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閒學易經
-
2 # 平凡2850
先說答案
“大智若愚”的本意,說的是:
那些具備了高度智慧的聖王,生而神靈,抱神守一,以天道治身治世,以至於看上去就好像他並不懂常人的那種“巧智”,也沒有那些口若懸河的人懂的多一樣。在那些人看來,聖王那種深不可測的樣子,就像那些什麼都不懂的真正的愚者一樣。
大智若愚,是聖王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是由內蘊而外現的,自然而然的結果,是不能刻意裝扮的,也並不是流俗理解的“裝糊塗”,或者什麼“低調做事”。
理解了什麼是“大智若愚”,很自然的,就走向追求“大智”的道路,閱讀那些凝聚了真正智慧的經典,傳承那些源自天地的大道。
《道德經》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聞道、入道,把那些智巧、偽學全部丟棄,看上去無器物可執用,看上去不高不貴也不強,看上去又小又柔又弱,看上去“弱愚”,實際上,用"道"的生生之根,不息之源,無窮之本,無有之大,無為,而無不為。
大智若愚《道德經》第二十章中的這一段話,是對“大智若愚”最好的闡述: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儡儡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
我是一位生活在失道已久世界中的聖者,
在人們熙熙攘攘,按照那些人為制定的禮制,在春分的時候,登上祭祀天神的祭壇,舉行祭禮的時候。
我獨泊靜居於天道,未有任何的出離天道之心,就如同初生的嬰兒那樣,天人未分,足赤足真。
道與世兩相喪,為道之聖人,於世間無所以行道,雖置身於世俗,但不會失性於俗,喪己於世,遺世而獨立,蛻然若解。
人們以文偽之學為所得,我以道為尊,於世之文偽之學兩相棄,在世人看來,我似乎遺失了那些他們覺得重要的東西。
我這樣的體道者,不習世間文偽之學,在世人看來,就像個愚人,聖人之心,哪裡會以物為事,以偽學為智呢?它只會以道為事,與道渾然為一。
俗人們以俗學俗知,彰顯於世。而我獨守大道,昏昏默默,不顯於世。
曲學無所盡,俗人以物為事,以偽為務,看起來終日無所不察。
而我獨守大道,與道為一,一者,察無可察,故謂之悶悶。
聖人之心渾於大道。大道如同海洋那樣深不可測,又如同虛漠之風那樣,馳騁於無窮之境,莫之能止。
眾人皆有多待,而我卻混同於道,待無所待,在他們眼中,我就像那沒有孔竅的混沌一般。
子,天地所生,天下之物也;母,道也,天下之始,萬物之母。
人失天,世喪道,而我保道以養真,行大道以救天下之民,復萬物之真。
《道德經》第十五章中的一段話,是對“大智若愚”很好的補充: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
渙兮若冰之將釋;
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
渾兮其若濁。”
這段話,說的是
上古那些超凡入聖之人,不蔽於物,不流於俗,明道而與道為一,同於大道,出無間,入無朕。獨往獨來,莫之能止。
那些世俗之人,不可知其極,不可察其象。
如果非要形容一下這樣善為道者是什麼樣的,那就是:
他始終以道明心,而不以俗瑣智術謀斷物事,所以沒有人知道,他心裡在想什麼,別人難以猜度他的心跡,難以觀察他的行跡,難以對他察言觀色。
聖人的性情和人格難以捉摸;
聖人的心智,無工無巧,不可知其端倪;
聖人之心胸,浩瀚無垠,故莫知其極,莫知其止;
聖人與道相混為一,故不可識其方,不可識其名,不可識其道術。
這就是常人眼中那些“若愚”的“大智”之人吧。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回覆列表
“大智若愚”
百度上是這樣解釋的
“某些才智出眾的人,看來好象愚笨,不露鋒芒”
我的個人理解是這樣的
人的聰明才智,不能急於表現出來,老人常說“言多必失”,行動的多了也是一樣的。
像似《周易》乾卦中初九爻辭所說的:潛龍勿用。類似
人在任何環境下,都要有這種精神,當用則用,不該你表現的時候,就要收斂。
待到時機成熟了別人看你就是“大智若愚”了。
謙虛、收斂不必要的鋒芒,積攢自身的修養及智慧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