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稱郡望為昌黎(今屬河北),故世稱韓昌黎。韓愈自幼勤勉好學,沉潛詩書。唐德宗貞元八年(792)進士。貞元末,官監察御史,因上疏請求減免災民賦稅,貶陽山令。唐憲宗元和年間,隨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藩鎮之亂,遷刑部侍郎。不久即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穆宗朝,歷官國子監祭酒、京兆尹等,官至吏部侍郎。卒諡“文”,故後世稱韓文公。
在思想上,韓愈推崇儒學,排斥佛老;在文學上,他崇尚秦漢散文,反對六朝以來的駢儷文風,並因此倡導了有革新意義的古文運動,強調文學要為儒學道統服務,要求言這有物,辭必己出。韓愈詩文都有很高成就,尤以文章著稱。名列“唐宗八大家”之首。其文內容殷實,有以反佛、明儒道為內容之長篇,如《原道》、《論佛骨表》、《師說》。有嘲諷社會現實之雜文,如《雜說四首》、《送窮文》、《講學解》。也有論述文學思想之作品,如《與馮宿論文書》、《答尉遲生書》、《答劉正夫書》。其文氣勢壯盛,辭鋒駿利,語言練達。後人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對唐及後世散文創作有巨大、深遠影響。與此同時,韓愈以計為文章末事,以詩為文,把寫文之手法融入詩中,在詩的句法、章法、韻等方面作了改動,白居易、歐陽修、黃庭堅、蘇軾等無不受其影響。
這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稱郡望為昌黎(今屬河北),故世稱韓昌黎。韓愈自幼勤勉好學,沉潛詩書。唐德宗貞元八年(792)進士。貞元末,官監察御史,因上疏請求減免災民賦稅,貶陽山令。唐憲宗元和年間,隨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藩鎮之亂,遷刑部侍郎。不久即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穆宗朝,歷官國子監祭酒、京兆尹等,官至吏部侍郎。卒諡“文”,故後世稱韓文公。
在思想上,韓愈推崇儒學,排斥佛老;在文學上,他崇尚秦漢散文,反對六朝以來的駢儷文風,並因此倡導了有革新意義的古文運動,強調文學要為儒學道統服務,要求言這有物,辭必己出。韓愈詩文都有很高成就,尤以文章著稱。名列“唐宗八大家”之首。其文內容殷實,有以反佛、明儒道為內容之長篇,如《原道》、《論佛骨表》、《師說》。有嘲諷社會現實之雜文,如《雜說四首》、《送窮文》、《講學解》。也有論述文學思想之作品,如《與馮宿論文書》、《答尉遲生書》、《答劉正夫書》。其文氣勢壯盛,辭鋒駿利,語言練達。後人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對唐及後世散文創作有巨大、深遠影響。與此同時,韓愈以計為文章末事,以詩為文,把寫文之手法融入詩中,在詩的句法、章法、韻等方面作了改動,白居易、歐陽修、黃庭堅、蘇軾等無不受其影響。
這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