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萌媽故事小課堂
-
2 # 苑燕兒
如何進行親子間的有效溝通?我認為前提是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和他做朋友進行平等的交流。
其中最有效的是在遊戲中和孩子互動,以遊戲的方式教育孩子,可以玩角色扮演或者是其他的遊戲方式讓孩子懂得規則和一些道理,切記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去教育孩子,我是大人,我是為你好,你就應該聽我的,可能在你看來當時是有效的,但是長期下來不利於孩子的教育,孩子在心裡是不認同的,他只是迫於您的“淫威”表面上順從而已,不利於 他的長期發展,只有讓他心裡認同的才是好的,遊戲無疑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最近熱播的《媽媽是超人》霍思燕和嗯哼這一對母子很受大家喜歡,嗯哼可愛快樂懂事敢於表達自己不同的觀點,他把媽媽當成公主,認為媽媽是應該被疼愛的,這充分說明了家庭的教育和氛圍的重要性,也說明了嗯哼的爸爸先(忽然間失憶想不起來叫什麼了)在這方面做的多麼好,言傳身教,才會讓小嗯哼這麼愛媽媽,照顧媽媽,大家可以看下親子類的綜藝節目,萌娃很治癒系的,但是更多的是我們可以從別人教育的方式和理念中得到一些啟發。
-
3 # 天天育兒666
如何有效的進行親子溝通,最關鍵的是需要知道彼此說什麼。
對於會說話的孩子還好,媽媽能明確知道孩子的需求,那對於不會說話的寶寶,媽媽就得靠猜了,沒錯,就是猜。透過看寶寶的表情,手勢來猜寶寶的意願,比如寶寶寶寶一直指著一個地方,媽媽就得留著那是不是有寶寶需要的東西。
同樣的,孩子對於大人的言語也不太理解,這時媽媽不必急於要寶寶去做,可以媽媽先做一個示範,來告訴孩子,你想要他做的是什麼,像要孩子擦桌子,媽媽用抹布擦幾下,孩子立馬就知道怎麼做了。
好的溝通,源於生活中的點滴,彼此給予彼此的互尊互愛。
-
4 # 喵子
1、孩子說時尊重孩子,認真聽,不打斷孩子,讓孩子把話說完。那種邊看手機邊點頭的迴應,孩子當然明白父母在“三心二意”地聽。
家長的傾聽態度直接影響孩子有沒有興趣繼續跟家長表達,或者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2、聽孩子說話要有“同理心”。也就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行為出發點,認同孩子心中的委屈與恐懼,尊重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身邊沒小事。對我們成年人來說,孩子同學之間的小摩擦也許不值得一提,但對孩子來說,孩子非常看中同學對自己的接受程度、老師對自己的評價,孩子表現的非常有自尊心。
比如我的孩子會給我描述班裡同學的某些行為,孩子會問我:“為什麼某某同學總是那麼欺負我?”,這時候我們父母一定要站在孩子的一邊,理解孩子的心情,接受孩子的傷痛。
3、對於“生理、性”方面問題,實事求是的回答,反而好過“遮遮掩掩”。
臺灣已故自殺美女作家林奕凡在她的小說中寫到:房思琪曾嘗試著向媽媽講,有學生同老師在一起。媽媽問,那麼小就這麼騷?
當思琪謹慎小心“用麵包塗奶油的口氣”對媽媽說:“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 媽媽詫異地看著她,回答:“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
因為性教育的缺失,讓房思琪在面對老師的無理要求時,說出的不是“不可以”。
性教育是我們作為父母,應該給孩子第一時間的教育與保護。
4、在溝通中,與孩子一起分析解決方式、發生原因。鼓勵孩子多說,還可以反問孩子,”你認為是什麼原因呢?”,“這件事你怎麼看呢?孩子你有什麼好辦法嗎?”
5、溝通中需要幽默的溝通語言。輕鬆、幽默的語言,是建立親子之間有效溝通的“昇華劑”。
祝親子溝通愉快!
-
5 # 小丫Mama
首先,放低要求。父母不要對自己要求過高。有一個平和的心態才有放鬆的狀態,才能進行溝通。父母往往覺得我要怎麼樣怎麼樣呵護孩子,可是真的到了實際中往往有了反彈。不要要求自己考100分,這樣才有希望拿到98分。
佛繫心態是溝通的前提。
其次,同理心。孩子的世界,非黑即白。她有她的堅持。不傷害她自己,不傷害別人,那麼也就無所謂對錯。你覺得家裡一團糟,他覺得越亂越好。
蹲下來去感受孩子的世界,是溝通的基礎。
最後,學會向孩子道歉。我一直覺得道歉不丟人,讓孩子知道,爸媽也會犯錯。高聲喊人是不對的,不論是爸媽喊還是寶寶喊。對事不對人。
犯錯了勇敢承認並改正,比不犯錯還棒,不是嗎?
最後的最後,在想生氣想暴躁的時候,可以稍微離開一下那個環境,畢竟我們也都不是完美的人。
放輕鬆,才能和孩子好好溝通。
-
6 # 東德心理諮詢趙越
那要看是多大的孩子,男孩還是女孩?TA有怎樣的特質?
天下沒有一對父母不愛自己的小孩,可這種愛,是否是孩子想要的?或者是TA能夠接收到、領會到的,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你的愛肯定是用錯了方法,使錯了方向。肯定會大打折扣。
綜上,愛孩子講究表達的方式方法,同時,也要在尊重、接納的基礎上與孩子溝通,而非家長居高臨下的姿態。
回覆列表
很多家長都希望瞭解孩子在做什麼,在想什麼,同樣的很多時候孩子也希望家長能聽聽自己的心裡話,如何實現親子間的有效溝通,要做到以下幾點。
1.安排好溝通的時間在親子溝通中家長通常處於主動的位置,因此要安排好和孩子溝通的時間。不妨在家設定一天為‘‘無電子產品日’’,在這天大家都不觸碰電視、電腦、手機,一家人坐在一起聊聊生活中的樂事和煩惱,聽聽彼此的想法建議,感受其中的幸福和溫情。
2.善於傾聽,注意溝通方式在和孩子溝透過程中,家長要學會傾聽,在傾聽中瞭解孩子在想什麼和需要什麼,這樣能在必要時給孩子指導和幫助,還能使溝通變得順暢有效。當孩子在向家長傾訴時,家長要及時給予反饋,讓孩子感覺自己受到重視,溝通是一個雙向互動過程,當出現矛盾和衝突時,要及時調整溝通方式。
3.放下架子,平等交流做家長的總習慣把孩子當孩子,拿出家長的權威來壓制和決定,孩子會希望家長把自己當成大人,孩子瞭解的東西家長不一定知道,孩子的想法和行動家長不一定接受,家長要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同樣的位置,給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間,尊重孩子,更尊重孩子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