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5541866763
-
2 # 讀史品文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仄、辰宿列張。。。。。。
很多人耳熟能詳的流傳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千字文》,到今天遇到了尷尬,原本作者周興嗣從王羲之的書字裡集了1000個各不重樣的漢字,編成這部孩童啟蒙書,可翻翻如今的簡體字版本,其實只有993個不同漢字。
七個重複的漢字如下:
“雲”:雲騰致雨;禪主雲亭——雲 = 雲
“昆”:玉出崑岡;昆池碣石——崑 = 昆
“巨”:劍號巨闕;鉅野洞庭——巨 = 鉅
“發”:周發殷湯;蓋此身髪——發 = 髪
“潔”:女慕貞絜;紈扇圓潔——絜 = 潔
“戚”:慽謝歡招;親戚故舊——慽 = 戚
“資”:資父事君;務茲稼穡——資 = 茲
本來是七組各不相同的漢字,經過後人的簡化,七七歸一了。名實不符的《千字文》是否該改為《九九三字文》,或乾脆就叫《千缺七字文》算了。
建國後漢字的簡化,無疑在對國民的掃盲和普及文化知識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但任何事物總有兩面性,在讀簡體文字印刷的古文書籍時,總讓人有一種隔靴搔癢的感覺。原版的豎排繁體字,讓人見字如面,見文生義,有一種重回遠古時代的親切感。簡化得越厲害的漢字,已漸漸從原來的表意文字轉變為表音傾向愈益明顯的漢字元號,某些簡體字正在失去其本來的表意功能。
比如上面提到的“頭髮”的“髪”字,因為簡化掉了上部象形的“髟”部,看到“發”字再也難以讓人聯想到眉須飄白、長髮披肩的形象了。既然“髪”字可以簡化掉“髟”部,同部類的“鬢髦髯髫髻髭”等字為什麼反而要保留“髟”部呢?這不得不叫人懷疑當初漢字簡化標準的隨意性。
漢字的過度簡化所導致的結果在於減弱了漢字的表意性,最終造成文化斷層。看看南北朝、越南等國廢除漢字化、推行表音文字的後果,就會明白這絕非危言聳聽。
使用漢字的另一個國家日本,現在也正面臨相同的問題:年輕一代愈益傾向於表音文字的假名,越來越輕視漢字的書寫,這已經引起了日本有識之士的擔憂。有關專家呼籲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在中小學加強漢字教學,加大漢字檢定考試的難度、廣度和頻度,以免重蹈朝韓越等國的覆轍。
不知道我們的專家對此作何感想。
-
3 # 流芒流
簡體字沒啥子困惑!而是繁體字產生困惑!大陸解放後都是簡體字教育。港澳臺是繁體字教育。港澳臺人口也就三千一、二百萬,大陸近十三億七千萬以上。不能再想啥都復古?少數個別子可以修正,其實也可以造個別字。但繁簡之爭應該打住。當然,說說討論討論無傷大雅。
-
4 # 舞酒綠林
繁體字的古文書籍就沒有困惑嗎?比如《尚書》中有一句:“日中星鳥”是什麼意思?把它換成繁體字也是很難懂的。“日中”是特指春分這一天,“星鳥”是指祭祀方式,合起來是說,春分這一天的祭祀風俗。不懂古代漢語是讀不懂的。所以,讀不懂古代書籍不能完全怪漢字簡化。
回覆列表
沒有困惑,事件總是順流發展的,比如:曾經一夥人要反清復明,沒有成功,蔣中正想反攻大陸,也沒有成功,恢復繁體字,更不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