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機會上手元青花,或親手觸控過元青花底部的人 ,會發現一個奇妙的現象:有些看似很粗糙的元青花底,摸上去卻十分的光滑,甚至非常的滑膩,這在元以前和元以後的各代素胎瓷底中是見不著的。元青花中的這種有特殊滑膩感的底足,並不是經過打磨或特殊工藝修整而成,而是由於瓷胎中的一種特殊材料,特殊的性質所造成,它就是麻倉土!
麻倉土因出於浮樑縣新正都的麻倉山而得名,元時稱“御土”,為官府所壟斷。入明後成了“官土”,始稱“麻倉土”。明·王宗沐《江西省大志》卷七《陶書·砂土》中載:“ 陶土出新正都麻倉山,曰千戶坑、龍坑塢、高路坡、低路坡,為官土。土埴壚勻,有青黑縫、糖點、白玉、金星色。……麻倉官土一百斤值銀七分........”。麻倉土發現之前,均單獨使用瓷石制胎,因瓷石耐溫低,僅1200℃,燒製大型器件易出現癱軟變形,成品率低。而麻倉土的燒結度高,在1700℃以下不會軟化,把它摻和在瓷石中制胎可增加製品在高溫下的強度,減少瓷器變形,胎骨的質量也明顯提高。可以說,麻倉土的發現和使用,使燒製大型精美的元青花成為可能。
麻倉土為粘土,具滑膩感,乾燥後成粉狀,吸水性,煅燒後成白色。麻倉土只要用水淘洗即可成胎料,能製作漿胎,粉胎。因其細膩與粉沙狀,又有“滑底沙足”之美譽。古時根據所制瓷器的檔次和大小規格不同,麻倉土的配量也不同 。“凡要作細瓷,則等量相配;要作中等瓷,則配比為四比六,但配比最小為一比三”。所以,二元配方中,麻倉土含量的多寡,會造成胎質和外表的明顯不同。麻倉土的含量的高,則足底滑膩感和粉狀明顯,反之則顯粗糙.
麻倉土加入多寡並不像現代的人們所說的都是25%,實際上是有一個實踐和摸索過程的.一則麻倉土較貴,資源緊張,二則根據所制器物檔次來確麻倉土加入多少,三是個人的經驗喜好有所差別,大多透過不斷的試驗,總結和觀察,得知不同的比例所產生的不同效果.所以,同樣摻有麻倉土的元青花的胎質並非都是一樣的,這就是為什麼元青花的胎質胎色會有這麼多的差異的原因.
並非胎中加入的麻倉土越多越好.超出一定的比例,反而會使胎質變粗,因為麻倉土是不能單獨制胎的,麻倉土的燒結度高,單獨制胎燒製的話,燒出來的不是瓷器,而是像陶器.所以,麻倉土加入過量,或加入的麻倉土超過一定比例,胎體胎面的粉質化是比較明顯的,胎面常會有一層白粉狀物存在,用手也可以摸下來;有些胎面還會有許多細小裂縫,吸水性也較好,在表面灑上一些水會立刻就幹,新瓷根本不具有這樣的吸水性.
相信有機會上手元青花,或親手觸控過元青花底部的人 ,會發現一個奇妙的現象:有些看似很粗糙的元青花底,摸上去卻十分的光滑,甚至非常的滑膩,這在元以前和元以後的各代素胎瓷底中是見不著的。元青花中的這種有特殊滑膩感的底足,並不是經過打磨或特殊工藝修整而成,而是由於瓷胎中的一種特殊材料,特殊的性質所造成,它就是麻倉土!
麻倉土因出於浮樑縣新正都的麻倉山而得名,元時稱“御土”,為官府所壟斷。入明後成了“官土”,始稱“麻倉土”。明·王宗沐《江西省大志》卷七《陶書·砂土》中載:“ 陶土出新正都麻倉山,曰千戶坑、龍坑塢、高路坡、低路坡,為官土。土埴壚勻,有青黑縫、糖點、白玉、金星色。……麻倉官土一百斤值銀七分........”。麻倉土發現之前,均單獨使用瓷石制胎,因瓷石耐溫低,僅1200℃,燒製大型器件易出現癱軟變形,成品率低。而麻倉土的燒結度高,在1700℃以下不會軟化,把它摻和在瓷石中制胎可增加製品在高溫下的強度,減少瓷器變形,胎骨的質量也明顯提高。可以說,麻倉土的發現和使用,使燒製大型精美的元青花成為可能。
麻倉土為粘土,具滑膩感,乾燥後成粉狀,吸水性,煅燒後成白色。麻倉土只要用水淘洗即可成胎料,能製作漿胎,粉胎。因其細膩與粉沙狀,又有“滑底沙足”之美譽。古時根據所制瓷器的檔次和大小規格不同,麻倉土的配量也不同 。“凡要作細瓷,則等量相配;要作中等瓷,則配比為四比六,但配比最小為一比三”。所以,二元配方中,麻倉土含量的多寡,會造成胎質和外表的明顯不同。麻倉土的含量的高,則足底滑膩感和粉狀明顯,反之則顯粗糙.
麻倉土加入多寡並不像現代的人們所說的都是25%,實際上是有一個實踐和摸索過程的.一則麻倉土較貴,資源緊張,二則根據所制器物檔次來確麻倉土加入多少,三是個人的經驗喜好有所差別,大多透過不斷的試驗,總結和觀察,得知不同的比例所產生的不同效果.所以,同樣摻有麻倉土的元青花的胎質並非都是一樣的,這就是為什麼元青花的胎質胎色會有這麼多的差異的原因.
並非胎中加入的麻倉土越多越好.超出一定的比例,反而會使胎質變粗,因為麻倉土是不能單獨制胎的,麻倉土的燒結度高,單獨制胎燒製的話,燒出來的不是瓷器,而是像陶器.所以,麻倉土加入過量,或加入的麻倉土超過一定比例,胎體胎面的粉質化是比較明顯的,胎面常會有一層白粉狀物存在,用手也可以摸下來;有些胎面還會有許多細小裂縫,吸水性也較好,在表面灑上一些水會立刻就幹,新瓷根本不具有這樣的吸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