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808985465742
-
2 # 使用者420329932675
日常飼養觀賞魚的過程中,很多朋友喜歡在魚缸裡面養一些大中型的工具魚,比較常見的有清道夫,也有人使用中華鱘的幼魚來作為工具,這都是比較常見的情況,中華鱘和清道夫的區別主要在於,所謂的中華鱘是一種雜交的的大型的養殖冷水魚,而清道夫是一種原產於南美洲的熱帶的中型的熱帶魚,這兩者的體型和種類是完全不一樣的。
中華鱘,屬鱘形目、鱘科、鱘屬的一種。中華鱘為白堊紀殘留至今最為古老的現生魚類之一,在全世界20餘種鱘科魚類中分佈緯度最低,體型最大,生長最快,為中國特有種,因具有許多原始性狀成了介於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之間的中間型別,在學術研究上具有重要價值。中華鱘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魚類,是古老的珍稀魚類,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
中華鱘體梭形,頭部和身體背部青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各鰭灰色。全身無刺,只靠少量硬骨和背部一列、體側和腹部各兩列共五列漂亮的骨板及軟骨脊椎支撐起龐大的身軀。背鰭前骨板一般為8~16塊,背鰭後0~3塊,體側為26-42塊,腹側8~16塊。頭大呈長三角形,頭背部骨板光滑。眼睛以前部分扁平成犁狀,並向上翹。口在頭的腹面,成一條橫裂,口能夠自由伸縮。上下唇具有角質乳突。口前方並列著4根小須。眼睛很小。眼後有噴水孔。鰓孔大,鰓膜與峽部相連。鰓耙呈短柱狀,薄而尖,14~28枚,一般為18枚左右。
幼體骨板之間的面板光滑,沒有鱗片;成體較粗糙。頭部面板布有梅花狀的感覺器一陷器。背鰭1個,靠近尾鰭,後緣凹入,背鰭條49-59。尾鰭的上葉長下葉短,成為一個歪形尾鰭。偶鰭具寬闊基部,背鰭與臀鰭相對。腹鰭位於背鰭前方,鰭及尾鰭的基部具棘狀鱗。全身骨骼為軟骨質。腸子的構造很奇特,裡面有7-8個漏斗狀的螺旋瓣。肛門和洩殖孔位於腹鰭基部附近,輸卵管的開口與卵巢遠離。
成鱘可達四米多長,體重近千斤,居世界27種鱘魚之冠。據文獻記載最大體重達560公斤,被譽為“鱘魚之王”,素有“長江魚王”美稱。一般成熟雄魚重80市斤以上,雌魚重240市斤以上。為生長迅速的大型魚類,四川漁民有“千斤臘子,萬斤象”的諺語,臘子即指中華鱘壽命長達百歲。一般雄性中華鱘生長到9歲以上達到初次繁殖年齡,鱘體長可達1.7米,體重50公斤以上,雌性中華鱘生長到14歲以上初次性成熟,體長可達2.3米,體重120公斤以上。
清道夫魚屬於骨甲鯰科,又叫吸盤魚、垃圾魚、琵琶魚,幾乎只要有水就能存活。它們經常吸附在水族箱壁或水草上,舔食青苔。由於是外來物種,目前在國內還沒有天敵,在江河中很容易大量繁殖,會威脅本地魚類的生存,破壞生態鏈。全身灰黑色、有黑白相間的花紋,體表粗糙有盾
鱗,頭部扁平,背鰭高聳,尾部側扁,吻圓鈍,口下位,有豐富的吸盤,須1對,胸腹棘刺能在陸地上支撐身體和爬行。 魚體呈半圓筒形,側寬,尾鰭呈淺叉形。口下位。背緒寬大,腹部扁平,左右腹鰭相連形成圓扇形吸盤。從腹面看,很像一個小琵琶,故又稱為琵琶魚。魚體呈暗褐色,體上佈滿黑色斑點。體長可達250毫米。會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