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孚鑑
-
2 # 海鏡清
歷史上當然不是關羽在華容道顧忌曹操對自己的私恩而縱敵,實際上華容道根本不適合伏兵。
雲夢澤全盛時的水面總面積達26000平方公里
雲夢澤在明代已經消失,《三國演義》作者不知道華容道的地形,所以寫成了山間小路
當時的長江北岸可不是現在良田萬頃、人煙稠密的江漢平原,而是大大小小湖泊、沼澤密佈的雲夢澤。華容道不過是湖泊沼澤之間自然沖積形成的爛泥小徑,稍不注意就會進入沼澤陷於滅頂之災,根本不適合大軍通行,自然也無法安排伏兵。
為了迅速逃出華容道,曹操想出了犧牲步兵、保全最精銳的騎兵的主意:“公(曹操)船艦為(劉)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兵)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劉備不用伏兵(也沒法安排伏兵)只要放火,就足以讓曹軍全軍覆沒,可惜其事先沒有想到曹操會走華容道,放火時已經太晚了
華容道兩側都是湖濱,生長著茂密的蘆葦叢,冬季蘆葦乾燥易燃,如果順風縱火,足以把曹軍敗兵燒得片甲不留,所以如果諸葛亮真預測到曹軍會走華容道,安排伏兵還不如放火更方便有效。
所以“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軍隊出了華容道後曹操大喜,將領都問為什麼,曹操說:“劉備的確是我的對手啊!只是還晚了一步。如果早些放火,我們這邊一個人也活不了啊!”
劉備的確沒有想到曹操會走大軍難以通行的華容道。曹操話音剛落,接探馬報劉備追兵在後面開始順風點火。但曹操已經逃出生天,直奔江陵去了。
《三國演義》寫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不過是為了表現關羽知恩圖報、義重如山的人格,是羅貫中欲神化諸葛亮與關羽的虛構情節,並非史實。《三國演義》為了表現出諸葛亮的神算,同時又能使事情的邏輯更為合理,於是就編出了諸葛亮看天象,算出“曹賊未合身亡”的說法,這當然是不靠譜的。
-
3 # 德平不惑
整理和彙總《三國志》中相關赤壁之戰資訊如下:
一,魏書《武帝紀》:曹操兵到赤壁,與劉備交戰不利。這時軍中疫病流行,很多兵將病死,曹操只好撤軍,於是劉備佔據荊州和江南各郡。
二,蜀書《先主傳》:先主拋棄妻兒,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幾十人騎馬逃跑,曹操繳獲他大批士兵和物資。先主抄近路趕到江津,正好同關羽船隊匯合,得以渡過漢水,又遇到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部隊萬餘人,一起到達夏口。先主派諸葛亮同孫權結好,孫權派周瑜、程普等率水軍數萬人,和先主合力和曹操在赤壁決戰,大破曹軍,焚燒他的戰船。先主與吳軍同時進軍,追到南郡,當時又發生了瘟疫,北軍死亡非常慘重,曹操退回北方。
三,蜀書《關張馬黃趙傳》:曹操在當陽縣長阪趕上劉備,劉備從小路逃到漢津渡,剛好和關羽船隊相遇,兩軍會合,一起到夏口,孫權派兵協助劉備抗擊曹操,曹操兵敗,退回北方。劉備乘勝佔領荊州和江南各郡。
四,蜀書《諸葛亮傳》:曹操大敗於赤壁,帶領軍隊返回鄴城。
五,魏書《張樂於張徐傳》張遼率軍攻打荊州,平定江夏等縣後返回駐紮於臨潁。
六,曹操確實兵後敗退軍,但未見華容道慘狀。
七,關羽在《三國志》中被記錄的事蹟:斬顏良文丑報曹操,刮骨療傷,嫉妒馬超,水淹七軍,斬殺龐德,拒絕孫權聯姻,敗走樊城,臨沮被斬。獨不見華容道放走曹操如此英勇之事。
八,綜上所述,可見其事為羅貫中杜撰所為。
-
4 # 大宋藝祖趙匡胤
《三國志魏書太祖本紀》和《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列傳》中都沒有關於華容道的相關記載,曹操曾評價漢昭烈帝劉備是“見事遲”,也就是比自己晚半拍,華容道的埋伏是去了一個將軍,不一定是關羽 但是劉備軍到了華容道時,曹操赤壁敗兵已過多時了
-
5 # 不知否不知否
其實認真反思下,考慮到後來蜀漢的結局,當時還是應該殺了好,因為劉備集團最終的機會還是把水攪混,越混越好,這樣才有機會,要不然只能割據偏安,最後被統一
