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麥香駱駝
-
2 # 錦鯉小毛球
“鄒應龍”其名在明、宋都有正史記載,唐朝“鄒應龍”是否有其人還不確定,更不用說是否是狀元了。
(1)其中最出名的應該是明朝的鄒應龍,官至御史。嘉靖帝時嚴嵩嚴世番父子弄權,一手遮天。後來徐階逐漸得到嘉靖帝賞識,勢力壯大後鄒應龍開始上書彈劾嚴嵩,並因此出名。目前我們所見的各種戲文、演義及影視作品中鄒應龍基本都是以明鄒應龍為原型塑造的。
《明史.鄒應龍傳》:“應龍有才氣,初以劾嚴嵩得名,驟致通顯。及為太常,省牲北郊,……(馮)保修郤,令致仕。……應龍命部將楊守廉往剿。守廉掠村聚,殺人。儂賊乘之,再敗官軍,人以咎應龍。應龍聞罷官,不俟代徑歸。代者王凝欲自以為功,力排應龍。給事中裴應章遂劾應龍僨事。巡按御史郭廷梧雅不善應龍,勘如凝言。應龍遂削籍,卒於家。”嘉靖四十一年鄒應龍上《貪橫陰臣欺君蠹國疏》:“工部侍郎嚴世蕃憑藉父權,專利無厭。私擅爵賞,廣致賂遺。使選法敗壞,市道公行。”“世蕃喪母,陛下以嵩年高,特留侍養,令鵠扶櫬南還。世蕃乃聚狎客,擁豔姬,恆舞酣歌,人紀滅絕。”“臣請斬世蕃首懸之於市,以為人臣兇橫不忠之戒。苟臣一言失實,甘伏顯戮。嵩溺愛惡子,召賂市權,亦宜亟放歸田,用清政本。”鄒應龍上疏彈劾時嚴嵩勢力依然很強大,雖然嘉靖帝對嚴嵩有所懷疑但畢竟是幾十年的老相識了,不會因為一封奏疏就嚴查嚴嵩。但是在當時人人畏懼,無人敢言被嚴嵩勢力把持幾十年的朝堂上鄒應龍能夠挺身而出痛斥嚴嵩,可以說拉開了以後嚴家父子的倒臺序幕。《明史》也對鄒應龍給以很高的評價“世蕃之誅,發於鄒應龍,成於林潤。二人之忠,非過於楊繼盛,其言之切直,非過於沈煉、徐學詩等,而大憝由之授首。蓋惡積滅身,而鄒、林之彈擊適會其時歟!”
(2)南宋鄒應龍官職就比較大了,曾做過中書舍人,以戶部尚書身份出使過金國,後來又做過太子的老師。可以說在當朝的官場順風順水,也做到位極人臣了。如果但從做官的角度和人生閱歷講南宋鄒應龍應該是現在人追求的榜樣了。但是從歷史角度看南宋鄒應龍的一生就顯得平淡了,實在沒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事蹟,歷史上的記載也僅是歷任官職情況。
《宋史.李鳴復鄒應龍傳》“鄒應龍,字景初。慶元二年進士。歷官為起居舍人,以直龍圖閣權知贛州,遷江西提點刑獄。尋遷中書舍人兼太子右諭德,復兼太子左庶子、試戶部尚書。使金還,為太子詹事兼中書舍人。遷給事中兼太子詹事。權禮部侍郎兼侍講。權工部尚書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遷刑部尚書。乞祠,以敷文閣學士提舉安慶府真原萬壽宮。以徽猷閣學士起知太平州,以臣僚論罷。以敷文閣學士提舉玉隆萬壽宮,拜禮部尚書兼侍讀。嘉熙元年,拜端明殿學士、籤書樞密院事。進資政殿學士、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依舊職提舉洞霄宮。淳祐四年卒,贈少保。”(3)關於唐朝“鄒應龍”,在當朝及後朝幾百年的正史中均沒有相關的記載。最早有相關記載的是在七百五十年後明崇禎年間編纂的《汀州府志》:
