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觀後感
這幾天終於把《詩仙李白》看完了。先生還是那麼氣質卓然,談笑風生,講座還是那麼引人入勝,原諒我看的次序有所顛倒,說的話也就顛三倒四。
談蘇軾,先生像是在介紹自己的一位知交摯友,帶著質樸又熾烈的深情厚意娓娓道來,有時候像為自己最熟悉、最在意的友人梳理生平,蓋棺論定,有時候更像蘇軾的一位代言者,替緘默不語的故人直舒胸臆,傾吐衷腸。
而說李白,先生則多了幾分探索的意味,有一點距離,有一點敬畏,有一點禮貌。
很多時候,先生都帶著抑制不住的笑意。這個笑意裡包含的似乎不僅僅是所講話題的趣味性,或許還摻雜著幾分對自己心力難及、參悟不透的自嘲。
李白就像一道難解的謎題,而先生的那種情態,彷彿天真無邪的孩童,睜著好奇的眼睛,帶著善良的心意和激賞的態度,去接近千年之前那一個捉摸不定的靈魂,去探究萬古之外那一個生命的不可思議。
相比《蘇軾》,這個系列也少了幾分傷感,多了一些豁達。
這應該是李白的個人特徵所決定的,他的作品極少給人留有悲傷的餘地,就像他的生命,總是把這一面掩藏起來,輕鬆化解於杯盞之間。既然九泉下的詩仙不知已在何方金樽對月,仰天長笑,早不流連於此生的一切,現世之人倘若還在為之唏噓喟嘆,心意難平,想來他老人家嘴上不說,心裡也會嗤笑一聲。
前段時間我們這裡的紀實頻道有個欄目,叫《文化中國》,也講過李白,不過因為時間關係,我從來看不到。說到這裡也要感激《百家講壇》的播出時段,如果這個節目有幸擠進黃金時間,那我也就無緣了。《文化中國》的這個李白系列引起過一些爭議,因為主講人採取一種顛覆性的姿態,帶著明顯的貶義進行評說。
我沒看過,不知道究竟貶到了怎樣的地步,不過相比之下,無疑更欣賞先生這樣的態度,情淡平和,以善意度人。畢竟對待這樣一位絕非大奸大惡、從未傷天害理的偉大詩人,如果非要以今天的道德準則將他劃入歌頌或批判的陣營,豈不是太累,也太做作。
先生在講《早發白帝城》時說,越是熟悉的往往越是陌生,就像“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就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的確如此。尤其對於我這樣一個讀書淺嘗輒止,不求甚解的人來說,李白更像是一個文學符號,從幼年起便有口無心地掛在嘴邊,長大後反倒懶於思考,數十年彷彿沒有半點長進。感謝先生為我開啟了這扇門。
這是一點淺見,有說錯的,還望大家包涵。
《詩仙李白》觀後感
這幾天終於把《詩仙李白》看完了。先生還是那麼氣質卓然,談笑風生,講座還是那麼引人入勝,原諒我看的次序有所顛倒,說的話也就顛三倒四。
談蘇軾,先生像是在介紹自己的一位知交摯友,帶著質樸又熾烈的深情厚意娓娓道來,有時候像為自己最熟悉、最在意的友人梳理生平,蓋棺論定,有時候更像蘇軾的一位代言者,替緘默不語的故人直舒胸臆,傾吐衷腸。
而說李白,先生則多了幾分探索的意味,有一點距離,有一點敬畏,有一點禮貌。
很多時候,先生都帶著抑制不住的笑意。這個笑意裡包含的似乎不僅僅是所講話題的趣味性,或許還摻雜著幾分對自己心力難及、參悟不透的自嘲。
李白就像一道難解的謎題,而先生的那種情態,彷彿天真無邪的孩童,睜著好奇的眼睛,帶著善良的心意和激賞的態度,去接近千年之前那一個捉摸不定的靈魂,去探究萬古之外那一個生命的不可思議。
相比《蘇軾》,這個系列也少了幾分傷感,多了一些豁達。
這應該是李白的個人特徵所決定的,他的作品極少給人留有悲傷的餘地,就像他的生命,總是把這一面掩藏起來,輕鬆化解於杯盞之間。既然九泉下的詩仙不知已在何方金樽對月,仰天長笑,早不流連於此生的一切,現世之人倘若還在為之唏噓喟嘆,心意難平,想來他老人家嘴上不說,心裡也會嗤笑一聲。
前段時間我們這裡的紀實頻道有個欄目,叫《文化中國》,也講過李白,不過因為時間關係,我從來看不到。說到這裡也要感激《百家講壇》的播出時段,如果這個節目有幸擠進黃金時間,那我也就無緣了。《文化中國》的這個李白系列引起過一些爭議,因為主講人採取一種顛覆性的姿態,帶著明顯的貶義進行評說。
我沒看過,不知道究竟貶到了怎樣的地步,不過相比之下,無疑更欣賞先生這樣的態度,情淡平和,以善意度人。畢竟對待這樣一位絕非大奸大惡、從未傷天害理的偉大詩人,如果非要以今天的道德準則將他劃入歌頌或批判的陣營,豈不是太累,也太做作。
先生在講《早發白帝城》時說,越是熟悉的往往越是陌生,就像“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就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的確如此。尤其對於我這樣一個讀書淺嘗輒止,不求甚解的人來說,李白更像是一個文學符號,從幼年起便有口無心地掛在嘴邊,長大後反倒懶於思考,數十年彷彿沒有半點長進。感謝先生為我開啟了這扇門。
這是一點淺見,有說錯的,還望大家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