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年視紀

    英國著名的首相帕麥斯頓說過:“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蘇聯在二戰巔峰時期擁有約1000萬軍隊,既然蘇聯擁有那麼多的軍隊,為什麼不派一部分軍隊攻打駐紮在中國的東北地區的日本關東軍呢,這樣不僅可以減輕亞太地區抗日戰場的壓力,還可以加速日本的投降步伐,但為什麼斯大林非要等到戰爭要結束了才對日宣戰呢?說到底還是利益問題。

    1945,蘇聯在準備充分之後,正式對日本宣戰。在此之後,150萬蘇軍開始向中國東北和日本殖民下的北韓進軍。但是此時二戰已經快要結束,特別是在美國在廣島和長崎爆炸原子彈後,蘇聯就算是不參戰,日本也會很快的投降。此時中國已經和日本打了八年多了,美國在太平戰場也打了三年多,那為何等戰爭都要結束了,蘇聯才決定對日宣戰呢?斯大林在打什麼小算盤?

    大家都知道,希特勒對進攻蘇聯蘇聯蓄謀已久,而且由於斯大林對局勢的錯誤判斷,導致蘇聯軍隊在蘇德戰爭早期極速潰敗,德軍一路高歌猛進答到了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是蘇聯的重要城市,如果丟了斯大林格勒,首都莫斯科也保不住了。所以蘇聯軍隊在莫斯科頑強抵抗德軍,讓希特勒感到了巨大的壓力。

    於是希特勒要求日本在遠東地區開闢戰場,雙方夾擊蘇聯,但日本拒絕了德國的要求,理由是忙於太平洋戰爭,這讓希特勒勃然大怒。其實在德國進攻蘇聯以前,日本就和蘇聯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日本這麼做的原因,不僅是因為害怕蘇聯包抄自己的大後方,也讓自己有更多的精力專注於東南亞地區和美軍的博弈,於是蘇聯也抽調自己遠東的軍隊去西西伯利亞地區對日作戰。

    日本本身資源匱乏,所以迫切的需要佔領資源豐富的東南亞地區。所以蘇日之間形成了一種默契,然而此時蘇日雙方各自的盟友卻激戰正酣。在蘇聯對德國作戰結束後,此時的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已經全線潰敗,於是蘇聯實力急劇膨脹有何美國並駕齊驅之勢,所以蘇聯答應在戰勝德國後三個月之內對日本宣戰,因為蘇聯不想在戰爭結束後讓美軍在自己的家門口安家,也有維護自己在遠東的利益,更有利於維護自己的良好形象,而且在斯大林的批准下,150萬蘇聯軍隊以摧枯拉朽之勢將長期駐紮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趕回了島上。 (硫磺島戰役)

  • 2 # FinX

    西線對德國是一點都不能馬虎的,而且要儘早打到柏林,從國際政治角度和戰略角度的長遠利益來看柏林遠大於遠東地區,畢竟拉攏北歐各國的實際戰略意義也比遠東大。最重要的恐怕是物資和科技人員,二戰時期除了航母,其他裝備幾乎都是德國最為先進,特別是V2導彈跟噴氣式飛機。不管是說,第一選擇也一定是這樣的。

  • 3 # 軍武最前哨

    1945年8月9日,蘇聯正式對日宣戰!而此時距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僅剩不到一個月的時間(1945年9月2號日本簽字投降)。為什麼擁兵超過千萬的蘇聯會在最後一刻才宣佈對日作戰呢?圖為在密蘇里號戰列艦上舉行的投降簽字儀式

    當時,蘇聯宣戰後派遣了大約150萬軍隊南下中國東北和北韓,看似轟轟烈烈的大舉進攻反倒有點畫蛇添足,因為即便蘇聯不派軍南下,日本也是強弩之末!

    熟知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對於資源匱乏、土地有限的日本而言,北上開疆拓土的狼子野心並非秘密。明治維新以後,日本一度想圈圍包括俄羅斯遠東地區、中國東北、北韓半島以及東南亞地區,企圖建立全新的大日本帝國。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就是這一企圖的實踐。圖為諾門坎戰役片段

    幾次戰爭雖然沒有完全實現日本的野心,但其在亞洲的強國地位卻因此確立,而日本也從未放棄北上的計劃,後來帶有試探性的諾門坎戰役讓日本不敢小覷蘇聯的實力。

    也是這一次戰爭讓蘇聯實力得到展現,導致後來蘇德戰爭期間日本都未敢輕舉妄動!而且在蘇德戰爭前夕,雙方就悄悄的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這一條約使日本拒絕了希特勒要求日本在蘇聯東線開闢戰場的要求,也避免了蘇聯腹背受敵!而日本為了東南亞的資源,不惜與德國翻臉並和美國開戰!這一時期,蘇日既不是盟國也不是敵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各自為陣。圖為斯大林

    但是,當斯大林看到日本戰敗在即之時,他料想到戰後美華人一定會強勢介入東北亞地區的戰後重建,為了制衡美國,蘇聯必須在這一地區和美國搶地盤。所以,為了讓這一切變的順理成章,蘇聯不得不在最後時刻向日本宣戰!

  • 4 # 度度狼gg

    首先要弄清楚,在蘇軍出兵東北進攻關東軍之前,蘇日兩國並沒有處於戰爭狀態,換句話說,是蘇聯提前廢除了1941年的《蘇日中立條約》,屬於違約宣戰。

    1945年4月5日,蘇聯政府在美英盟國的要求下,才召見日本大使做出正式宣告:鑑於日本幫助德國進行反蘇戰爭,並同蘇聯的盟國美英交戰,中立條約已失去意義,提前一年廢除。

    早幹嘛去了?

    1,德國法西斯軍隊在蘇德戰場常年保持600萬左右的最精銳部隊,並且質量與技術優勢普遍高於蘇軍,則蘇聯在轉入反攻後,兵力與兵器的數量優勢是必須的,1000多萬軍隊實際上並沒有多少富餘力量。比如柏林戰役,為了消滅100萬拼湊起來的守軍,蘇軍就動用了超過250萬以上的兵力。

    2,為了爭奪戰後對歐洲的控制權 ,蘇軍必須使用大量兵力佔領東歐諸國和德國本土,曾經的盟友立即變成後來的敵人,瓜分完歐洲勢力範圍後,冷戰已經開始了,蘇軍大量兵力餘美軍對峙。

    3,兩線作戰是戰爭大忌,希特勒在沒有搞掂英國的情況下與蘇聯開戰就是明證,因此在徹底打跨納粹德國之前,斯大林不可能對日作戰,這是戰略正確與否的原則問題,與兵力無關。

    4,蘇聯對日作戰是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在1943年《雅爾塔會議》之間確定的,是美國方面懾於太平洋戰爭的巨大傷亡主動提出來的,蘇聯趁機攫取了遠東很大利益,也就是說,若非如此,蘇聯對日作戰是並不積極的,畢竟,蘇德戰爭讓蘇聯損失慘重,滿目瘡痍。

  • 5 # 巴山清溪

    謝謝邀請!二戰後期蘇聯不但在軍隊人數超過千萬,而且在質量上也是一流的,與日軍簡直不在同一層次上。所以遲遲不對日宣戰,除了蘇日二國曾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外,更重要的是利益的需要。一直到雅爾塔會議滿足了蘇聯的要求才同意出兵。但什麼時候出兵才能用最小的代價獲得利益的最大化卻是斯大林考慮的重點。一直到美國\∵"下第一顆原子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國拯救哪些裝備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