“唐元和壬辰及第,封魯國侯。卒葬於此,鄉人立廟祀之。祈禱輒應。宋紹興、紹定間,戎馬衝突,公神兵暗助,荊襄、虹縣、兩淮、南京、靈璧、江州皆以捷聞,封昭仁顯烈威濟廣祐聖王。”其中有關資料的來源根據記載,1612年汀州知府陳以德途經四保時得知有鄒應龍廟,於是讓郝華庚作記。而郝華庚採信了當地的一些故老傳聞並未詳細加以考證。這從不同的《鄒氏族譜》的記載可以看出來:
明末明萬曆二十六(1598)年修的務各上祠《鄒氏族譜》譜載“鄒應龍由良田沙縣遷居四保,唐末以來顯靈受封……”這可能是《汀州府志》的資料來源之一。而明萬曆年間雙泉《鄒氏族譜》記載“宋狀元鄒應龍,子孫由泰寧遷居四保。”郝華庚卻並未予以採信。後世清朝相關文獻的唐“唐鄒應龍”可能都是來源於明朝的《汀州府志》。
我們再回顧一下“唐鄒應龍”:
第一,封侯卻不見於史書記載。
第二,出現時間晚(七百年後)。
第三,《鄒氏族譜》記載出入。
回覆列表
南宋鄒應龍
據《宋史》,南宋有個鄒應龍,字景初,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年)進士,是福建籍貫。
這位鄒應龍,還有些“運氣”,根據《宋會要》的說法,原本鄒應龍是第二名,但因為這一年的第一名莫子純,是原本帶官職參加考試的,所以鄒應龍就被“特賜第一甲第一人”,而把莫子純降至第二名。
然而這位鄒應龍在歷史上除了有生之年得到的職位不低,似乎沒有什麼顯著的功績,連編修《宋史》的人也忍不住吐槽:“鄒應龍,(在當時留存的檔案中,他的事蹟)無所考見”……
明朝鄒應龍這位鄒應龍,字雲卿,長安人,是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進士。這位鄒應龍,不單隻有些“運氣”,更多的恐怕是敏銳的政治嗅覺。嘉靖四十年,他察覺到嚴嵩在皇帝面前的恩寵已經漸漸不如從前,於是當時任御史的鄒應龍立刻上疏,把嚴嵩之子嚴世藩奏了一本。
唐朝?唐朝有無鄒應龍,這個難以一棍子打死,你難保在民間有個無論當時還是後來都名不見經傳的小百姓剛好叫這麼一個名字。當時唐代肯定沒有一個名叫“鄒應龍”的狀元。甚至,整個唐代,都沒有一個姓鄒的人考上過狀元。
緒論民間修家譜的時候,不僅“為尊者諱”,更喜歡幫“先代”貼金,特別是為“始遷祖”這樣具有標誌性的一代人,更是竭盡所能地誇大他們的身份、學識,甚至事蹟。從小難以脫離傳統文化薰陶,但在生活的壓力下顯得那麼卑微和“可有可無”的我們,都熱衷於在族譜、家譜這些故紙堆裡,探尋我們祖先的輝煌事蹟,希望這些事蹟能夠幫助我們在彷徨無助時得到一絲的寄託。可如果我們稍微懂得一些歷史知識,以及懂得如何尋找可靠的“信史”,大概大多數人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憤怒地發現,自己自幼引以為榮的那些輝煌到無以復加的家譜、族譜,原來滿滿地充斥著善意的“謊言”……
其實無需太過在意。
因為,“始遷祖”那一代,因為政治避禍、逃避兵災、旱澇天災,以及為了生存而主動小規模遷徙等原因,經過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來到一個全新的地方,忍辱負重,任勞任怨,經過數代的經營,從一個小家庭,發展成一個規模客觀的小家族,他們這種進取的精神,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