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浮生若夢
-
2 # 好風好夢好歌好地方
無論秦朝時期還是漢朝時期,對匈奴的問題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根據當時的人力財力物力,秦始皇只收復了河套地區,並在燕趙秦三國原長城的基礎上,修建了今天的萬里長城,而漢朝一開始從不得不執行“和親政策”到漢武帝的強勢反擊,封狼居胥,使得匈奴元氣大傷,逃往漠北,但是威脅 仍在,到東漢時期,雖然它不再對漢廷構成威脅,但是他仍然試圖控制西域地區,影響貿易的來往。
漢匈和親
之所以給人的感覺是匈奴在秦朝這麼容易被打敗,而漢朝卻要在匈奴的鋒芒下忍辱苟且,直到漢武帝時才一雪前恥,個人以為有如下幾個原因:
首先,在秦朝,當時的北方的遊牧民族,不只有匈奴,還有烏孫、Murano、東胡等,北方並未統一,匈奴對秦的威脅還不算最大。當時的匈奴王是頭曼單于,第一位自稱單于的人,是冒頓的父親,秦與匈奴交戰,匈奴敗退了七百里,但是秦始皇死後第二年,兩國的實力發生了慢慢的變化,冒頓弒父自立,開始了統一北方的一系列舉動,秦朝在秦二世手中,走向了下坡路,經歷陳勝吳廣起義,高祖劉邦入咸陽,秦朝滅亡,經歷楚漢之爭,讓秦朝積累的實力當然無存,雖然蒙恬和高祖劉邦都率兵30萬討伐匈奴,結果不一樣。
其次,匈奴本身是遊牧民族,過著水草而居的生活,騎馬射箭是天生的本領,軍事素養高於農耕民族,但是他們易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出去劫掠習以為常,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逃跑,秦漢兩朝都不能畢其功於一役。
蒙恬
最後,秦朝和漢朝對匈奴作戰,一拼的是國力,二拼的是人才。秦朝在滅亡六國後,按法家學說制定法度,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設施,又南征百越,使得秦國國力蒸蒸日上,這個時候,秦始皇慧眼識人,讓蒙恬統領一方,輕易地打敗了匈奴,而到了漢高祖時期,居然淪落到皇帝本人親征的局面,差點在白登之圍中被俘,後世都記得這個教訓,不和匈奴正面交鋒,用和親來籠絡他,文帝和景帝開創了“文景之治”,使國力逐漸強大,給漢武帝留下殷實的班底,馬邑之戰,漢朝才開始和匈奴撕破臉,後來他啟用了身份卑微的衛青霍去病二人,在狼居胥山打了一場漂亮你兩的圍殲戰,而在後世的朝代中很少有衛霍這樣的軍事將領。
-
3 # 君山話史
秦朝並沒有解決匈奴。
公元前215年,蒙恬北伐,一口氣把匈奴人趕出河南地。次年,蒙恬又奪取河套以北的陰山地區,設四十四縣,置九原郡,在黃河沿岸修築城池要塞。之後,蒙恬又渡過黃河,攻取高闕、陽山、北假等地。由於匈奴是個遊牧民族,居無定所,來無影去無蹤,很難深入進攻,卻又不得不防。
為防匈奴南下,秦始皇徵發大批人力,修築長城防線。秦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蜿蜒萬里,故而稱為萬里長城。但是這個萬里長城,與現在的萬里長城其實不是一回事,因為秦長城早在歷史的風沙中損毀殆盡了。蒙恬主持修築的長城,是在戰國時代秦、燕、趙三國長城的基礎上,綴連而成,也並非完全新建。
蒙恬其實並沒有解決匈奴,只是遏制其南侵。蒙恬對匈奴的打擊,相當於後來衛青發動的“河南之役”主要是奪取河套及陰山,尚未把匈奴勢力逐出漠南,更不用說漠北了。匈奴既沒有被打垮,也沒有投降歸順。
為了奪回河南地,匈奴頭曼單于多次反撲,均被蒙恬打敗。後來,頭曼單于的兒子冒頓單于滅東胡、破月氏,統一北方,匈奴進入全盛時代。漢帝國用了一百多年,藉著匈奴天災與內亂,迫使南匈奴歸附,北匈奴單于遠遁中亞後,被陳湯萬里遠征擊殺。漢匈戰爭才以大漢帝國的全勝而告一段落。
回覆列表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維(獯鬻、燻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薰粥,居於北邊,隨草畜牧而轉移”。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匈奴為夏之後裔,後因戰亂向西遷徙。期間,匈奴吞併,融合其他西和北方遊牧民族,並發展壯大為中國北方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政權。秦地圖:
從西周開始,北方的遊牧民族就不斷侵擾中原,到了公元前214年,也就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7年後才命蒙恬率30萬秦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套,屯兵上郡(今陝西省榆林市東南)。賈誼《過秦論》:“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蒙恬收復河套後,從榆中(今屬甘肅)沿黃河至陰山構築城塞,連線秦、趙、燕5000餘里舊長城,據陽山(陰山之北)逶迤而北,並修築北起九原、南至雲陽的直道,構成了北方漫長的防禦線。
蒙恬北擊匈奴,收復河套,修築萬里長城,只是把匈奴擋在了長城以北,取得了“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的效果。秦始皇命蒙恬北擊匈奴已經是秦統一六國的七年之後,經過七年的準備,加上秦軍這支百戰之師,所以對匈奴作戰得以一次解決,但是秦對匈奴的作戰並沒有徹底打垮匈奴,所以並不能說秦朝一次性就解決了匈奴。
到了西漢,匈奴誕生了一位傑出的單于-冒頓單于,此時的匈奴達到了它勢力的一個頂峰,中國北方的遊牧部落都被其吞併,並且匈奴還重新取得河套地區。漢初前201年,韓王信被迫投降匈奴,第二年,高祖劉邦親率32萬大軍征討匈奴被圍於白登山,靠著陳平獻計才得以逃脫。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元光二年),漢武帝在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策劃了一次對匈奴的誘敵殲滅戰,但是“馬邑之謀”因漢軍有人告密以失敗告終。“馬邑之謀”的意義在於它是西漢前期“和親”政策的一個轉折點,從此西漢開始大規模對匈奴用兵。
西漢地圖:
漢武帝時期經兩次河西之戰,漠南之戰,漠北之戰已基本達到了“漠北無王庭”的效果,威脅了西漢邊境百年之久的匈奴問題已經基本解決。我們從西漢建國之初,劉邦征討匈奴,被圍白登山開始算起,到漢武帝時期“馬邑之謀”對匈政策的轉變,再到漠北之戰的勝利其間經歷了80多年,再加上漢武帝晚年的“窮兵黷武”西漢確實是和匈奴打了100多年。
會有這樣的結果和秦皇漢武的軍事戰略有很大關係,秦始皇時的匈奴並沒有漢武帝時的匈奴那麼強大,再加上長城以北並不適合農耕民族發展,所以秦始皇只是修築了長城,派蒙恬長守長城。而漢武帝時期的匈奴已經極其強大,如果任由其發展,單單靠長城已經不能阻擋匈奴的燒殺搶掠,匈奴的威脅如鯁在喉。所以,漢武帝的目的並不是打退匈奴,而是徹底擊垮匈奴,戰略不一樣,所花的時間所付出的代價自然不一樣。要徹底擊垮一個和自己一樣強大的民族,花個百年時間再正常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