    豬生財富報春來。

    駿馬金鞍跨上康莊路;

    肥豬元寶迎來大豐年。

    迎豬年,春至福臨,生機勃勃;

    送犬歲,除夕年豐,喜氣洋洋。

  • 6 # 漁耕樵讀

    這問題問的比較寬泛,咱們就隨便聊聊吧。雖然在很早之前,豬已經成了六畜之一,在《左傳》中就有提到:“六畜,五牲,三犧,以奉五味”。可見在很早的時候,六畜就被馴化用以食用。

    關於十二生肖的起源,一直沒有一個定論,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六畜全部位列其中並不是巧合,只能說在排列十二生肖之時,馬,牛,羊,豬,狗,雞已經被馴化了。例如貓最早應該是從阿拉伯傳進來的,雖然在《詩經》中有提到:“有熊有羆,有貓有虎。”但是這個時候貓的含義應該和現在不同,應該是一種猛獸,至少是沒有被馴化的。

    根據基因遺傳學和DNA分析來看驢也非來自本土,而是源於中亞和西亞或者埃及。所以可以確定的是十二生肖起源很早,早到我們常見的家畜好多還沒有馴化。

    現在豬肉已經成為了中國肉類消耗量品的主流,豬肉的消耗佔比一度佔到肉類消耗品的80%以上。直到2018年中國人均消耗豬肉達到39.34㎏,牛肉6.00㎏,雞肉8.11㎏,豬肉的佔比仍然達到73.60%。

    但是即便豬作為很早被中國本土馴化的家畜,豬的地位在很早的時候還是非常尷尬。首先馬作為六畜之首,地位非常高,牛作為耕地工具也非常珍貴。秦律規定:“盜馬者死,盜牛者枷”。羊也因為“羊羔跪乳”,受到人們尊重,雞則能報曉,狗用來看家,彷彿只有豬除了吃沒啥用了。所以在《禮記》中提到:“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

    事實上在很早的時候華人是不怎麼喜歡吃豬肉的,東坡肉是一道傳統名菜,再加上是名人蘇東坡發明的,所以現在變得非常有名。但是這其實是蘇東坡無奈的選擇,蘇東坡曾為豬肉寫過一首詞《豬肉頌》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 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打兩碗,飽的自家君莫管。

    這是在蘇東坡被貶黃州時,由於生活窘困,為了滿足口腹之慾,蘇東坡親自實驗豬肉的做法。詞人一句話點明瞭豬肉的尷尬:“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這就是華人的優良傳統啊,想盡一切辦法把別人不吃的東西變成美味。

    在宋朝時期,豬肉是難登大雅之堂的,在最早的時候宋真宗時期宮室每天宰殺350頭羊,仁宗時期280只,英宗時期40只,但是一個到神宗時期才引進豬肉。但是量還是非常之少,每年羊肉43萬4463近,但是豬肉僅有三千多斤。

    豬肉開始成為主流和一些文人的推崇不無關係,陸游在遊山西村中就寫到:“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多麼美好的田園生活,後來豬肉越來越被人們接受。在明朝時期已經非常流行,皇家的食譜中豬肉已經變得非常普遍。

    在明武宗時期,豬肉還曾因為讀音問題被禁過一段時間,但是這一奇怪的禁令遭到到了士庶的共同反對,禮部官員故意上書牛豕羊三牲是祭祀的標準,古代“國家大事,在戎與祀”,這就尷尬了。皇帝也只好批覆:“內批仍用豕”,這一禁令也宣告失敗。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定律:“越是被禁止的事物越流行”。

    額,寫的有點亂,反正就是一些大亂燉,大家看看就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非洲有哪些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