-
6 # 中行偃1
答: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與劉備展開赤壁之戰。曹操被劉備軍打敗(與備戰,不利,於是達疫)向江陵方向撤退,在華容道等地徒步前進。當時華容道地區道路泥濘,無法通行。曹操命令手下年老體弱計程車兵背草墊路,騎兵才得以透過,而那些背草墊路計程車兵因此陷入泥潭中,被人馬踐踏,死傷無數。經過艱難跋涉,曹軍終於走出了華容道,這時的曹操非常高興。他說:“劉備,算是我的一個對手,才智也不錯,但他的謀略卻總要比我慢一拍;如果他一早就在這裡安排伏兵,等我軍到來之時放火,那我們就死無葬身之地了。”
劉備的軍隊後來趕到華容道,並採用了放火的戰術,但此時的曹軍早已全部離開,撤退到了江陵地區。
原文:“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觽。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深受讀者的喜愛,再加上一些影視劇的播放,讓人更加熟悉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名人猛將。當然《三國演義》畢竟是一部小說,雖然他是以歷史為基礎著作的,但裡面還是有不少虛構的故事情節,其中就有曹操敗走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這段。
這也就是說正史上,並沒有關羽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之事,之所以書中會虛構出這段,其實就是文學藝術的需要,是為了突出關羽的性格,同時也突出了諸葛亮的計謀。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不僅武藝絕倫,而且是忠義聞名天下,他義氣為重,和劉備、張飛結義,一生誓死相隨於劉備。
劉備雖然後來得以建立蜀漢政權貴為皇帝,但是早年的劉備卻頗為落魄,亦曾敗給曹操,那時關羽是負責保護劉備的家眷,戰敗之後,關羽和劉備又失去了聯絡。曹操因喜關羽忠義武力,就想招降他,關羽和劉備情深義重,本來他是不想投曹營的,但他身負保護劉備家眷的重任,為了之後能再回到劉備身邊,於是就在曹操約法三章後投了曹營。
關羽來到曹操並沒有忘記劉備的情義,曹操為了讓關羽以後為自己所用,就決定比劉備對關羽還要好,於是他對關羽很敬重,故關羽是受到曹操很多恩義的,但就算如此,關羽後來得知劉備的下落,還是義無反顧的離開曹營,過關斬將來到劉備身邊。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赤壁之戰,當然赤壁之戰是曹操打敗。諸葛亮覺得曹操雖敗,但曹操畢竟是中原之主,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的是三分天下的局面,若曹操一死,中原則亂,到時東吳一方獨大,那劉備難有三分天下的局面,所以曹操目前還是不能死的。諸葛亮素知關羽忠義,曹操又對他有恩義。所以就決定讓關羽去華容道,他怕別的將軍去,一定會殺了曹操,但關羽卻會因為義氣放了曹操。
當然了,諸葛亮也知道,若天數讓曹操當死,那曹操也不會走到華容道才被殺。若天數不該曹操,就算華容道讓別人去還是殺不了曹操。而關羽義氣為重,為人驕傲,於是就把義釋曹操的人情送給了關羽。
不過,諸葛亮雖然這樣想,但還是不能說出來,不僅如此,他還激關羽,讓關羽立下軍令狀。
結果大家是知道的,曹操果然命不該絕,他還是來到了華容道,而關羽雖然立下軍令狀。但他終究是一個義氣為重的人,昔日曹操對他有很多恩義,又加上過關斬將之事,想到這樣事情,又看看曹軍皆欲垂淚的樣子,最終關羽在華容道義釋了曹操。
如此,一則是曹操不該死,二則體現關羽義氣,三則說明諸葛亮的智慧,因為雖然關羽違背了軍令狀,但作為主公的劉備肯定會求情,那時諸葛亮就會放過關羽。如此,關羽義釋曹操,不僅讓曹操欠他一個人情。而且又因為諸葛亮不殺關羽,驕傲的關羽則反會對諸葛亮服氣。當然主要體現的還是關羽義氣為重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