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河堤鎖岸
-
2 # 哈哈1741217
公共場所、公共事務、政府文告使用了繁體漢字可以控告他們。書法作品、私人檔案、非政府事務檔案使用,有他們自己的自由。使用甲骨文也不違法!
-
3 # 讀史品文
建國前,大陸一直採用的是繁體字,建國後的五十年代,由於百廢待興,國家尚無暇顧及國民的教育問題,漢字字型自然採用的是當時通行的繁體字了。五十年代中後期開始,教育部開始著手漢字改革。那個時代文盲太多了,尤其是佔全華人口絕大多數廣大的農村地區,能寫全自己名字的實在是找不出幾個,如果一個村裡出個賬房先生,那就是村裡的大才子、學問人兒。我爹說他好像讀過幾個月的私塾,即使如此,他還曾經問過我“萊”和“菜”的區別。
因此,難寫難認、筆畫繁瑣的繁體字不利於掃盲,為了在短期內讓國民脫盲,簡化文字勢在必行。於是,第一批簡化字便應運而生,這就是大家常說的“一簡字”。雖然“一簡字”並非十全十美,如為人詬病的“愛—愛(缺少了“心”的“愛”) / 蕭—肖 / 趙—趙”等,毫無疑問,“一簡字”對快速掃除文盲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到了七十年代,教育界颳起了一股唯簡之風,有人覺得漢字簡化得還不夠徹底,於是大刀闊斧,削足適履,匆匆忙推出了第二套簡化字,這就是所謂的“二簡字”。二簡字,因為太過簡單粗暴,已經傷到了漢字的筋骨,往往一個十幾畫的漢字被簡化到了四五畫。有些字的改動可以說面目全非,不忍直視,甚至叫人啼笑皆非。如“家”字,“家”的原意是“房子(宀)裡面養著豬(豕)、有豬才能稱為一個家”,不知道我們的文字專家怎麼想的,不讓我們的老百姓家裡養豬了,養人就行了,結果“家”字被二簡為“房子(宀)下面一個人(人)”。如此的簡化幾乎把漢字的表意功能簡化殆盡,說到底是為了迎合當時的漢字拼音化運動。結果大家也猜到了:二簡字不但沒有壽終正寢,反而弄了個早早夭折——可謂匆匆推出,草草收場,成了文字改革史上的一場鬧劇、一個笑話。
而與大陸地區文字改革的激進相比,港澳臺新等國家和地區則基本上沿襲著民國時期的習慣,採用的是傳統繁體字,一直沿用至今。不過近幾年,隨著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和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高,有國家或地區也開始漸漸承認並採用大陸的簡體字,如新加坡。
還有一個漢字文化圈國家值得特別提及,那就是我們的近鄰日本。日本借用我們的漢字有一千四五百年的歷史,漢字在日文中的佔比達到了50%。日本的漢字大致可分為三部分:㈠ 繁體字:和我們的同宗同源,如“蘇、雲、孫、體”等;㈡ 日本簡化字:如“榮—栄 / 櫻—桜 / 澤—沢 / 廣—広”等;㈢ 和制漢字:即根據漢字的造字規律創造出的日式漢字,如“雫(しずくー水滴)、辻(つじー十字路口)、峠(とうげー山頂)、凪(なぎー風平浪靜)、畑(はたけー旱田)、躾(しつけー教育修養)、働(はたらくー勞動工作)等等。
那麼,到底應該推行簡體字還是繁體字呢?從實際的效果看,港澳臺新日這些大多采用繁體字的國家和地區,往往更重視傳統文化,這和他們推行繁體字教育密不可分。相比他們,我們現在的教育離古典和傳統文化漸行漸遠,已經幾乎很少有學生讀得懂古代典籍了,這其中毫無疑問受到了簡體字的很大影響。
那麼,應該如何對待繁簡字呢?我認為學校在推廣簡體字教育的同時,應該適當地匯入繁體字教學,即使做不到會寫繁體字,起碼要求認識繁體字,只有這樣,老祖宗的東西才不會斷送在我們今人手裡。
-
4 # 關注時代性
為什麼我們教育都用簡體字,而有些地愛用繁體字?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為了統治階級的利益,採取愚民政策,學習知識是少部分達官貴人的專利,並採用科舉考試製度,限制了人們的獲取知識的權力,從而達到控制人們思想,禁錮人民的思想發展,灌輸皇民思想,尤其是對婦女更是如此,不讓婦女學習,說婦女無知識就是德等荒誕不經的謬論,便以統治階級治理朝庭,將皇權世世代代相傳。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尤其是全國文盲率達到90%以,這大大阻礙國民經濟的發展。毛主席和黨中央非常重視教育工作,一邊搞建設,一邊號召全華人民進行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並提倡簡化漢字運動,提倡尊師重教,尊師重道的方針政策,人民群眾當家做主,極大的推動了社會主義建行高潮,並取得了二彈一星等輝煌成就。
《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高瞻遠矚,恢復高考制度,中國迎來學習知識,勇攀科技高峰的高潮,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國民經濟己是世界第二,國泰民安,人民安居樂業。
綜上所述,提倡漢字簡化運動,大大促進社會文明發展,今天有部分地方用繁體中文,主要是商業行為,也有部分文人墨客認為繁體中文有藝術和美感,故書法家普遍喜歡用繁體中文。
回覆列表
中國文字具有全世界形成時間最長、內涵意思最廣泛、偏旁部首最完美、間架結構最科學等等文美特徵。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文字書寫樣式。尤其是在寫詩填詞、對仗書法方面更是與無倫比,堪稱世界僅有。
繁體字是當今中國文字之母體,再往上那就要追溯到八千多年前賈湖刻符文字起源時期了,它透過甲骨文-金文-小篆-隸屬-草書-楷書-行書等七體演變。直至新中國誕生前,中國文字已經基本固定這就是繁體字。
簡體字則是新中國誕生以後,隨著國家對人民掃盲需要,而對繁體字進行改革應運而生的文字,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服務百姓大眾的現實意義。它源自繁體字,尊重字的形體和原意,透過半個多世紀的普及、推廣和使用,已經被完全吸收。
國家教育從書籍、認字、書寫都推行簡體字是一種文字進步的運用,對於全中國廣泛的人民群眾而言已經完全接受,在社會、工作、學習各個方面都成為文字必需。
基於香港、臺灣、澳門等地特殊情況,在這些地區長期以來一直使用繁體字,而他們對祖國簡體字也隨著社會發展和文化交流越來越熟悉並知曉與認同。
對於一些人在普遍使用簡體字的今天依然喜歡繁體字,這不足為奇,反映出他們對繁體字的特別喜好,屬於個人文字興趣,屬於社會普遍現象。
祖國文字無論是繁體字還是簡體字都是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的華輝。因此,對於已經掌握的人民大眾只要喜歡就可以盡情享受這一燦爛文字,不必干預和限制,隨著時間推移和社會發展,繁體字與簡體字都不會消亡。
圖片源: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