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一聽到非獨立懸架就感覺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認為只有獨立懸架才是真正的懸架,整天在論壇貼吧裡攻擊非獨立懸架是“板車懸架”,這樣的人也就是所謂的“後獨黨”。
那麼後懸架是獨立還是非獨立,真的那麼重要嗎?
懸架這個東西,我相信車友們一定都聽過,但懸架究竟是什麼呢?相信能給出一個正確定義的人不多。汽車界的葵花寶典——《汽車構造》上對其的定義是:懸架是汽車的車架(或承載式車身)與車橋(或車輪)之間的一切傳力連線裝置的總稱。
這一長串的定義,老夫當初為了應付考試也是背了很長時間的,專業術語實在太過晦澀,不利於理解。但其實說白了,懸架就是把車身和車輪連線起來的裝置,它的作用是吸收不平坦的路面引起的振動、減緩衝擊,並保證所有車輪都能貼合路面。
也許許多人對懸架的印象就是一根粗粗的彈簧,確實,彈簧對於減輕衝擊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只有彈簧的話,每次一經過坑,車震就會持續不停了(根本停不下來!),因此,還需要一根減震器(阻尼器)來吸收振動能量。此外,彈簧和減震器只能承受上下方向的力,懸架作為一個整體,還需要導向機構以保證它不會散架。
導向機構似乎又是一個專業而又晦澀的詞,但其實並不新鮮,大家熟知的多連桿、雙橫臂、扭力梁都是導向機構的種類。而獨立非獨立也是根據導向機構來區分的,因為彈簧-阻尼系統是差不多的,並沒法分成獨立與非獨立。
而所謂的獨立懸架,其實很簡單,就是左邊的輪子過坑時,不會影響到右邊的輪子,那麼左右輪就是獨立的,稱為獨立懸架,反之就是非獨立懸架。
獨立懸架有很多,包括大多數汽車前懸架採用的麥弗遜和“後獨黨”鍾愛的多連桿之外,還有雙橫臂、單斜臂、扭杆彈簧、空氣懸架等等多種形式,而非獨立懸架則常見於貨車上的鋼板彈簧。
其實,“後獨黨”一直詬病的扭力梁懸架其實是一種半獨立懸架,因為顧名思義,扭力梁會因為扭轉抵消掉一部分振動,使得左(右)輪的振動只有部分傳到右(左)輪。因此將其稱為板車懸架確實是有點冤枉了!
獨立懸架最主要的優點就是兩側車輪可以單獨跳動而不互相影響,這樣在不平道路上行駛時,可以減小車輛振動,提高乘坐舒適性。毫無疑問,對於追求舒適的轎車而言,獨立懸架肯定比非獨立懸架是更好的選擇,這也是為什麼所有的B級以上轎車基本全部採用獨立懸架的原因,但是!什麼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論。
首先,懸架的調校是要靠水平的,獨立懸架的優勢在於,其調校的空間比非獨立懸架相對更大一些,但大師調校的扭力梁懸架,絕對比菜鳥工程師搞的多連桿駕乘體驗更優秀。
法國的標緻雪鐵龍集團在扭力梁懸架的調校上就很有心得,不僅標緻308、408上使用了扭力梁懸架,就連頂配30萬以上的豪華車DS5、DS6配置的也是扭力梁式非獨立懸架。乘坐的舒適性也絲毫不遜色於某些多連桿後懸的同級別轎車。如果單說後獨立懸架就一定帶來更好操控,那麼前紐北冠軍,用著後扭力梁懸架的雷諾梅甘娜RS又怎麼解釋呢?
其次,有利必有弊,獨立懸架的優點也是需要花銀子的,根據預算守恆定律,一輛車花在懸架上的錢多了,花在發動機、變速箱、內飾、做工、甚至安全裝置方面的錢肯定要打折扣,對於那些平時跑良好路面的車友來說,是不是應該把錢花在比懸架更重要的地方呢?
