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昌芙蕖

    語文老師如何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是創新能力呢?我是這樣做的。

    一、營造和諧氛圍,激發創新興趣

    1.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

    輕鬆、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要放下“架子”,以良好的心態面對學生,以關切的眼神關注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影響學生,以幽默的語言啟迪學生。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敢做,激勵學生敢於打破常規。課堂上,教師要與學生親切地交流,使學生感到自己被信任、被理解。這樣的課堂有利於師生共同進行創造性活動。

    2.創設和悅的情境氛圍

    語文學科本身充滿著“情”味,這是它有別於其它學科的一個顯著特點。情感又是兒童素質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運用自己的情緒感染力,喚起學生的情感,創設出一個充滿智慧、蘊涵情趣的教學氛圍,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3.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應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

    二、尊重個性差異,培養創新品質

    1.培養思維的求異求優性

    人的創新主要依靠求異思維,它是創新思維的核心。許多科學技術的發明,正是擺脫習慣性思維束縛的結果。求異思維要求學生憑藉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積極、獨立地思考問題,主動探求知識,多方面、多角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引導學生打破思維定勢,拓展思維空間。如《司馬光砸缸》一課:當孩子掉入水缸時,司馬光當機立斷拿起石頭砸破水缸,救出了孩子。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除了司馬光的辦法外,還有什麼辦法能救出小孩?然後,讓學生分析比較哪種辦法好。以此教會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懂得“同”中求“異”,“異”中求“優”的思維方法。

    2.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縱向探究,啟發他們在學習中追根溯源、探究事物的起因。如此,學生的思維才會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縱向發展。

    三、鼓勵質疑問難,啟用創新思維

    1.敢於質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起于思,思起於疑”,質疑可以使教師的教學更有的放矢,可以促使學生主動探究、積極發現,啟用學生的思維。越是敢於質疑的學生,其主體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精神。由於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結構存在差異,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深淺不一。作為教師,無論學生提出的問題是深是淺,都應給予表揚鼓勵,這也是訓練學生勤思、敢問、善問的關鍵。如教學《秋天的果園》一課時,有學生說:“我讀懂了紅彤彤的蘋果、黃澄澄的梨、紫紫的葡萄都是在秋天成熟的。”另一位學生大膽反駁:“現在一年四季都有新鮮水果,不一定秋天才成熟。”教師滿意地點頭。然後,順勢給學生講解科學種植的原理和方法,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剛才提問的學生更是喜形於色。

    2.多向質疑,啟用學生髮散思維

    所謂“多向”是指從各個方面進行發散性思考,可以由裡向外作“輻射”質疑,也可由外向裡作“聚點”質疑。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去思考問題。如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有這樣一句話:“你想,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教師可以抓住這個句子進行質疑:從字面上來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從語氣來看,說這句話時,魯迅先生的心情是怎樣的?從上下文來看,這句話揭露了什麼?從表達手法來看,“四周圍黑洞洞”指的是什麼?誰會“碰壁”?從說話的物件來看,面對一個孩子純真的發問,魯迅先生能將反動派的迫害清清楚楚地告訴她嗎?從時代背景來看,這句話有什麼特殊含義?透過多向質疑,學生可以多側面、多方位、多層次地來理解這句話,進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3. 隨機質疑,培養學生多向思維

    只要有創新,就會出現質疑。對於學生的質疑,教師不應形成固定的模式。有的質疑可以安排在課始,有的可以放在課末,有的則宜安排在課文研讀之中。

    四、發揮豐富想象,訓練學生創新思維

    愛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一切知識的源泉。也有人說:想象是創新的翅膀。一切創新活動都離不開想象,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可以使他們的智力活動突破個人的認識侷限,使知識和能力連線起來。當然,想象並不是胡思亂想,一要合情合理,二要有根有據,三要力求豐富。小學語文教材本身也為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抓住契機,充分發掘學生奇思妙想的潛能。

    五、強調主動嘗試,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心理學家皮亞傑曾經指出:教育的目標在於培養有創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培養那些只能重複前人所做的事的人。兒童的思維尚處於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讓學生動手操作,更能促進思維、激發靈感。正因如此,在語文課上,教師應該讓學生主動思考、主動選擇、主動判斷。如教學《黃山奇石》的三塊石頭時,筆者讓學生自由選擇,喜歡哪塊石頭就先學哪塊,喜歡哪句話就針對這句話理解……學生參與熱情高漲,在討論和背誦中,思維更積極,感知更敏銳,想象更豐富,記憶更鞏固。可見,在充分地選擇和表達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聽說能力,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而且豐富了學生的情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未來養豬模式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