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鋼筆寫漢子

    首先從字面上理解是說別人不瞭解自己,也不惱怒,這難道不是道德高尚的人嗎?其要闡明的意思就好明白了。

    人總有不被瞭解不被理解的時候,比如我們明明做了一件好事,有的人就會認為我們裝好人,甚至惡語相加,這時候我們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別人的誤解和惡意呢,且不去理會他,清者自清,明者自明。做好我們自己,讓別人去說吧。

  • 2 # 國色天香牡丹花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闡明一個道理:弟子們不必太在乎別人的看法, 自己要自信,寬和,做一個有道德的君子。

  • 3 # 少林行默

    人不知而不慍:“知”在古代漢語裡,除了相當於 “知道”、“知識”外,還經常與“智”字通用,相當於“智慧”。例如孔子的名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最後一個“知”,即為聰明、智慧之意。“人不知而不慍”的知,既可以作“知道”講,也可以作“智慧”講。別人不瞭解你(的學問才能),你卻不惱怒,不也是君子嗎?

  • 4 # VIC緣來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出自於《論語》第一章,其意思是指”別人對我不瞭解、不理解,我並不生氣;與不明智的人相處,我也不煩惱。

    這句話被孔子提出來,是因為孔子一生就是被別人不理解。他周遊列國,常遭冷遇,不為當權者所知所用;他的行為,也常被人譏笑,不為普通百姓所瞭解。孔子的有些弟子想不通,問:“為什麼人們不瞭解夫子呢?”孔子說:“不怨天,不尤人。”只求努力學習,以求把握天命。

    當自己不被別人瞭解時,問題可能出在溝通,或許需要做些解釋、疏通的工作,而有時則需要耐心的等待,時間會證明一切。

    《易經》上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鋒芒使你額上生角,必觸傷別人,你不磨平你的角,別人也會折你的角。

  • 5 # 寸米陽光897

    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在闡明一個人的道德修養與胸懷境界。此名言中有一關鍵字知,知:知曉,知道,明白,懂得。不知者無過無錯就不必憎恨怨恨。

  • 6 # 抒宇研數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這句話闡明瞭什麼問題呢?

    闡明瞭別人不知道,而冤枉了自己,委屈了自己的事情,自己不生氣,也不惱怒,這不就是君子的作為嗎?當然,這是需要有很好修為的人,才能夠做到的。

    現實生活裡,許多人與人之間發生矛盾,不也就是因為當事人的一方知道情況或真相,而另一方不知道真相,最後產生了矛盾嗎?

    正常人走在路上,也許還會被路邊的狗追著咬!但是有智慧的人,難道也要去咬狗一口嗎?

    人與人有各種各樣的不同,一家人中的父母、愛人、子女、甚至是親屬、同事、朋友......,都可能因為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不同,或者因為個人的學識、人品、技能、眼見、格局等等先天后天的稟賦智慧,這些不同,從而有種種思想上、行為上的差別。

    大千世界無所不有,世間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不鬧矛盾的家庭,社會上更是如此,五花八門參差不齊,凡事不能用自己完美的標準來要求別人要求一切。

    比如說,所謂的“三季人”,那就是比喻:永遠過不到冬天的人,所以他不可能知道雪的存在,並且是什麼樣子的東西!那你去跟他爭論四個季節的事,那就是毫無意義的了。

    知道真相又分為主觀和客觀兩種情況:

    主觀上是因為智慧不足,而無法理解事情、事實的層次或者真相。

    客觀上呢?是因為沒有聽聞、見聞或者是觸碰到事實、事像!由此產生思想上的誤會和差異,從而導致行為上的排斥和衝突,所以無法達到一種共同的領悟和理解。

    故此,“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就是說明自我的修養,要把自己的心身管好,用寬容、包容的態度去對待一切人事物,修好溫良恭儉讓這五德,別人怎麼樣去認為,那就是他的事了,這實際上就是君子包容的美德和高尚的人品。

    敬請斧正

  • 7 # 行山涉水一路向北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語出《論語·學而》,意為對於別人不理解的事物及行為而不去恥笑、譴責,這樣的人難道不是君子嗎?這句話充分體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即仁愛。

    孔子約三十歲時,因學有所成,常有前來問學之人,孔子從未因他們貴賤、貧富、智愚而有所別,均都耐心詳盡的予以解答,而且因材施教,儘可能的發掘他們的潛能,使他們各盡其才。

    孔子從五十五歲起周遊列國,想要推行其仁政、德政的主張,雖風塵僕僕、歷盡艱辛但終未能如願,期間曾遭受了無數的迫害和嘲諷,但他對嘲笑和譏諷者從不怨恨,而是以寬容之心待之。這充分體現了孔子“人不知而不慍”的處世之道。

    二千多年前的古人尚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今人更應有如此氣度,以謙遜、尊重之行為待人,不因身份、地位而有所別,此人方可稱君子。

  • 8 # 運河文化書院

    其一,個人的才華、能力不被瞭解和賞識,得不到提拔重用,咱也不必鬱悶,也不必生氣上火,該怎麼幹還怎麼幹,心平氣和,一如既往。這樣的表現是合乎君子的修養的。

    其二,自己做了好事,有了正確的主張,明明是對他人對社會有益,可是大家都不理解、不贊成、不支援、不褒揚,有時還會招致些誤會、曲解甚至誹謗、攻擊。在這種情況下,我不生氣,不抱怨,不惱怒,不頹廢,不放棄,繼續行善積德,探求真理,絲毫不在意自身的譭譽。這樣的修養、德行,當然符合君子的品行。

  • 9 #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論語》開篇: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不知者不慍,不亦君子乎?

    《大學》第一章: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從《論語》到《大學》,實是一個學為始終。

    學成君子,以前言往行為參悟,就離不開習傳和與友切磋,

    其結果則是一個君子!不知謂傳未習,不慍謂樂交友,

    不自以為是以不得為得,

    時時刻刻有自知之明又有知人之明。

    由此推及開來,君子之學無非

    仁義禮智信

    有君子之學就有君子之國

    當然換成仁心而仁政

    內聖而外王更容易理解。

    大學之開篇以明德為始終

    也正是為學致用的實效。

    貌似習傳友來不知不慍,

    淺顯至極,

    卻是大學的生根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聽什麼可以提高英語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