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被遊戲耽誤了的煮飯人

    到了清朝後期,因為封建政府的腐敗無能,國庫空虛,補子也從原來的綵線包金的平金繡,改成了彩繡,金銀已經很少用於補子上了。所以呢沒有了金銀的點綴後期的補子就越來越難看了

  • 2 # 過去即歷史

    官員朝服在前胸後背處分別裝飾一塊方形(或圓形)飾有鳥獸的圖案被稱為補子;就是一種裝飾圖案。

    清朝並沒有在補子上做什麼大改動,一直以來都這樣,只是朝廷官員有文臣,有武將,官階從一品到九品,補子都不一樣,不能用好看難看來區分,他也沒做過大調整,你說越來越難看應該是受一些清宮戲影響。

    補子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可能不太用也不太熟悉它,雖沒聽說過補子,但都見過,清宮戲那些官員朝服上圖案就是指的補子;別小看這個補子,這個在具體的官階都有明確區分,補子並不是清朝首創,但他對補子等穿衣做了詳實的規定。順治時清朝就有了第一部規定穿著的《服色肩輿永例》,裡面對上至王公貝勒,下至販夫走卒的穿衣都做了詳細的規定。每個人一年四季穿的衣服,什麼樣的身份用什麼樣的布料,穿什麼顏色的衣服都有明確規定。當中就有對補子的要求。這個代表官階的補子上的圖案都是飛禽走獸,補子包括朝服制作過程十分複雜,從布料選擇,刺繡工藝都十分講究,如果現在誰家有一套清朝的朝服,專家估價的一個判斷點就是看補子。

    朝服居然還需要初入官場的人花錢去買;補子是繡在朝服上的,因為整套朝服包括頂戴花翎、禮帽、帽頂、袍褂、補服、皮裘、朝珠、靴子等做工十分講究,朝服價格不菲。有一些出身寒門的官員買不起新的朝服,只能買舊的或者租用舊的,因為朝服官員並不難能同時置辦好幾套,再加上財力問題,我們經常看到電視劇中有些官員穿著打補丁的朝服就上朝去了。

    清朝對補子還有個規定:文官補子只能用飛禽,武將補子卻可以用獸;官階不一樣還有差別。一品文官用鶴,武將用麒麟:二品文官用錦雞,武將用獅子;三品文官用孔雀,武將用豹;四品文官用鴛鴦,武將用虎;五品文官用白鷳,武將用熊羆;六品武將用彪;八品武將用犀牛……看補子就可以確定他在朝廷中的官階,這更是代表權勢的象徵。

  • 3 # 歷史熱知識

    因為國力的衰退以及買官賣官的猖獗導致清朝補子到後期越來越難看。補子,是補綴於品官補服前胸後背之上的一塊織物是用來區分官員品級的重要特徵。起源於武則天時期,據《舊唐書輿服志》記載:

    “廷載元年五月,則天內出緋、紫單羅銘襟、背衫,賜文武三品以上:左右監門衛將軍等飾以對獅子,左右衛飾以對麒麟,左右武威衛飾以對虎,左右豹韜衛飾以對豹,左右鷹揚衛飾以對鷹,左右玉鈐衛飾以對鶻,左右金吾衛飾以對豸,諸王飾以盤石及鹿,宰相飾以鳳池,尚書飾以對雁。”

    但這些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補子,發展到明清時期才十分完備。成為官服服飾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徵。體現了帝后君臣的地位尊卑,在清代文官補子比如一品大員繡鶴八品官員繡鵪鶉這樣的禽鳥紋,武官補子比如一品武職繡麒麟九品武職繡海馬這樣的獸紋。還有皇親貴族用圓補文武百官用方補這樣的類別進一步體現封建王朝的地位尊卑。

