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蟈蟈的文史原創
-
2 # 喀吱丶咯吱丶翠
無論三國還是水滸,都是依據歷史來改變的,雖然加入了很多的文學創作,但是並不能完全的脫離開歷史的束縛,這也就導致了過程再精彩,也不能改變被歷史定格的結局,《三國演義》以遵劉為主基調,雖然已經很努力的去弱化蜀漢糟糕的經濟和混亂的內部鬥爭,把諸葛亮的能力無限放大,同時透過強調劉備對漢室天下的忠心來弱化他要當皇帝的狼子野心,可是歷史就是歷史,再怎麼美化也改變不了司馬氏一統天下的事實。同時《水滸傳》也一樣,瞭解歷史的都清楚,真實的宋江人最多時也就一兩百人,去過水泊梁山景點的都明白就一個屁大的山頭怎麼可能裝得下那麼大的隊伍,而且《水滸傳》裡梁山管理混亂,內部也是派系林立,根本就不可能成大事,跟歷史上的方臘起義相比無論規模還是人數上都不是一個量級的,再說宋朝的外戰雖然不行,但禁軍戰鬥力可不是蓋的(插個題外話,林沖的八十萬禁軍教頭級別其實並不高,擱到現在也就是個營連級的教練員,當時汴京各種教頭少說有上千個,高太尉也不是他的頂頭上司,倆人中間最少差著上萬人的距離),宋江也完全就是個土匪,根本沒有到替天行道讓朝廷詔安的級別。
施耐庵跟羅貫中同屬一個時代,兩人關係也很近,導致了兩本書都才用了對過程的無限誇大,最後都出現了有點爛尾式的大結局。
-
3 # 容我漫溯
唐朝小杜有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表達的不無道理!其實歷史的程序充滿了不確定性,無數個偶然性錯綜複雜的相互作用統一對立,才導致了後來我們知道的那個必然性。針對某朝某代抑或哪個歷史事件的過程結局,真的不能把原因歸結為哪一個人或哪一項政策。
我們不能把滑盧戰役的失敗推給拿破崙騎兵陣列前突然出現的那道2米的橫溝;更不能把商紂的滅亡安在妲己一個弱女子身上。所以“怪誰”的說法,根本不成立。
作為文學作品的結局,倒不妨探討。
《水滸傳》和《三國演義》成書於明代,都是章回體白話長篇小說,共同列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作為小說,都包含有虛構的成分,畢竟很多內容來自於評書話本,且又多透過評書說話的普及才廣為人知。
兩者不同之處在於:《三國演義》所寫歷史雖然較《水滸》久遠的多,但是主要以《三國志》為筋骨,結合揉搓進了後世的野史話本加工而成,水滸則主要是根據民間散碎的傳說故事整理拼接。
這樣看來,作為演義的前者,內容脈絡基本上是遵從史實的,而格局和片場要微小的多的水泊梁山的故事,則可以放開手腳誇大、虛構,塑造“民間英雄”遠比描摹宏大時代的空間寬泛許多,可以說,如果《三國演義》對史實的反映佔70%,那麼《水滸》至多佔10%。
這樣就不難理解,《三國演義》的結局,像《三國志》一樣註定,羅貫中先生是不可能隨意發揮改寫歷史樹的,儘管曹操變成了奸雄、赤壁成了諸葛亮的主場,蜀漢的結局也一定是劉禪入魏,晉代三國。羅先生在這件事上沒有選擇。
那麼《水滸傳》呢?水滸的主體脈絡來自於民間眾多“好漢”的傳說整合,把一幫逼上梁山的失意者寫成了替天行道的下凡星宿。它的存在大約是想表達元朝末期人們對暴政的深惡痛絕和反抗心理,按理說盡可以把朝庭寫死,讓梁山好漢來坐朝,然而再是小說,文學也要有它的侷限性——歷代統治者最忌諱的就是造反,即便造反得了江山的朱明,如果面對一本讓造反成功的小說,也會大為光火的。所以一眾英雄招安、消化,是閉著眼也能想得到的下場。何況那時還不流行穿越體,改寫架空的套路施耐庵老先生並不瞭解。
————
事實上《水滸》只是一場夢,從上山到下山,夢裡的廝殺從不為了當皇帝,而是心心念著回家。
-
4 # 經典重溫之似水流年
《三國演義》仍然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但是小說畢竟是小說,肯定是有別於歷史的,在這部小說中,隨著諸葛亮的北伐失敗,復興漢室破滅,徹底淪為一句空話,再到後來,司馬炎廢魏稱帝,建立西晉,標誌著三國時代的終結
在說《水滸傳》先來看看《水滸傳》結局:宋江、盧俊義等領袖接受朝廷的招安,還是被朝廷中奸臣毒害,宋江恐李逵再叛朝廷,將李逵毒死。吳用、花榮聞訊極悲,在寥幾窪哭祭宋江等人後,雙雙白縊而亡。一場轟轟烈烈的水滸英雄事業,僅因宋江一念之錯,除李俊等人隱逃外俱遭慘死。
看完不能不感慨萬千,有時歷史就是這樣殘酷,讓人一點辦法也沒有。
天下大事,分分合合,乃是是常事。
能怪誰,誰也不要怪。有些事非人力所能為了。
秦始皇欲長生而不得。
賈寶玉和林黛玉至兩個相愛的人至死也沒能在一起。
諸葛亮那麼大的本事,也無法改變三分歸晉的結局。
也就是未來是不可知的,我們才有奮鬥的理由 。要是都知道了結局,人生也就少了許多樂趣你覺得呢?
所以該奮鬥的年紀,別選擇安逸。
愛快樂的時候別讓自己心情抑鬱。
該吃吃該喝喝,遇事別往心裡擱。
我們要明白結局往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個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結局都是一個樣,又何必太去計較呢?
你們是怎樣認為,也可以說說你的看法?
回覆列表
《水滸》和《三國》的結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誰也改變不了歷史發展的方向和軌跡。
1.《水滸》中的梁山好漢一個個英勇無敵,在梁山打下了一片基業,可是他們不是代表先進的社會發展力,他們僅僅是為了反抗壓迫聚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農民,其理想沒有多大,只知道反抗朝廷,沒有施政綱領,沒有長遠規劃,只是就是以替天行道一說了事,最終在帶頭大哥宋江這個小吏的帶領下歸順了朝廷。他們就是因為不相信朝廷而被逼上梁山,而最終又是因為相信朝廷而歸順,一個天大的笑話。
2.《三國》魏蜀吳三國鼎立,互相制約,彼此的戰爭均有勝負,但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利益集團帶頭大哥和屬下的關係不一樣,最終導致被亡國。曹魏集團,可謂是綜合實力雄厚,能力比較均衡,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有很大優勢,同時其手下夏侯家族實力雄厚,再加上曹操多才,惜才,實力不斷強大。東吳政權佔據地理位置優勢,長江天險,水軍實力強大,孫策,孫權都能夠勵精圖治,再加地理優勢,穩固一方政權。三是西蜀,劉備政權,這是最有特點的政權,劉備和臣子關係,尤其是與關羽,張飛的關係,最終導致不顧國家整體利益,僅僅出於一個義字就傾國之兵攻打東吳,最終失敗託孤諸葛亮。從此以後,西蜀逐漸走向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