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研者666
-
2 # 元泉農家
黃了在割米粒容易掉因為掉地裡田裡也撿不起來哪樣收益減少損失的多一點所以自古一來快稻穀在黃的差不多就開始收割了
-
3 # 西粵牛仔
1、“七成收,八成丟”,這句話的意思告訴人們莊家要搶收,尤其是天氣變化的時候,七成熟也要收,否則就會壞在地裡面了;同時人們收了之後還可以種玉米,所以就形成了搶收的習慣;如果天氣好可以八九成熟,但是不能到十成,那肯定就會丟不少。
-
4 # 滿欣三農
帶有青色,能緩和稻穀吸收,對蟲黴有一定抵抗力,在保管過程中,以有較高的儲存穩定性。在正常儲存條件下,稻穀的生活力,第一年很強,呼吸旺盛,一年後減小,儲存穩定性好,所以帶點青色很有好處。
變黃的容易陳化,不耐高溫,容易發熱,黴變,生芽,
綜上所述,帶綠色的稻穀能夠實現安全儲藏,較長的保持稻穀品質和新鮮度。
-
5 # 興龍湖浩哥
這個真的不清楚,反正我們這裡沒有種水稻的,都是玉米,小麥。大豆,花生,我們這裡沒有水田,所以這個不清楚,觀看,學習一下,看看別的朋友回答,
-
6 # 農民建築人
看了以上幾個網友回答的文字感到有些驚訝,感覺他們並不是真正的農民。我是連雲港的一個農村人,我們家鄉位於江準之間,平原處處,盛產水稻和小麥,是全國有名的商品糧基地。
在十幾年前,每當到了陽曆10月5號之後,水稻稈子還很青,稻子還沒黃透時,縣鎮村各級領導班子就催促農民抓住天時搶收搶種,農民揮鐮割完後,往往要曬幾天才運輸回家脫粒。
十幾年來,由於社會的快速發展,原始落後的手工作業已經被淘汰,先進的機械化作業成為農業生產中的主流,農民已從繁重的農業勞動中解脫而出。“七成收,八成丟”,只不過是十幾年前農業手工生產的寫照,早已不適應新時期機械化作業。如今農民收穫水稻往往要等水稻在稈上黃透熟透,有的甚至等到霜降以後稻穗上稻子撐開口子才收穫。如此一來,農民既省去了曬稻子的疲勞,又能增加了水稻的產量,每畝單產可達1300~1400斤,比在水稻有青稻時收穫至少增收10%以上。
-
7 # 海龍五常大米
黑龍江省主要農作物是水稻,在我家鄉“五常” 的農民也是靠種植水稻為生,我也是從小在農村長大,現在也管理很多水稻。對於題主這個問題我說說,
現在是小影片時代,透過小影片看到很多地方的水稻收割場景,有些地方的水稻秸稈還是綠的就開始收割,我真的搞不懂為什麼會收割那麼早。接下來我說說水稻收割的問題。
水稻稻穗不可全黃就開始收割,這在我們這裡是不可以的。有以下幾點。
1、稻穗不可全黃,證明水稻還是存活的狀態,這時收割水稻,會影響水稻的產量10%~20%這時少得估算。
2、水稻脫粒水分,標準水稻水分15.5個水可存放,收割後的18到18.5這樣的水,稻過冬後需要晾曬、或進行烘乾到16個水。不然會發黴。
3、題主所說的情況,水稻收割後必須要經過晾曬、或烘乾,這樣後期成本增加不可取。
在海龍家鄉,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節,水稻大面積成熟,開始收割水稻。
不過人工收割之後,還要進行自然風乾後才能進行脫粒,這樣的水稻可以直接入庫。
如果是機器收割,要進行晾曬後才能入庫,保證稻穀存放不易發黴。這樣水稻存放到來年的三月,去春要檢視水稻是否超水分,如有超過標準水分,要進行晾曬。
總結、水稻不全黃收割是不可行的,除非要烘乾或晾曬,才能保證水稻後期的存放。
有一點可能是南北方的差異,種植水稻的方法不同,也可能是個地區有個地區的種植方法。
-
8 #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稻穀穗頭剩三粒青色穀粒就趕緊收割,不可全黃在收?可能是不同地區的不同收割習慣吧。還有一點也是為了督促人們抓緊收割,減少收割的損失,畢竟“三春不如一秋忙”。
在我們東北的收割習慣,和題主說的正好相反。我們都是等稻穗籽粒全部黃了之後、籽粒枝梗處已經乾枯、猥瑣了之後才會進行收割。之所以要這麼收割也是有原因的。
1、增加產量。穗頭上還有青粒,說明水稻此時還在灌漿、度籽的階段,很多的籽粒仍未完全成熟。此時收割,對水稻的千粒重影響很大,也會直接影響到水稻的產量和出米率,造成經濟上的損失。
2、籽粒含水量過大。水稻籽粒安全儲存的水分是14.5%。一般農民留存的水稻籽粒的水分大都在15-16%之間。但是在穗頭仍有青粒的情況下收割,水稻籽粒的水分至少在25-30%之間,這麼高的含水量,農民怎麼能安全儲存?需要花費多少精力和時間倒堆才能把籽粒的水分降下去?
3、不利於機械收割。東北的地形相對平坦,有利於機械化種植和收割。雖然說機械化收割有大概3%左右的損失率,但是勝在速度快、效率高。穗頭有青粒,說明莖稈還處於成活的階段,秸稈中的含水量也是比較高。這個階段機械化收割,莖稈中的水分會在機械體內擠壓、碾碎的過程中擠出來與籽粒混合在一起,增加籽粒的含水量。同時,也因為莖稈水分的原因,很多的籽粒會與秸稈混在一起被拋灑出去,增加水稻收割的損失率,用我們老百姓的話講“裹糧太嚴重”。
因此,在我們東北水稻收割基本都在10月初下完枯霜之後。經過枯霜的摧殘,莖稈死亡,籽粒的枝梗處脫水、收縮,水分的供給中斷,對於降低籽粒的水分還是很有用處的。同時,枯霜之後收割水稻,機械收割的損失也會大幅下降,一般都能控制在3-5%以內。
當然,人工收割不需要這麼嚴格的遵守機械收割的規律。一般也都在10月左右進行收割,割倒的稻子打成捆豎立在稻田裡自然風乾、降水。
所以,對於我們東北、內蒙地區來說,水稻的收割還是在稻穗完全黃化、莖稈死亡之後才開始收割。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
9 # 六月雪462
"七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半丟"。話雖有點誇張,但卻有一定的道理。當水稻穗子有八至九成熟時,是收割水稻的最佳時期。此時收割,穀粒不易灑失,看似有點青頭,但水稻有後熟的特性。如果水稻穗子等到十成熟時再收割,特別是機收,稻粒很容易隨著稻草夾裹而灑出造成浪費。並且,熟過了的水稻米質不是很好(渴油),碾出的米粒碎米多,做出的米飯僵硬且不香!
回覆列表
農村有一種關於收割水稻的說法,叫做“七成收,八成丟”,就是說水稻不能等到太黃了才收割,那樣水稻落粒會很嚴重,會影響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