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程式設計圈子

    中國古人

    人們從日常的生產與生活當中,逐漸積累了一些經驗,發現了日出日落、潮汐變化、四季更替等自然變化的現象,三千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了關於天氣實況的記錄,包括風雲虹雨霜霞等。文字使得經驗得以傳承,最終由一些知識分子進行了最早期的總結,並制定了曆法,主要是用來指導農業生產、祭祀活動等。春秋時代,人們就總結出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個節氣。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二十四節氣源於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發明二十四節氣對理解天氣變化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古人在詩歌、諺語當中,也會引用節氣對天氣的影響,如”清明時節雨紛紛“,”雨水清明緊相連,植樹季節在眼前“。

    古人預測天氣主要還是靠經驗,看雲、看風、看天象、看物象都可能被用來預測天氣。

    西方古人

    大約在公元前340年,亞里士多德寫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氣象專著《氣象通論》,使氣象學在西方較早形成了科學體系。

    現代氣象學的發展

    17世紀開始國外開始使用科學儀器,如氣壓表等來測量天氣狀態,並使用這些資料作天氣預報。但一般資料僅限於當地使用,資訊和交通的不便限制了資料的有效使用。1837年電報被髮明,資料開始便於流傳使用。但真正的數值法預報天氣,經歷了更長的時間。

    現代的正規天氣預報系統,在1856年成立於法國,由法國巴黎天文臺長勒佛裡埃推動成立,其原始需求來源於1853~1856年沙皇俄車與英法之間的克里木戰爭,結果沙俄戰敗。由於這次戰爭,導致了天氣預報的出現。1854年11月14日,當雙方在歐洲的黑海展開激戰時,風暴突然降臨,且最大風速超過每秒30米,海上掀起了萬丈狂瀾,使英法艦隊險些全軍覆沒。事後,法軍作戰部要求法國巴黎天文臺臺長勒佛裡埃仔細研究這次風暴的來龍去脈。勒佛裡埃經過分析,得出了黑海風暴來自大西洋的結論。 1855年3月16日,勒佛裡埃在法國科學院作報告,提出了成立氣象站網的設想,並最終於1856年成立了世界上首個正規的天氣預報服務系統。

    到1921年,Richardson第一次嘗試用數值的方法預報天氣。但計算量極為龐大,他組織了大量人力,設計了詳細的計算表格,才得以完成,然而預報結果與實際大氣變化嚴重不符,原因是沒有處理好大氣中高頻波的作用。1950年,Charney基於濾去高頻波後的大氣運動方程組,利用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ENIAC成功製作了24小時數值預報。

    20世紀六十年代開始,衛星開始應用於天氣預報。

    1958年美國發射的人造衛星開始攜帶氣象儀器,1960年4月1日,美國首先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試驗氣象衛星。中國從1988年9月7日發射了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如今已經發展到風雲四號衛星,於2016年12月11日零時11分,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1992年11月18日,中國自主研發的“銀河-II”巨型計算機誕生,同時,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作為首個應用試算成功,從此中國可以對中期(未來10天內)天氣進行準確預報。

    銀河I號巨型計算機

  • 2 # 地理沙龍

    謝謝邀請,說到“預測天氣”可能最著名的橋段可能就是三國演義赤壁大戰中的“諸葛亮借東風”了,當時孫劉聯軍位於長江南岸,而曹操軍隊位於長江北岸,如果要由南往北進攻,那麼就需要刮東南風才可以,而當時正值冬季,中國東部地區屬於季風氣候,冬季盛行西北季風,哪裡來的東南風呢?這時候,三國時期的氣象預報員“諸葛亮”就登場了,他登臺做法,預測到十一月二十甲子日有東南風,果然,到了那日東南風便起,才有了後來精彩的赤壁大戰。

    諸葛亮借東風,雖然是小說的橋段,但是我們也可以看成是一種“預測天氣”,或者說是“氣象預報”,人類自古以來就在做氣象預報,雖然說氣象是短時間內發生的陰晴雲雨等天氣現象,變化極快,難以預測,但是氣象變化是包含在當地的氣候變化之中的,而一個地區的氣候狀況是相對穩定的,有規律的週期性變化的。比如,中國東部地區屬於季風氣候,長江流域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徵表現為“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雨熱同期”,這裡就包含了氣溫和降水一年中的變化情況。

    此外,長江流域在每年的6月中旬至7月中旬會出現“梅雨”天氣,也就是會持續一個月左右的陰雨天氣,而到了7、8月份很有可能被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形成高溫少雨的“伏旱”天氣,而到了10月以後,天氣轉冷,常會出現“冷鋒”天氣等。所有的這些天氣變化,都是年復一年,具有周期性的,所以每年到了對應的時間,就可以預測相應的天氣。利用某一地區多年的氣候資料,來進行天氣預報,應該是人類從古至今一直在進行的,很多有經驗的農民,對於天氣的預測都十分準確,主要也是對當地氣候變化的情況十分熟悉,而且也會總結出很多的諺語。

    到了現代,人類對於天氣預報的手段就更多了,對於氣象資料的積累不是單純的利用感性的感覺,而是利用氣象站的裝置來記錄資料,並加以積累,氣象資料積累得越多,天氣預報就越準確。另外,我們還發射了很多的氣象衛星,可以透過遙感資料,特別是衛星雲圖等來進行天氣預報。最後,對於海量的天氣資料,需要利用超級計算機來進行計算,從而得出更為準確的天氣預報情況,目前中國的天氣預報可以達到40天的時長。

  • 3 # 神算六

    人類是透過觀察天象及當時的時間以及周圍動植物的變化來預測未來的天氣的。歷史最出名的朱葛亮草船借箭就是其中之一,運用大霧天氣成功地向曹操借十萬箭。

    今天預測已時西方大旺,壬年命不宜,讓在娛樂圈的朋友馬上見證吧!

  • 4 # 泰山124453211

    當人類社會走向文明的時候就學會了觀察氣候變化,中國古代每個朝代都設有監天官負責觀察天象與氣候,最早的歷法就分出了四季,以後又總結劃分了二十四節氣,在中國歷史上每一年的氣候變化都有詳細的記載。

    人們在前人的經驗中和自己的經歷,總結出來很多預測天氣的顏語,到了現代預測天氣的方法就更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每個季度向高通支付1.5億美元專利費,華為自己沒有這些技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