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顫動的丹田

    蒙古第一次西征時,最遠只是打到了中部歐洲,離歐洲的老強國英法還隔著好幾家,遠著呢,它一路上掃平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弱邦小國部落;它的高光時刻在於第二次西征,活生生把土耳其可能比奧斯曼還偉大的祖宗給滅了,又殺了阿拉伯國王。它對英吉利也不瞭解,所以滿清不知道並不奇怪。

  • 2 # 風西東

    蒙古時代,打到歐洲,歐洲也分東歐、西歐。

    你自己開啟地圖看看,英國的地理位置,是一個島國,遠離歐洲大陸。

    蒙古大軍一般都是騎馬的,它能度過海峽嗎

    到了清朝,也是陸軍居多,他的海軍也是鴉片戰爭洋務運動之後才建立的。

    所以不知道英國在哪很正常。

  • 3 # 參習處

    這個問題也可以總結為:為什麼清朝對外界知道得少。有三個原因作為解釋。

    原因一:清朝的起源,就定了他們只能統一中原的天下。

    文明的程序。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是一直進步的。可能漢族是為數不多的一直向前進步的民族。而世界上大多數民族或者文明,並非如此。有的是幾百年時間,只前進那麼一小段。有的是很久就沒有進步過,甚至還有一些民族或地區,是出現了倒退的現象。明朝領地的奴兒干都司,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清朝的起源上,是明朝為宗主的建州女真。他們所奉行的政策、文化、外交,以及清朝皇帝視角下的天下系統,也都是繼承自明朝。

    清朝的前身是後金,卻並非金朝的後續。儘管從名稱上看,很強調對於金朝的傳承。甚至說,“後金”的“後”字都不是歷史上給新增的。而是努爾哈赤自己加上去的。

    但,金朝滅亡到建州女真興起,中間相差三百多年。當時最後一個會寫金朝女真文字的 人,正是努爾哈赤的外祖父王杲。可見那時候的建州女真,對於金朝的女真,已經沒了多少認知。正如清朝末期,滿清貴族也沒多少人會說滿洲話一樣。而在這麼長時間的矇昧落後狀態中,當時的建州、海西等女真部落,早就沒有了什麼女真人傳統。建州女真所向往和學習的語言文化,大多是明朝的漢文化。

    女真人並不屬於草原遊牧民族,而是漁獵民族。在文化上,接受明朝的冊封。這就是向心力。當後金崛起之後,他們的戰略方向就很明確的是與明朝對抗,進攻中原,統一天下。這都是正統的漢族傳統。所以,他們的對外擴張,是不存在的。

    而在這基礎上,加了一個砝碼,就是朱元璋制定的保守封閉的外交政策。

    原因二:北方邊疆民族崛起之後,有兩個方向的選擇。向北打還是向南打。

    蒙古人作為遊牧民族,走的草原路線。一路打到歐洲。蒙古人的三次西征,其目的中,也包含了對於仇人的追殺和貿易保護。仇人向西跑,自己也只能追過去。誰成想,順手把歐洲也滅了。

    至於元朝滅亡南宋,只能說元朝已經改造成了中原文化的王朝。事實上也確實如此,看起來蒙古帝國疆域廣闊。實際上,自從成吉思汗去世後,就已經有了分裂的苗頭。到忽必烈時期,四大汗國與元朝分庭抗禮,只保持表面的從屬關係。實際上,各自為政。面積那麼大,也只是四大汗國自己打下來的。與元朝沒什麼關係。而元朝的面積,基本上也沒超越以往其他王朝。

    而清朝人是南下中原路線。當中原已定,天下一統,再回望北方的草原,只有一個噶爾丹還不消停。於是,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俄羅斯獲得貿易權,清朝去掉了噶爾丹的支持者。攻滅準格爾部,也無非是確保中原的安定。

    天下安定了,就關起門來過小日子。誰還管你外面的什麼英吉利還是法蘭西呢?

    原因三:儘管接觸西方文明的一兩個皇帝比較開明。但文明應該是全體社會推動的。

    康熙算是比較開明的。向西方傳教士學習科學。數學也很好。可傳到乾隆時期,也沒有繼續對於西方文明的探索。康熙皇帝研究天文學、數學的書籍也躺在紫禁城的角落裡吃灰。可見,進步靠一兩個皇帝是無法長期有效推動的。必須是集體的、社會的全體進步。而當時的環境,是無法扭轉這一限制的。

  • 4 # 小哥話軍史

    蒙古帝國也不知道歐洲在哪!蒙古人是典型的草原遊牧民族,流動性大,精通騎射,吃喝拉撒都可以在馬上進行,遠端奔襲能力強,極善於長途征戰!如果騎兵能渡海,它能打到澳洲!至於清朝不知道英國在哪,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第一,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是根本原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近代中國才有工業,清朝以前一直是農業社會,以農為本。農耕自然經濟是一種安定自守的經濟,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封閉性、狹隘性、保守性、自給自足,對外界依賴較小。中國自古以來不乏海外貿易,但其政治意義遠大於經濟利益,在以形式上的政治服從為前提的朝貢貿易體制之下。中國古代也有為數不多的海洋貿易,但在海外經濟往來中,主要是一種“賜”、“貢”的貿易形式,屬內斂型的海洋貿易,比如明朝鄭和七下西洋,船隊滿載的瓷器、絲綢、茶葉等中國特產,到外國後,都是把這些特產“賜”給當地的國王,同時接受該國的所謂“貢品”,比如象牙、香料、珊瑚、珠寶等特產,並不計較經濟得失,屬於一種“貨換貨,二頭樂”的友好交往,其政治上互相往來的意義遠比經濟上的意義重大,與西方的商品經濟有本質區別。

    第二,閉關鎖國的政策。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為了防止漢人造反,維護自身的統治,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和愚民政策。這一政策的長期推行,阻礙了中外聯絡,影響了中國吸收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致使中國與世界隔絕,思想上,文化上,經濟上,科學上無法和世界接軌,各種先進技術思想難以發展,整體上呈現帝國黃昏現象。以至於香港被區區幾千英軍佔領,清朝卻連英國在哪都不知道。

    第三,統治者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國自居。在英國的史書中,馬戛爾尼是中英關係上一個具有轉折意義的事情。但是在清朝自己的史書中卻把這一事件視為一次進貢而已,而且馬戛爾尼變成了馬嘎爾尼。這是清朝人的老習慣,通常在人名上加上一個口,以示自己才是天朝上國。英國派遣使臣是為了雙方貿易但是清朝官員為了拍乾隆的馬屁,在轉給乾隆的版本中,英國是來給乾隆祝壽的。乾隆在接到檔案以後非常高興,因為乾隆從來沒有聽說過英吉利這個國家,乾隆認為這是自己的威嚴所致的效果,大清又多了一個藩屬國。可見清朝已經愚昧到何種地步。可悲!可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柳惲的《搗衣詩》的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