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懵懂書童
-
2 # 野史日記
建安十三年 (208年)
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這場戰爭是歷史上少有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同時,這場戰役的失敗者也是戰爭的發起者——曹操。
曹操在建安十三年 (208年),他的一帆風順讓自己有些膨脹,急功近利的他想早日完成統一全國的壯舉,於是糾集烏合之眾,號稱百萬兵馬,前去征討江東,當時,周瑜正是人生巔峰,在當時三國時期是站在頂點的智慧代表,然而曹操卻小看了周瑜,他的失敗可以歸結幾點:
一、小看了周瑜,只顧著看周瑜媳婦。
小看周瑜是曹操最根本失敗的原因,他以為周郎是沽名釣譽之輩,其實不然,周瑜才學之高,軍事能力之強是他遠遠沒能正確估計的,這也導致了他最後的失敗。有趣的是,周瑜的妻子是江東“二喬”之一的小喬,而曹操攻打江東,得到“二喬”,這也非常符合曹操人妻控的人設。
二、驕傲導致失敗。
曹操當時膨脹到了什麼地步呢?他以為自己所到之處必定臣服,所過之處必定寸草不生。事實也給了他這樣的假象,荊州的獲得簡單的不要不要的,他覺得江東集團也都是一群鼠輩,不足為慮,等大戰一開,那些宵小鼠輩就會落荒而逃,而他也願意相信,江東肯定會有人來投降,果然他就迎來了黃蓋,也迎來了他人生最大的挫折。他生性多疑,卻因為驕傲自滿,本性都在這次戰鬥中被掩蓋,輕易的就相信了這麼拙劣的苦肉計,當然了,他是不會承認自己錯誤的,所以他覺得是身邊沒有謀士以命直諫,這才導致了他的失敗。也就有了這樣的感慨——“奉孝若在,不至於此!”其實奉孝在也得如此,因為這只是兵敗的原因之一。
三、瘟疫和糧草
曹操的百萬大軍每耽擱一日,他們就要消耗大量的糧草,而這樣的消耗是曹操承受不起的,他的北方士兵不擅長水戰,本想利用荊州水軍攻打,卻數量不足,戰將又被計謀賺了去,士兵水土不服,多有疾病,加上瘟疫橫行,其實曹操當時已經心生退意,騎虎難下。
四、劉備集團的加入
劉備集團的加入對戰局也有影響,畢竟張飛、關羽、劉備、諸葛亮的作用還是不小的,兩個萬人敵的力量自然不用說了,諸葛亮也會對魯肅有很大的幫助。
-
3 # 南門太守
曹操在建安十三年(208年)敗於赤壁,建安十五年(210年)釋出了著名的“求才令”,亦稱“求賢令”,所以有人認為,曹操從失敗中汲取了教訓,更加認識到了人才的難得。
其實,赤壁之戰與“求才令”之間並無因果聯絡,曹操一向重視人才,論重視的程度,前期比後期還要高,求才的理念並非從赤壁之戰中受到反思的結果。
從實際情況看,曹操身邊的主要人才,無論武將還是謀士,重要人物絕大多數都來自於赤壁之戰前,赤壁之戰後加盟者較少,“求才令”在這方面發揮的作用是有限的。
那麼,曹操為什麼在赤壁之戰後不久釋出了這道“求才令”呢?這與田疇有關。
在赤壁之戰前的北征烏桓之戰中田疇立了大功,由於他率部投奔曹操,並給曹軍指路,曹軍才取得北征烏桓的勝利。當時曹操就曾上表為田疇請封,擬封他為亭侯,食邑500戶。
但是田疇拒絕受封,他認為當初只是為了避難,所以率眾逃入山中隱居,立志不問仕祿,如果因此而得利,將不是他的本意,所以反覆推讓。曹操也理解田疇的志向,不再勉強。
赤壁之戰後曹操又想起了田疇,“太祖追念疇功殊美,恨前聽疇之讓”,曹操說:“這雖然成就了一個人的志向,但是於國法而言是不合適的。”
曹操於是舊事重提,再次要給田疇封爵,為此釋出了命令:“田疇立下了大功,大軍回師,根據他的功績,表封他為亭侯,食邑五百戶,但田疇懇切推辭,前後多次。如今三年過去了,每次賞賜都推辭,此事固然成就了一個人的高潔,但卻與國家法度不符。應該按照前面所封,不要再推辭下去了。”
命令下達,田疇繼續上疏陳述心志,表示拒絕,甚至以死自誓。曹操不聽,甚至“欲引拜之”,但是嘗試了4次都沒有成功,田疇“至於數四,終不受”。
如此以來事情就變了質,面對榮譽推辭是一種美德,但到了這種情形仍要拒絕,似乎就變成了一種固執。有關部門認為田疇的做法很有問題,“狷介違道,苟立小節”,建議免除田疇的一切職務,並追究刑事責任。
事已至此,也就拉倒了。可一向開通的曹操偏偏在這件事上也固執起來,他仍然要給田疇封侯。曹操心裡其實已經有些不快了,這不僅是面子問題,而是擔心田疇的舉動將在社會上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實在難以預料。
田疇或許確實是個不慕功名利祿的人,所以一再讓封。田疇舉動的背後,沒有對曹操或者朝廷的不滿,相反田疇一再懇切表示,自己對現狀已經很滿足,對曹操充滿了感激之情。
對於田疇的忠誠曹操未必會多想,但是這件事讓他有了另外的想法。曹操想到的是,田疇是一個影響力很大的名士,如果有才能的人都效仿他,乾脆連出來做事也不屑於做,那問題可就大了。
曹操一向認為,人才是決定事業成敗的關鍵,尤其是當前諸雄對峙仍然存在的情況下,人才流動的方向就是霸業的走向。為了消除田疇事件帶來的不利影響,曹操於建安十五年(210年)春天專門釋出了第一道“求才令”。
這道命令很重要,提出了“唯才是舉”的著名觀點,是曹操人才觀的集中體現。為了闡述什麼是“唯才是舉”,他舉了4個古人做例子,他們分別是孟公綽、管仲、呂尚和陳平,曹操用他們的故事想說的是,人不能求全,不能求其出身,也不能苛求道德品質的完美,只要他有才能,就可以加以任用,只有這樣才能建立不凡的功業。
曹操其實想強調的是:並不只是像田疇那樣的高潔之士才是人才,這個世界上的人才多的是,只要有本事都可以視為人才,這才是“求才令”釋出的真實原因。
-
4 # 手機使用者讀書人
所有成功都是智慧的結果,曹操知道自己的智慧不夠用如沒有賢者的輔助最終自己的江山會轉化為別人的成就,不求賢怎行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個人認為曹操求賢若渴不僅為治理國家需要,還有他更想做的是打破門閥制度,讓底層有為之人能夠使自己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在朝堂,曹操深深感受到了士人和門閥制度的約束和束縛,他在還能控制好局面,甚至破格錄用底層有能力的人,再後來,我們也看到了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其實已經逐漸被士人和門閥控制了朝堂!這都是曹操不願看到的,可是他也無力迴天了!因而曹操求賢的更高本意是打破最好去除門閥制度,使社會更加優先的選擇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