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裂天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

  • 2 # 節度使95

    因果決策 24

    《說難》重點在決策者要細察有所主張者後面的利益訴求,《難一》決策思維重點在決勢,《五蠹》強調實幹且管理要因時而變,均非韓非子所作,只說明秦國內政一直在求變求實幹。如果是李斯的主張,合用為治也不能說錯,只是決策者要先看到歷史轉折點先行匯入價值觀的轉變。《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引《商君書靳令》“公孫鞅曰:-行刑重其輕者。輕者不至,重者不來。是謂以刑去刑”,但《靳令》不是商君寫的,商君不會說禮樂、詩書、修善、孝悌、誠信、貞廉是六蝨。《內儲說上七術》的作者也不是韓非子,這是以偽證偽,韓非子和商鞅均為儒行公心。

        法家刑名術適合在社會管理中用來界定資源配置和職司,是制度,是術。李斯為吏正當其時。但聖人儒是決策管理的綜合理念,用來把握行為模式。為什麼含行為模式?哪有管理不落在行動!“古之人不言者,恥躬之不逮。”——做不到就不要說,言行合一為信,言必信、行必果“硜硜君子也”。管理者有信,才有威,才能勝任職能。

       《呂氏春秋》前239年完成。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華人。扶植秦國質子異人進入秦國政治核心,異人繼位,為秦莊襄王,前249年以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十萬戶,門下有食客三千家僮萬人。莊襄王去世後,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呂不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史稱"雜家":並沒有所謂雜家,先秦求治為儒。

       《呂覽》六論之《慎行論》:“行不可不孰。不孰,雖悔無及”,管理在行,慎行是論術。《慎行》:“君子計行慮義,有知不利之利者,則可與言理矣。動而不論其義,知害人而不知人害己也。為義者,後世以為法程。”《無義》:“義者,百事之始也。趨利固不可必也,士自行不可不審也。欺交反主,為利故也。”《疑似》:“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疑似之跡,不可不察,察之必於其人也。其知之審也。” 《一行》:“威利敵,而憂苦民、行可知者王。非人之情親知交也,而安之若此者,信也。士義可知故也,則期為必矣。賢君子者,為其能行義而不能行邪辟也。”

        《求人》:“身定、國安、天下治,必賢人。賢主之於賢者也,物莫之妨,戚愛習故不以害之,故賢者聚焉。”這篇是用人選人的要點,用人用材、不以決策者個人喜好定材。《察傳》:“得言不可以不察。聞而審,凡聞言必熟論,其於人必驗之以理。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我們解讀中華文明的理由就是“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

       以《慎行論》評《呂氏春秋》,其書結構緊湊,其文說理環環相扣,風格與《韓非子》如出一脈。文風更活潑,應是秦國大功在望。就此書觀呂不韋,卻是門人食客過多,因財招妄禍。位高權重時責任為先,天下是一人的天下、一人也歸於天下人。

       公元前230秦軍滅南韓置潁川郡至公元前221年王賁率軍南下攻打齊國,齊王不戰而降。東周列國五百年來征戰,秦滅六國,終於一統天下。當時還有衛國作為附庸存在,秦二世元年即前209年被廢。至此諸侯割據稱雄的封建國家結束,中央集權的漢統國家開始:郡縣制打破了血緣關係的宗法制、封建制,官僚制則代替了貴族的世襲制,“器械同量,同書文字”。時民心思江山一統、息寧安定,秦立朝,其號大安。

       秦始皇定天下一統,始稱人治,開政治先河,其名中國。周朝分封制到秦朝郡縣制雖只是制度的革新,但對於決策思維而言是層次的跨越。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集權任事,地域越大,資源盤活、配置均衡的可能性越大!贏政開皇統帝治:皇為天權,帝為地秩,上有天權下有地秩,意味著秩序。以人神行皇帝道,其名天子之道,行萬古之先列。贏政為萬古一帝,稱始皇帝。

       整體管理人員的價值觀重置和思維層次的提升需要時間,如果說秦二世而亡是天意,不如說是管理團隊的建設跟不上決策者戰略思維。之後楚漢相爭,楚再分封是歷史的倒退,漢歸一統、劉邦識人用人之長無可替代。所有的團隊管理中以決策者識人用人為首務,用諸人之長互補思維融合行動協調。

       當下我們研究歷史時已經不能準確把握當時當事人的心裡活動,唯有從各作者著書來追察價值觀衍變,再從事後利得者反推判斷當時的情勢。歷史並不虛無,當時唯心、事後判斷重唯物,所以我們當下論管理抓唯心的價值觀建設和唯物的資源配置。人和財是當代管理的內控分析點:尊重是將資源配置到位,才能推進社會(企業)價值觀的構建成型。

  • 3 # 梨樹遊子

    秦始皇是秦莊襄王的兒子。昔日莊襄王在趙國邯鄲做人質時,看上了呂不韋的歌姬並娶回,生於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當時姓趙,叫趙政。(其先祖造父駕車有功封趙地,始姓趙,有趙姓)。

    莊襄王三年五月丙午,襄王卒,始皇繼位,為秦王。透過一系列戰爭,平定六國,統一天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完成華夏大一統的帝業,標準著中國正式進入中央集權的封建社會,也促進了各民族的大融合,養成了中華民族相容幷蓄的性格。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取締了一部分貴族的特權,,建立相對平等的社會制度。全國統一規劃管理,最大程度來減少內部矛盾。統一文字,全國車輛的道路按統一規則建造,統一了貨幣,統一了尺度和重量。連線各國的長城為一體防範匈奴的進攻。為了最大限度的維護自己統治的利益發動了“焚書、坑儒”。天下大定統一了,就要定一個得力的名號,既要前所未有,還要流傳後世。於是丞相、御史大夫、廷尉等和義,始皇的功勞,自上古以來就沒有,即使五帝都比不上,“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讓秦始皇做泰皇,發的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為“朕”。最後秦始皇自己決定去掉“泰”字,留“皇”字,採用上古“帝”位的號,叫“皇帝”就可以了,於是眾大臣都同意,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自己為始皇帝,後世用數字來計算,二世三世直到永遠,流傳萬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陸金所宣佈退出P2P業務,固收投資時代即將結束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