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正能量大師兄

    你也可以開心你也可以反思、開心你有一個懂事的孩子、反思他們為什麼會誇你孩子向大人、是不是自己有什麼地方對自己的孩子太過於嚴厲了讓孩子做了不該孩子做的事.自己有沒有剝奪孩子的童年,別的孩子都有一個美好的童年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和別的孩子的童年不一樣、這些都會影響以後孩子的性格!

  • 2 # 檸檬糖十分甜

    開心嗎?我問自己。那種心情很矛盾,一方面我終於成為別人眼中的大人了,變得成熟懂事了,一方面,我這個小大人終於解到了這個世俗世界的模樣,不再單純不諳世事了。成長就是一個不斷得到不斷失去的過程。

    “恭喜你,你是個大人了。”

  • 3 # 家有男寶上小學

    現在我是覺得會開心更多點,我更喜歡理解為“小大人”是優點說明比同齡孩子要大,小孩子大一點就意味著懂事了很多,也聰明瞭。還沒想到有什麼不好的。我覺得會更開心

  • 4 # 有和無同謂之玄

    當然咯,雖然是誇獎,不過感覺有點嘲諷的意味。一方面為孩子的成長感到高興,另一方面又覺得太過“懂事”就缺少了孩子應該有的天真、可愛。

  • 5 # 家之居盆景

    值不值得開心,要根據自己孩子的表現和對方的語氣。

    如果你的孩子十分懂事,做什麼事情都替你分擔,懂的父母的辛苦,那麼當別人誇你的孩子"像個大人"時,是高興的,這種說法不僅是對你孩子到肯定,當然也是你當家長的肯定,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孩子的品行很大程度上會受家長的影響。這正是父母積極的引導,孩子才會變得懂事。相比現在大多數父母的溺愛,導致孩子驕傲,目中無人,我更欣賞那麼從小被教育成懂事的孩子。體會他人,關心他人,可能因為我覺得會做人更重要把吧,現在自私利己的人太多。

    如果你的孩子平時桀驁不馴,做了一件小事卻被別人誇,此時更需要反思,一件再簡單不過的小事卻被別人誇,反映出來了什麼。

    可能有人會說,孩子童年應該保持童真,到這種童真是懂事的童真,是那種無憂無慮,熱心幫助他人的童真,而不是被寵出來的桀驁不馴的童真。

    作為家長,不要在意別人怎麼說自己的孩子,自己教育好才是王道,孩子優秀,自然會有人誇。

    孩子就像盆景一樣,每一盆盆景都是盆景愛好者精心養育修剪製作出來了。每一盆都值得盆景愛好者驕傲。正如你的孩子值得你驕傲。

  • 6 # 湄玥育兒經

    這個取決於孩子的年齡究竟有多大,如果孩子是十歲左右,我會開心;如果孩子才三四歲,我不會開心。

    孩子10歲左右,這個年紀的自我意識很強烈,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孩子這個年齡段時,大人屬於中年時代,揹負著很大壓力。孩子像個“大人兒”,懂事體貼的話,會讓大人省事省心很多。

    我堂哥家的女兒,今年12歲,非常的懂事。家裡是做生意的,一到放學時間,她會主動的幫忙幹活,給父母分擔壓力。她的想法很簡單,爸媽每天很辛苦,她想幫忙讓父母少做點活,能夠多歇一會。她的體貼懂事,讓堂哥夫妻倆覺得再辛苦,為了這樣的女兒,再累點都值得。

    如果孩子才三四歲,他像個“大人兒”,我會很不開心。這個年齡的孩子,應該無憂無慮的過童年,而不是過於顧忌大人的看法。如果說孩子在這個時候就很懂事,大多數是因為父母沒有給予足夠的安全感。

    我女兒還不到三歲,要是女兒很懂事,我會很心疼,說明我們給她的愛不足夠。我寧願多操心,也希望看到她的臉上有純真無憂的笑容。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孩子慢點成長,不要那麼早的變成“大人兒”。

    希望那些像“大人兒”的孩子,是因為年紀到才懂事的,而不是被迫的成長。

  • 7 # 育兒智匯

    孩子被誇 “像個大人兒”,是對孩子好表現的一種誇讚說法,孩子不一定真的像大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某一方面表現出超乎他所在年齡應有的狀態,如比同齡人懂事,有禮貌,自制力強,像大人一樣看問題等等。

    大家有沒有這樣經歷,拿著一個好看的蘋果一口咬下,發現裡面壞了,最後只好扔掉。這個蘋果事例告訴我們——看事物不能光看錶象,好的表象下可能隱藏著不好的事實。因此對孩子“像大人樣兒”的表現,我們需要究其原因區別對待。

    年齡小的孩子,天生性格不同,有些性格大大咧咧,有些性格細膩。一般性格細膩的孩子比較容易猜出別人的心思,做出“像大人兒”的事來。如果這是孩子自然而然的行為舉止,當然值得開心,但如果孩子認知水平沒有達到相應的高度,只是為了迎合別人不惜委屈自己,我就不會那麼開心了。

    當孩子好的行為舉止是自己修養的自然流露,他內心是歡快的,最起碼是平靜的,裡面沒有太多衝突,這對於孩子的心身健康沒有不利的影響,因而值得提倡和鼓勵。當孩子好的表現背後揹負著自我委屈感,事情就不那麼簡單和完美了。

    舉個例子:如孩子們一起分享糖果,本來大家都想盡可能多,至少一樣多,但有個孩子雖然也這樣想,但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喜愛或誇讚,忍痛少拿一些糖果,最後他得到了誇讚,但內心失落還在。這樣好嗎?類似的事情經常發生對一個人會有怎樣影響呢?肯定不好,對不對?

    所以,我們不應該盲目鼓勵孩子“像大人兒”,孩子的行為舉止應該匹配於他的認知水平。通常是:孩子所作所為儘可能與自己年齡相符,孩子有超乎年齡的表現應源於較高的認知水平和心理成熟度。

    當我的孩子因合適得體的行為表現被誇“像個大人兒”,我會開心,但更會留心孩子好表現背後的原因,以便決定接下來對孩子是鼓勵還是疏導。

    我的孩子是自己親自帶養的,我瞭解他,這孩子天生性格謹慎,心思細膩,思維活躍,想法特別多。這類孩子咋一看乖巧懂事,如引導不當,很容易變成“爛心蘋果”。為了養育好他,我刻意改掉我一些多年不好的習慣,並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給他講故事、讀繪本,帶他去大自然中體驗、進社會觀察。期間講了很多道理,我講到的每個道理,都力求講清講透,讓他真正理解,並與他一起探討。

    我希望孩子表現出懂事的言行舉止,但沒有用家長的權威強迫他,相反,我經常鼓勵他做自己特別想做的,說自己特別想說的。對了就再接再厲,錯了被批評懲罰沒什麼可怕,起碼自己想嘗試的東西被證實出對錯,省得擱在心裡思來想去。

    對於不同的性格的孩子,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來教育和引導,所有教育和引導都應該是助人自助,讓人在自我察覺的基礎上自我成長,千萬別做好一個你認為好的模子,然後把孩子套進去,不然對孩子是一種災難。希望孩子不要都像“大人兒”樣,而應該像他本來應該像的樣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泰坦之旅中裝備分幾種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