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夜羽夕

    可以看《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等。

    1、《史記》

    《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該著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

    《史記》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萬五千餘字,比《呂氏春秋》多二十八萬八千餘字。《史記》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採用這種體裁撰寫。

    2、《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後唐朝顏師古為之釋注。《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全書共八十萬字。

    3、《後漢書》

    《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中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後漢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取自司馬彪《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後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新,有所變動。

    《後漢書》結構嚴謹,編排有序。如八十列傳,大體是按照時代的先後進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為兩漢之際的風雲人物。其後的九卷是光武時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將領。

    《後漢書》的進步性還體現在勇於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頌正義的行為方面,一方面揭露魚肉人民的權貴,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剛強正直、不畏強暴的中下層人士。例如,在《王充王符仲長統傳》中,范曄詳細地收錄了八篇抨擊時政的論文。

    4、《三國志》

    《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當時魏、吳兩國已有史書,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

    蜀國無史官一職,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

    陳壽開始在蜀國任職,受宦官排擠不得志。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鉅著《三國志》。

    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鹹平六年(1003年)三書才合為一書。而最終成書,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

    5、《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常簡作《通鑑》),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在這部書裡,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

    《資治通鑑》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 2 # 棒槌襖襖

    公元1368年大元帝國滅亡以後,中國北方的蒙古草原上先後出現了北元、韃靼、瓦剌這三個遊牧部落政權。這三個政權的首領都號稱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後裔,先後統治蒙古草原三百年之久。每當秋高馬肥,牧草茂盛之時,他們的鐵騎就會聯轡南下,衝擊長城的各個關塞,給同時期的大明王朝造成了很大的軍事壓力。

    這三個遊牧政權的歷史真相到底怎樣?他們的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如何?他們在歷史上是怎樣的一個存在?

    要解答這些疑惑,我們當然不能查閱《史記》、《漢書》、《資治通鑑》這些年代久遠的史書。更不能從當時文人點點滴滴的筆記中濾砂淘金,管中窺豹。

    對於北元、韃靼、瓦剌三個遊牧政權歷史的研究,近代以來資料最詳實的,我覺得還是法國史學家勒內格魯塞的《草原帝國》。

    勒內·格魯塞(1885~1952),法國著名歷史學家,亞洲史研究界的泰斗,以研究中亞和遠東史著稱。出生於加爾省Aubais,畢業於蒙彼利埃大學歷史系。最初在法國美術部工作,一戰期間服役於法國軍隊,1925年任巴黎集美博物館的助理管理委員,1933年成為色努斯基博物館的指導及該館亞洲藝術藏品的負責人,1946年成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952年在巴黎去世。勒內格魯塞一生潛心研究東方歷史與文化,著述頗豐,代表作有《成吉思汗》、《草原帝國》等,均繫世界歷史名著。

    《草原帝國》一書運用翔實的考古文獻資料,透過客觀嚴謹的論證,依次講述從公元前三世紀到公元十七世紀曾經活動於蒙古草原上的各遊牧部落的歷史。包括戰國秦漢時期的東胡和匈奴,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鮮卑,隋唐時期的突厥,兩宋時期的契丹、女真、蒙古,明朝時期的韃靼和瓦剌。每一歷史階段都進行分章論述,事件脈絡清晰,前後結構連貫,每個章節的重要歷史事件都配有詳盡直觀的歷史地圖。確實是一本瞭解蒙古草原通史的上乘之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皇馬從歐冠連冠,到眼看四大皆空,問題究竟出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