例如上面提到的Octavia與FOCUS(均為1.6L 自動擋中配)相比,雖然少了後獨立懸架,但是多了電動助力轉向、胎壓監測裝置、定速巡航、真皮座椅、轉向輔助燈、後視鏡加熱、後座出風口等等許多更為實用的配置。
最後,非獨立懸架雖然在顛簸路面上的表現可能比獨立懸架稍有差距,但是它省空間啊!
車轍君體驗過上海大眾同門兄弟Lavida(軸距2610mm)和Lamando(2656mm)的後排空間,明顯Lavida大了不是一點半點,雖然這和Lamando的漂亮的流線造型也有關係,但扭力梁比多連桿更節省空間確是鐵一樣的事實啊。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打算買一輛A級轎車,到底要不要上獨立後懸架呢?
我的建議是:如果你主要是城市裡開一開,偶爾跑跑高速,不是經常行走顛簸道路的話,還是沒有必要犧牲後排空間和一些其他配置去換取後獨立懸架的,因為這種情況下你根本就無法體會出獨立和非獨立之間的差別。
有很多“後獨黨”肯定會反駁扭力梁懸架容易斷軸呀!對此我真的只能呵呵噠了。斷軸是因為設計缺陷或是加工裝配缺陷引起的,與獨立懸架或非獨立懸架無關!如果一輛車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設計的是非獨立懸架,那麼你可以但買無妨,畢竟這是汽車工程師們經過細緻的設計、反覆的討論、多方面的權衡、無數次的試驗之後才決定的結果,一定不會是錯的選擇。但如果一輛車在一開始設計時是獨立懸架,後來為了降低成本,簡配成了非獨立懸架(@某騰),那就要小心了,因為更改設計做試驗的細緻程度,可不能和最初設計時相比。而某些獨立懸架的車,比如福特Kuga、Mondeo是多連桿吧?該斷軸的還是得斷,一點都不含糊。
有些人一聽到非獨立懸架就感覺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認為只有獨立懸架才是真正的懸架,整天在論壇貼吧裡攻擊非獨立懸架是“板車懸架”,這樣的人也就是所謂的“後獨黨”。
那麼後懸架是獨立還是非獨立,真的那麼重要嗎?
懸架這個東西,我相信車友們一定都聽過,但懸架究竟是什麼呢?相信能給出一個正確定義的人不多。汽車界的葵花寶典——《汽車構造》上對其的定義是:懸架是汽車的車架(或承載式車身)與車橋(或車輪)之間的一切傳力連線裝置的總稱。
這一長串的定義,老夫當初為了應付考試也是背了很長時間的,專業術語實在太過晦澀,不利於理解。但其實說白了,懸架就是把車身和車輪連線起來的裝置,它的作用是吸收不平坦的路面引起的振動、減緩衝擊,並保證所有車輪都能貼合路面。
也許許多人對懸架的印象就是一根粗粗的彈簧,確實,彈簧對於減輕衝擊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只有彈簧的話,每次一經過坑,車震就會持續不停了(根本停不下來!),因此,還需要一根減震器(阻尼器)來吸收振動能量。此外,彈簧和減震器只能承受上下方向的力,懸架作為一個整體,還需要導向機構以保證它不會散架。
導向機構似乎又是一個專業而又晦澀的詞,但其實並不新鮮,大家熟知的多連桿、雙橫臂、扭力梁都是導向機構的種類。而獨立非獨立也是根據導向機構來區分的,因為彈簧-阻尼系統是差不多的,並沒法分成獨立與非獨立。
而所謂的獨立懸架,其實很簡單,就是左邊的輪子過坑時,不會影響到右邊的輪子,那麼左右輪就是獨立的,稱為獨立懸架,反之就是非獨立懸架。
獨立懸架有很多,包括大多數汽車前懸架採用的麥弗遜和“後獨黨”鍾愛的多連桿之外,還有雙橫臂、單斜臂、扭杆彈簧、空氣懸架等等多種形式,而非獨立懸架則常見於貨車上的鋼板彈簧。
其實,“後獨黨”一直詬病的扭力梁懸架其實是一種半獨立懸架,因為顧名思義,扭力梁會因為扭轉抵消掉一部分振動,使得左(右)輪的振動只有部分傳到右(左)輪。因此將其稱為板車懸架確實是有點冤枉了!
