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漢語八音

    高湯,用豬骨頭,雞鵝鴨慢火煮,粿條,麵條在開水鍋煮熟透,倒進碗,然後將配料,豬瘦肉片,蔥油,冬菜煮熟淋在上面就ok‘`

  • 2 # 潮州玩家

    北方人愛吃麵,南方人愛吃粉,潮汕人卻獨愛粿條

    這裡的人心目中,粿條是除了粥和米飯之外的“第三主食”,每當不知道吃啥,來一碗粿條就對了;

    離鄉在外的人,一看到店面寫著“粿條”就倍感親切,即使是筆誤寫成了“果條”,也阻止不了走進店裡的步伐,然後用久違的潮汕話跟店家說“物碗果條”(來一碗粿條),一餐便有了著落;

    剛風塵僕僕踏上大潮汕這片土地,一碗粿條總可以讓人漂泊的心突然安定下來,洗滌了一身的疲憊。

    關於粿條和河粉的混淆,許多久居廣深的潮汕人更有資格感慨:太多店家其實自己也分不清河粉和粿條,甚至自己吃久了感覺都差不多。這怪不得他們,其實連“食神”蔡瀾也曾說道:粿條,粵人稱之為沙河粉,簡稱河粉。(《蔡瀾談食材之粿條》)

    但事實是,他們並不是雙胞胎,最多就是同胞兄弟,唯美食與愛不可辜負,也永不嫌多,能享受到多一種好吃的,未嘗不是件幸運的事。

    從年歲來看,潮汕著名的美食學家張新民曾經根據潮州府的《秋八月觀神之八》推斷出明代就已經出現粿條這種食物:“箸頭尖,箸尾搖,箸頭尖尖挾針菜,箸尾搖搖挾粿條。”這首古老的“關神曲”,也可以看出最早的粿條是作為祭祀品使用的,到了今天,揭陽地區的人們逢年過節都還是習慣將粿條作為不可或缺的祭祀食品,這在汕頭和潮州已是很少見到。

    廣府的河粉呢,也不是一碟沒有故事的河粉,清末時期,她出自於廣州的沙河鎮,沙河鎮位於白雲山東麓,山上有九龍泉,傳說只有取了這個泉的水來製作沙河粉,才能爽滑可口,軟糯晶瑩,逐漸的,沙河粉成為老廣州人的傳統美食,並錄入了吃貨福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從這個時間點來看,河粉很有可能是廣府人從潮汕人學習到了這道米制品的方法,並結合當地飲食習慣進行改良,這種美食的轉化與創新對潮汕人來講並不陌生,例如我們學習了廣州的腸粉,客家的牛肉丸等等。

    從外形來看,潮汕的粿條,乍看跟河粉長得一樣,其實不然,一個是原料不同,潮汕人喜歡爽口和純粹,所以粿條內沒有新增很多薯粉、澱粉,因此吃起來韌性不像河粉,厚度也遠遠厚於河粉,所以口感比較飽滿,潮汕人稱飽嘴,河粉則有韌性,潮汕人稱“濤”(第三聲);二是原料不同導致的顏色不同,製作粿條用的是米漿,蒸熟後透明度要比新增生粉的河粉差,所以河粉看起來晶瑩透明,粿條則是輕微的乳白色。

    粿條

    河粉

    說到底,粿條和河粉的根本不同就在這米漿的比例上,可以說,廣州人更偏向於軟糯綿滑的口感,而潮汕人呢,更喜歡爽口清脆,例如一碗白粥,廣州粥是綿而入味,水和米相互交融,潮汕粥則是涇渭分明,米是米水是水,有點類似於泡飯。

    港真,粿條好吃還是河粉好吃,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鐘愛,出於家鄉情結,我是喜歡粿條多於河粉的,但這並不能證明誰就比較好吃,誰就比較厲害,也許隔壁老王炒雞喜歡河粉呢~

    美食這件事,無分好壞,只分你心裡的偏好,可以不喜歡,卻不能不尊重,不僅僅是食物,其他亦如此吧。

    一碗平凡的粿條,說不上吃法有多麼的博大精深,但泡、炒、幹三大吃法,已經囊括了潮汕人的飲食日常。

    泡粿條,就是潮汕話的“套粿條”,這屬於吃法中的爆款,地球人都知道。一進店就跟粿條佬說:“物碗粿條,落豬心、豬肝、赤肉(來一碗粿條,下豬心、豬肝和瘦肉)”

    PS:粿條佬是暱稱,一般你賣什麼產品別人便用其來稱呼你,無貶義!比如豬肉佬、楊桃弟、豆花嬸等等。

    潮汕人吃粿條可不止只吃粿條,一定要加幾塊牛或者豬的內臟,這讓許多其他地方的人好奇甚至反感,認為內臟裡面有有毒殘留物呀,怎麼可以吃呢?其實這都是潮汕飲食習慣的淵源,這裡的先民在遠久以前,食材擭取範圍就已經很廣,除了稻米、魚鮮、家畜這些主食,蛇龜蛙鱉、野象昆蟲都是手到擒來,對於家畜動物身上大部分的部位,也是吃得講究,例如牛肉火鍋,就有牛肚、牛筋、牛腩、牛百葉、牛肉丸,瘦肉、肥肉、吊龍等等等等。

    如果你認為這樣的話一碗粿條就滿是血水或是有奇怪的味道,那就錯了,其實粿條的湯都是清鮮的,因為粿條佬都會先把牛雜或者豬雜在另外一個沸水鍋中汆燙後再倒進骨湯鍋中,保證每碗都是美食中的一股清流。

    炒粿條,有葷炒和素炒,最有名的還是牛肉炒粿條,這道菜看起來簡單,卻極其考究烹飪水平,牛肉需要逆著切成片,然後用白糖醃製20分鐘,一定要20分鐘後才能加油、生抽等調味,這時候千萬不能為自己帶鹽,一放鹽就出了水分,牛肉就廢了。

    也有專業人士說過,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芡粉汁,幹炒的粿條就比較爽滑,溼炒則多了一份曖昧不清的糾纏感,若拿戀愛做比喻,溼炒就像曖昧期,幹炒則是熱戀期,剛好今天是雙11,各位可以自行感受一下~

    最後一種是幹粿,不是幹吃生嚼,是一種幹撈的吃法。在大潮汕,對一碗幹粿最大的尊重,就是拌以沙茶醬、花生醬和芹菜粒,不然就算粿條製作地多勁道,也是淡而無味。特製的醬料與粿條交織交會,流傳為潮汕美食特有的一道絕味。

    簡簡單單一碗粿條,泡炒幹撈總相宜,對吃貨附體的潮汕人來講,就已經是種難以割捨的幸福了。

  • 3 # Summer是吃貨

    但作為地道的潮汕人,Summer只想說,潮汕人吃牛肉丸,最常見的吃法不是牛肉火鍋,而是“食粿條”。潮汕人吃牛肉丸時比較喜歡清淡的做法。

    牛骨熬煮的清湯底,加上幾塊牛雜牛肚,來上四五六顆牛丸,煮沸後加上一把雪白的粿條,鋪幾葉生菜,撒上“蒜頭朥”(炸蒜頭碎)和芹菜粒,就成了潮汕的日常小食——牛肉丸粿條湯。

    此外,潮汕人還會備一些雜鹹小菜:潮州地都產的冬菜、調味的香芹末、油炸花生、潮汕菜脯......可按照個人口味選擇伴著吃,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化學效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因荷而得藕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