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我很酷487

    墳,墓,冢,陵都是表示人死後下葬的地方,為什麼會有不同的 叫法,其實這和我們封建社會等級觀念相關。在封建社會關於住宅是有詳細的規定的,比如說皇帝居住的地方稱為“宮”,王侯居住的地方稱為“府”,官員居住的地方稱為“宅”,平常百姓居住的地方稱為“家”。對於生前的這種等級和待遇古人也自然而然的認為死後也是應該有相應的等級秩序的,因此皇帝死了稱為“駕崩”皇帝死後下葬的地方稱為“陵”,諸侯死了稱為“薨”死後下葬的地方稱為“冢”,大夫死了稱為“卒”死後下葬的地方稱為“墓”,平民百姓死了稱為“死”下葬的地方稱為“墳”。

    帝王死後稱為陵

    周朝以前,君王的墳墓也都稱“墓”。大約從戰國中期以後,帝王的墳墓逐漸開始稱為“陵”。《史記趙世家》記載:“趙肅侯十五年經營壽陵。”《秦始皇本紀》記載:“秦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壽陵。”

    “陵”的本意是大土山。帝王為了顯示王權至高無上的地位,便將墳墓建得像一座山 陵,故皇帝的墳墓得名陵墓。 比如說著名的秦始皇陵佔地面積就達到56.25平方千米。

    唐代皇陵更是“因山為陵”,氣勢恢宏。有詩句描寫乾陵“千山頭角口,萬木爪牙深”。帝王陵墓,實際上包括陵墓及其附屬建築,合稱為陵寢,不僅佔地廣闊,而且還有相當的高度。

    王侯將相死後稱為冢

    冢在《說文解字》裡的意思是“高墳”,也就是高大的墳墓。從這個字的結構上來說,上面一個“宀”(mián)意思為房屋或者覆蓋,意思就是將死者覆蓋於墓中,下面一個“豖”(chù)。既然是高大的墳墓在等級觀念強烈的社會一般人的墳墓是不能稱為“冢”的,只有諸侯、貴族等有身份人的墳墓才能稱為“冢”

    平地為墓

    《禮記·檀弓》注:“墓謂兆域,今之封塋也。”

    墓其實是最早的下葬方式了,從字形上來看“墓”字上面一個“莫”,下面一個“土”。“莫”字的意思就是日隱沒於草叢之中,所以這個墓的意識就是在黃昏時刻下葬,入土為安。又因為“墓”的意思有與太陽一起隱沒,因此墓葬不壘墳頭。正所謂“墓而不墳”,就是埋葬死人後不作標誌。這應該也是上古時期人們下葬的一種習俗或者說方式,人死之後埋進墓中,然後用土封住,蓋平,沒有高起的墳丘,這就是所謂的“平地為墓”

    築土為墳

    《禮記·檀弓》注:“土之高者謂之墳。”

    從這個禮記的註解來看就是高出土地的地面稱為墳。也就是在墓的基礎上加了一個包,這其實也是在古人對先人下葬地方的一個標記,以表示對先人的紀念。另外從“墳”字的繁體字來看意思為“土從賁”,意為沖天而起的墳墓,也有一說是表示逝世之人有冤屈,表達自己的冤屈之意。據說武王滅商後,曾經命人給比干的墓添土築墳頭,以表達他的冤屈之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紫玫瑰花語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