    在清朝康乾時期國力昌盛補子都比較華美,大多數以孔雀羽和金線鋪地、刺繡多針法以平繡和盤金繡為主。這時期補子的圖案設計和工藝水平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到了清朝中後期內憂外患下國力衰退導致賣官想象愈演愈烈大量官員的出現以及官位升遷的速度和頻率都大大加快。所以人們不再關注補子的整體設計,還出現了大量可貼補的補子因此更為顯得粗糙和呆板。

    綜上所述,補子跟一個王朝的興盛衰弱息息相關。在清朝後期由於國力衰退以及賣官的現象官員補子的樣式上就沒有那麼多的追求,沒有前期的華美大氣,所以也顯得越來越難看。

  • 4 # sunjin6278

    補子,系補綴於古代品官補服前胸後背之上的一塊方形裝飾織物,又稱胸背。不同等級的官員補子的圖案不同,而文官和武官的補子又不相同。文官補子的圖案用飛禽,武官的補子用禽獸。在唐朝以前,看官員品級高低,主要是看官員所穿的官服顏色和飾佩數量;到唐武則天時,開始在官服繡以不同的禽獸圖案來區分官員品級高低,以後的五代十國、宋、元等朝代,以補子區分官員品級高低,還不是很規範很普遍,直到明清兩朝,官服繡補子成了定製,成了明清官服裝飾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徵。

    明朝時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嚴格官員的品級區分,受蒙元官服影響,開始在各級官員官服上用補子。清朝入主中原後,延襲了明朝的官服補子制度。具體清朝官服補子分文武各九品圖案,其中文官一品為仙鶴補,二品為錦雞補,三品為孔雀補,四品為雲雀補,五品為白鷳補,六品為鷺鷥補,七品為鸂鶒補,八品為鵪鶉補,九品為練雀補;武官一品為麒麟補,二品為獅子補,三品為豹子補,四品為老虎補,五品為熊補,六品為彪補,七品、八品為犀牛補,九品為海馬補。

    清朝官服的補子與明朝也有一定區別。明代補子織在大襟袍上,所以補子前後都是整塊;而清朝補子是縫在對襟褂上的,因此後背為整塊,前胸則都在中間剖開,成兩個半塊。明代補子以素色為多,底子大多為紅色,上用金錢盤成各種圖案,五彩繡補較少見;清代補子大多用彩色,底子顏色很深,有紺色、黑色和深紅等。明代補子四周,一般不用邊飾,清代補子都裝飾有花邊。明代有些文官的補子常織繡一對禽鳥,而清代的補子都繡單隻禽鳥。因此從外形上看,明朝的官服更裝重明朗得體,清朝的官服更陰沉花多不鮮。清朝後期,朝廷敗政困難,本繡有金線花邊的官服補子,只能用普通線織飾,顯得破敝無光,更顯難看。再者清朝入主中原,要求剃髮易服,都讓穿上滿族服飾,但清朝又在官服補子上延襲明朝服飾圖案,搞得不倫不類,再加頭上裝有花翎、朝珠等,搭配不和諧,又官服多黑色,讓人看了總覺得死氣沉沉,難怪被稱為“殭屍服”了。還有一點,那就是清朝末年,西方文化大量傳入中國,西方人的穿著打扮,西裝革履,得體恰切,相對比清朝官員的長袍大褂,長辮頂戴,更顯愚昧落後,與時代格格不入。

    總之,清朝官服補子是清朝統治的需要,是清朝官僚與平民相區分的標誌。隨著封建帝制的取消,文化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官服補子已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成了歷史的棄物。本來在明清時期,“衣冠禽獸”這個詞讓人還帶有豔羨讚美之意,因為那時,官服上不同的禽不同的獸,代表著不同的權勢地位。但隨著封建帝制的沒落,官員自私腐敗,人們對朝廷官員再無好感,對官服補子自然無比生厭,漸漸的“衣冠禽獸”就成了貶義詞了,成了專指披著人皮,榨著人血,不幹人事的腐敗官員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桂園的作用和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