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七採麋鹿
-
2 # 匆匆歲月時間煮雨
其實,我覺得這部劇本質上是一部青春偶像劇,非常好地借用了偉人故事的形式。
偶像劇裡面有的,美麗的校園,青春靚麗的年輕人,熱誠的愛情,真摯的情感,這裡面都有。但這部劇肯定不像偶像劇那麼侷限,它探討了教育,抨擊了以出人頭地為目的的教育,維護最純粹的教育,即為國為民,而它使人信服的是,它的例子是革命浪潮中的風流人物,後世都看得到,他們已經挽救了中國,改變了中國,因此以他們的例子弘揚這種價值觀就特別有說服力,感染力,特別動人。讓人在清新的成分越來越少的教育界,感受到一絲清風的拂面。
而且,領袖們少年時期的讀書狀態的還原,也特別讓人動容,讓人在自己浮躁庸碌的大學生活之餘敲響警鐘,深深地思考。而且,從人物形象的刻畫方面來講,每個人物都很豐滿,很真實,很生動,毛澤東有號召力但是偏科,蕭子升文雅但是有些小資,蔡和森敦厚但不夠激昂,老師們特色鮮明,孔校長會斡旋各種關係,袁吉六古拙但是疼愛學生,楊先生高風亮節,難能可貴的是,這些角色的扮演者特別符合角色的特徵和氣質。黎錦熙老師真是帥啊,黎氏八駿,就該這個樣子。
據說,在這部劇正式開拍之前,演員們都在一起培訓,讀書,寫毛筆字,互相之間以局中人的名字稱呼,潤之潤之的。拍出來之後,演員們確實很有書香氣,精氣神。這份精神,倒是很有老紅樓的餘韻。
又及,在劇中,毛老館的吝嗇,湯薌銘的狠辣,真是演的太好了。
-
3 # 小石頭嘮吖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是這部劇的超級追劇迷。白天沒時間,晚上我是拿著mp4躲在被子裡看完的。
我主要是被裡面的學習氛圍迷住了,原來學習可以這麼有魅力,知識可以這麼有魅力。
特別是遊學那一部分,毛澤東和蕭子升不帶分為遊歷湖南一些地區。其中有一節拜訪老學究,開始不讓進,寫了一首小詩作為敲門磚便讓他們進去。
詩曰“翻山越嶺至名郡,竹杖草履謁學尊;途見白雲去晶海,沾衣晨露浸餓身。”
進門以後又是一番學問交流,於是看茶,留宿一應俱全。充分體現了學習的魅力,知識的魅力。
另外蔡和森一家窮且意堅,讓我觸動很深。媽媽,哥哥,妹妹在那樣貧困,艱苦的環境中依然堅持讀書學習。每日在勞動中用背詩來消除疲倦。
有一幕,蔡和森看著別人在食堂浪費窩頭,自己的那份給妹妹吃了,於是忍不住去撿起那個窩頭的畫面讓我感觸很大。最後校長開全校大會,老師與蔡和森分食撿來的窩頭,那一刻讓我感受到教育的魅力,老師真可愛,可親!
他們一群人冒著這大雨爬嶽麓山,一起揹著應景的詩“手執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
他們一群人暢遊湘江……
他們一群人相聚嶽麓書院……
全劇無時無刻不透露出學習的魅力,那是一種讓你嚮往,感同身受的青春氣息和學習快樂。
-
4 # 閒話體育
首先,電視劇的名字《恰同學少年》出自毛主席那首膾炙人口的詩,《沁園春•長沙》。“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很有畫面感,代入感。
創作立意和創作風格有突破。不單是內容有突破,如陶斯詠的出現,這是以前所沒有的和禁忌的。同時風格上,減少了重大歷史題材的厚重和簡單說教。把枯燥的歷史題材用被現代青年人可接受的青春偶像手法來演繹,打造出了一部紅色青春勵志偶像劇。
《恰同學少年》以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的學習生活為背景,展現了毛澤東,蔡和森,向警予,楊開慧,陶斯詠為代表的優秀青年學子的學習生活,以及他們的友情,愛情故事。在平凡中,歐歌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大批優秀青年不斷求索,成長的心路歷程,和朝氣蓬勃的精神氣質。故事情節引人入勝。
電視劇畫面和服裝清新時尚,一股濃濃的民國風。賞心悅目,吸引青年人喜歡。
演員成功把握和演繹歷史人物的精神特質。
總之,是電視劇的題材,內容,表現手法,演員的表演功力等內在因素決定了電視劇的收視率
-
5 # 金鵬144964690
老金:毛主席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政治協商會議、民主集中制是最好的社會政治制度!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種政治制度會逐步主導世界政治、社會舞臺!!!
回覆列表
原因主要有四點。其一,在還原歷史、還原細節、還原人物的理念下,再現了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向警予、楊開慧、陶斯詠等為代表的一批風華正茂青年的學習生活。劇中的毛澤東們光著腳丫打球,脫光衣服下河游泳,跟女生學跳舞……透過這些平凡的生活細節,展現了特定歷史條件下那群初離鄉土的青年,在外部因素和個人因素的雙重作用下逐漸成長的不平凡經歷。
其二,劇中的這批年輕人,關心歷史,關心時事,自覺把小我與國家的命運聯絡起來,充滿著理想、激情和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這不但容易引起觀眾聯想到自己的“恰同學少年”時期,更容易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燃起他們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
其三,在“教書育人”的主題思想下,塑造了孔昭綏、楊昌濟等一批好老師。他們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對今天的教育有很好的啟發和參照作用。劇中師生之間的平等與互尊,同學之間的友愛與互助,學校對學生自治的引導與鼓勵,對學生意志、體魄磨鍊的重視和支援,無不體現出一種先進的辦學理念。而反觀時下僵硬機械的“應試教育”,怎能不激起人們的感慨和反思呢?
其四,劇本表達了一種催人奮進的價值取向。劇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那批優秀青年,在許多方面都為當今青少年樹立了優秀榜樣:一是積極向上,珍惜人生的生活態度。劇中,毛澤東提出的“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既得到了同學們的響應,又得到學校和教師們的贊同。二是刻苦求學,努力從中華文明和世界先進文明中汲取營養。劇中的青年學子們,以博覽群書為榮,不但熟讀經典,而且涉獵廣泛。從朝讀的自覺成習,到跨校交友、成立讀書會;從學生個個能背誦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到集體研讀西方哲學經典,此外還有假期的遊學拜師、在大街上擺攤代寫對聯等,無不體現出當時那批“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青年學子的可貴品質。而這些,不正是當代青少年所稀缺和亟待學習的麼?青少年的較量,其實就是國家間未來的較量。
《恰同學少年》收視率走高,反映的正是華人對未來的殷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