獨立懸架最主要的優點就是兩側車輪可以單獨跳動而不互相影響,這樣在不平道路上行駛時,可以減小車輛振動,提高乘坐舒適性。毫無疑問,對於追求舒適的轎車而言,獨立懸架肯定比非獨立懸架是更好的選擇,這也是為什麼所有的B級以上轎車基本全部採用獨立懸架的原因,但是!什麼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論。
首先,懸架的調校是要靠水平的,獨立懸架的優勢在於,其調校的空間比非獨立懸架相對更大一些,但大師調校的扭力梁懸架,絕對比菜鳥工程師搞的多連桿駕乘體驗更優秀。
法國的標緻雪鐵龍集團在扭力梁懸架的調校上就很有心得,不僅標緻308、408上使用了扭力梁懸架,就連頂配30萬以上的豪華車DS5、DS6配置的也是扭力梁式非獨立懸架。乘坐的舒適性也絲毫不遜色於某些多連桿後懸的同級別轎車。如果單說後獨立懸架就一定帶來更好操控,那麼前紐北冠軍,用著後扭力梁懸架的雷諾梅甘娜RS又怎麼解釋呢?
其次,有利必有弊,獨立懸架的優點也是需要花銀子的,根據預算守恆定律,一輛車花在懸架上的錢多了,花在發動機、變速箱、內飾、做工、甚至安全裝置方面的錢肯定要打折扣,對於那些平時跑良好路面的車友來說,是不是應該把錢花在比懸架更重要的地方呢?
例如上面提到的Octavia與FOCUS(均為1.6L 自動擋中配)相比,雖然少了後獨立懸架,但是多了電動助力轉向、胎壓監測裝置、定速巡航、真皮座椅、轉向輔助燈、後視鏡加熱、後座出風口等等許多更為實用的配置。
最後,非獨立懸架雖然在顛簸路面上的表現可能比獨立懸架稍有差距,但是它省空間啊!
車轍君體驗過上海大眾同門兄弟Lavida(軸距2610mm)和Lamando(2656mm)的後排空間,明顯Lavida大了不是一點半點,雖然這和Lamando的漂亮的流線造型也有關係,但扭力梁比多連桿更節省空間確是鐵一樣的事實啊。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打算買一輛A級轎車,到底要不要上獨立後懸架呢?
我的建議是:如果你主要是城市裡開一開,偶爾跑跑高速,不是經常行走顛簸道路的話,還是沒有必要犧牲後排空間和一些其他配置去換取後獨立懸架的,因為這種情況下你根本就無法體會出獨立和非獨立之間的差別。
有很多“後獨黨”肯定會反駁扭力梁懸架容易斷軸呀!對此我真的只能呵呵噠了。斷軸是因為設計缺陷或是加工裝配缺陷引起的,與獨立懸架或非獨立懸架無關!如果一輛車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設計的是非獨立懸架,那麼你可以但買無妨,畢竟這是汽車工程師們經過細緻的設計、反覆的討論、多方面的權衡、無數次的試驗之後才決定的結果,一定不會是錯的選擇。但如果一輛車在一開始設計時是獨立懸架,後來為了降低成本,簡配成了非獨立懸架(@某騰),那就要小心了,因為更改設計做試驗的細緻程度,可不能和最初設計時相比。而某些獨立懸架的車,比如福特Kuga、Mondeo是多連桿吧?該斷軸的還是得斷,一點都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