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遊吟詩人venus
-
2 # 說文寫作
現在隨著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沉浸在了手機之中。手機本身對社會的發展是起到推動作用的,但是隨著手機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更多的人發現了手機的弊端。
當我們出行的時候,隨時都能看到人們拿著手機,看著手機,玩著手機,手機離不開人們的生活,更離不開人們的心理。有些人寧可不吃飯,也要拿著手機,每天早上起來如果不看見手機,心理的狀態都會發生變化,晚上更是手機的使用高峰期。
這樣的氛圍自然而然會影響到孩子們身上。大一點的孩子是玩手機遊戲,小一點的孩子是玩電話手錶。應該說孩子們對於手機這樣的工具那是無師自通,天生就有好感,回想一下的確也是。手機中的遊戲什麼時候都能玩,不像電腦那樣笨重,一部手機便利了我們的生活,更讓我們與孩子之間增添了許多隔閡。
現在的孩子與家長之間因為手機吵鬧的不在少數,有些家長為此煩心不已,也是手機的誘惑力大人都抵擋不了,何況是孩子呢?
因此面對這個社會性的普遍問題,我想適度玩是可以的,要想絕對不玩不太現實。家長可以和孩子商量,抽出時間玩,學習的時候就要全力以赴,有空閒的時候可以玩一玩。其次作為家長更要以身作則,儘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給孩子做個榜樣,更要讓孩子明白要學習剋制自己的衝動。
-
3 # 朱文亮談家教
孩子,我允許你玩遊戲,允許你以遊戲會友,但不允許遊戲玩你。
允許你玩遊戲,但我有幾點要求
1、你選擇一款你最喜歡的遊戲
遊戲都差不多,你不要這個玩一下,那個玩一下。若想玩,你就安裝一款你最喜歡的。你選擇了《和平精英》,俗稱:吃雞。
2、回答我一個問題:如何讓你有80%的機率進入前五
想玩,就認真的玩。你找出如何能保證你穩定狀態下,有80%的機率進入前五名。每局遊戲開始有100人,最多四人一組。能穩定進入前五,就不能靠運氣,你得鍛鍊你自己,你需要找出讓你勝出的能力是什麼,然後不斷的鍛鍊。
平時喜歡讓你陪我散步(其實是我陪你,為了多和你溝通),我會每隔一段時間與你溝通一下游戲的問題,聊聊最近你在哪方面有所突破,有沒有離目標更進了一步。
3、我也會陪你玩
雖然我遊戲很菜,玩著玩著我就頭暈了,有時候找不到方向。後來,你也不高興帶我玩了。
4、我同意你遊戲會友
這款遊戲很火,到哪都能找到戰友。有一次娘娘過來玩,據說娘娘培養那邊也有一個小孩很喜歡玩這款遊戲,我開車幾十公里把你送過去,讓你以遊戲會友。
不允許遊戲玩你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就會變成遊戲玩你,你就得注意了。
1、時時刻刻都想著遊戲,就想玩
你的精神已經被遊戲所控制了,你的考慮如何擺脫。人一定要控制機器,千萬不要被控制而失去自我。
2、每種新出的場景都想玩
你需要問自己不同場景的區別是什麼?對讓你進入前5,有和不同?難度是否一樣?有利於讓你進入前五嗎?
是不是他們背後的本質是一樣的,只是表象不一樣?
3、喜歡各種服飾,想花錢買
各種不同的服飾對玩遊戲有和幫助?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新的裝飾出來,又有何意義?
玩遊戲時間
週一至週五,不許玩;週六、週日,每天2-3小時。
我不希望出現遊戲玩你,如果一旦出現了,我對你玩遊戲的限制也就出現了。
回覆列表
現在的孩子確實愛玩手機,走路、吃飯、上廁所甚至是睡覺,都要抱著手機,如果不讓玩,孩子又要鬧情緒,一大家子因為個手機鬧的不愉快,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對手機沉迷?開學之後如何引導孩子合理使用手機?這些問題父母一定要知道。
美國“常識媒體”把青少年玩手機的行為分成了四大類:
被動消費:看電視、閱讀、聽音樂;
互動消費:玩遊戲、瀏覽網頁;
溝通:影片聊天和社交媒介。
內容創作:用電子裝置進行音樂或藝術創作
其中的多數行為都是有益的。比如青少年在社群媒體上的自我表達、與人互動、探索有興趣的事物……這些本身對青少年的生活是有正面影響的,這些益處也已經被哈佛教育研究所的韋恩斯坦研究確認了。
真正要避免的,是抖音這類一刷就停不下來、但其實什麼都沒學到的快餐資訊軟體。這些軟體傳遞的負面能量,不僅會影響三觀尚未成熟、沒有辨別能力的青少年,對自制力不強的成年人,也有著驚人影響。另一類就是手遊產品,手機遊戲也吸引著大量的青少年,佔用了大量的學習和休息時間,如果不加管制,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轉移,時間長了對學習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孩子依賴手機的原因不盡相同:有的是社交型依賴,有的是遊戲型依賴,而還有的是娛樂型依賴。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教育制止呢?
以下有幾條建議,家長不妨試試。1、在家裡設定“手機專區”
父母可以跟孩子商量,互相監督使用手機情況。孩子放學或者父母下班後,統一把手機放在一個地方。真的必須要使用手機的話,需要向對方提出申請。
2、父母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機
建議父母少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機。比如可以乘孩子睡覺或者寫作業時,發完所有該發的簡訊和郵件。在陪孩子出去玩或者家庭晚飯時間,最好把手機收起來,沒有一個孩子喜歡父母在陪自己的時候經常被手機打擾。
3、不要把手機作為哄孩子或者獎賞孩子的工具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一歲以下的孩子不應該有任何螢幕時間,包括電視、影片,以及玩電腦遊戲;而兩至四歲的孩子每天最多一小時,愈少愈好。
4、幫孩子選擇接觸的內容
網路上的資訊魚龍混雜,對於沒有辨別能力的孩子們來說,家長更應該扮演好“把關人”的角色。家長需要對孩子接受的資訊做一些篩選。
5、多陪孩子參加戶外活動
父母只要有時間,就要多帶孩子出去玩,一定要走出。參加戶外活動。逛公園、跑步、跳繩、打籃球……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去呼吸新鮮空氣的同時,也是讓他的精力得到充分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