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活著92704696
-
2 # 醉白先生武立之
華人講究慎終追遠,與此觀念相適應的有關祭祀活動曾多得不勝列舉。隨著歷史的推移,這類活動現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時節的掃墓,傳承至今依舊不衰,因而被專家視為生命力量最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一般觀點多認為清明掃墓的習俗是承襲寒食節的傳統,"唐朝以前掃墓,都在寒食節期間。將清明與寒食節相混淆,大約起自唐朝;將寒食掃墓混淆為清明掃墓。
那麼寒食掃墓的習俗又是從何時開始的呢,這又是一個宋代以來就爭論不休的問題。
宋人歐陽修謂:"五代禮壞,寒食野祭而焚紙錢。"(清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十)換句話講就是寒食掃墓的習俗是從五代才開始的,而且這是禮制廢弛的結果。
其後有人指出,寒食掃墓的習俗至少在中唐時已經流行,《舊唐書·玄宗本紀》裡"寒食上墓,宜編入五禮,永為恆式"的記載,便以寒食掃墓始於盛唐玄宗時作為定論,這一結論影響很大,不少介紹清明掃墓的著述都予沿襲。
民間傳說中寒食掃墓的源頭,則有兩說。一說三國時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後朝廷卻沒有為之蓋廟,於是百姓在寒食期間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後朝廷自省措置不當,正式附祭諸葛亮於先祖(劉備)廟,但寒食野祭的風俗卻已經形成,並演變為各人祭掃先人的墳墓;另一說則稱寒食掃墓的習俗與寒食節同時形成於春秋時期,都因紀念隱士介子推而起。
還有人認為,寒食掃墓來源上古先民在春分時祭祀高禖的習俗。高禖即高母,在人們只認其母,不認其父的原始社會,高母就是祖先。祀高禖就是祀祖先。而寒食節的原本節期就在二月下半月,在時間上與古時祀高禖的時節是一致的,故唐玄宗立寒食為祀祖節。後世寒食節縮減成最後三天或兩天,或者直接與清明節結合在一起,所以寒食掃墓也就成為清明掃墓了。
那麼,漢代的清明墓祭又是因襲什麼傳統?"二十四氣"皆有墓祭又是如何改變成唐初的"惟朔、望、冬至、夏至伏、臘、清明、社上食"的呢?唐皇家的清明墓祭與已經流行於民間的寒食上墳是並行不悖各有所本,還是同源殊流而最終合一呢?看來,不把這些問題一一辨析清楚,是無法徹底揭示清明掃墓之由來的謎底。
-
3 # 小油瓶侃歷史
清明節祭祖掃墓是什麼朝代興起的呢?這得從清明節還不是節日的時候說起
清明節最早只是時令節氣,而寒食節才是祭祀掃墓的日子清明節是傳承到現在的民俗節日中,惟有清明是以節氣兼節日的民俗大節。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最初主要是時令的標誌,時間在冬至後的107天,春風后的15天,公曆的4月5日左右。
《淮南子 天文訓》說:春分後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古稱八風之一,它溫暖清爽,在和煦的春風之下,天地明淨,空氣清新,自然萬物顯出勃勃生機,“清明”節氣由此得名。
在漢魏以前清明主要指自然節氣,它是與農事活動密切關聯的一般節令。
而祭祀活動,主要是古代另一個民俗節日寒食節的活動。
寒食節是在清明前的一天或者是兩天,這兩天要禁止燒火,吃冷的食物,然後再掃墓祭祀,甚至還有巫術,這一系列活動都是寒食節的特殊景觀啊
唐宋之後清明才兼具節日和時令的雙重意義,寒食節與清明合二為一清明真正成為民俗節日是在唐宋之後,清明在唐宋後具有時令與節日的雙重意義,並且其節俗意義日漸增強。民間逐漸將寒食節的節俗內容與清明合而為一。
對於祖先的祭祀華人向來十分的重視,當時尚無墓祭的禮俗,要祭祀逝去的先人,就立一名為“屍”的神主在宗廟祭祀。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墓祭風氣才變得比較主流,根據《孟子》記述的一則笑話說
齊國有一個無所事事又頗好臉面的窮人,他每次外出,經常吃飽喝醉後再回家,還聲稱自己又很多富貴的朋友,對他的妻子也頤指氣使,他的妻子作為很瞭解他底細的人就很納悶,於是就跟蹤他,看看丈夫是不是經常出入富貴人家,最後發現她的丈夫其實是在墓地裡乞討得來的酒菜。
由此可見,當時在已經有了用酒和食物才祭拜先人的習俗。
但是這種習俗似乎只限定在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家,對於身份低微,家裡又沒有什麼錢的普通人,還不普遍。
到了漢代,隨著儒家學說的流行,宗族活動也不斷擴大,人們對祖先魂魄寄託的墳墓愈加重視,上墓祭掃之風越來越盛行。
到了唐代,唐人沿襲了前代祭墓風俗,並擴大到了整個社會。
從禮經的記載看,古代並沒有春季上墓祭掃的例規,但唐時已成風氣
據《舊唐書 玄宗紀》記載,
唐玄宗鑑於士庶之家無不寒食上墓祭掃,於是下詔“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朝廷以政令的形式將民間掃墓的風俗固定在了清明前的寒食節,由於寒食和清明節氣日相連,寒食節俗很早就與清明發生了關聯,寒食禁火,清明要焚火,掃墓也從寒食擴充套件到清明,自唐代開始寒食節就與清明合併在一起了。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描寫寒食的情景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描繪的就是清明節祭祀先祖、焚燒紙錢的情景。
唐代詩人柳宗元的《與許京兆書》中描述每至清明
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田野道路上,都出都是前往為父母祭祀的男男女女。
如果說唐朝寒食與清明並列,清明地位遜於寒食的話,那麼宋朝清明已經基本完成了對寒食的徹底置代,清明已經承擔了許多屬於寒食的節俗功能。
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說,北宋時人們都在清明這天都要祭拜掃墓,至於掃墓的目的和儀式,宋代也有人專門說明。
如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說,人們“到郊外去上墳掃墓的目的是為了儘自己對祖先的思念之情和敬仰之心”掃墓作為清明節的重要內容,一直被延續下來。
-
4 # 聽濤踏浪望嫻雲
網路搜尋結果,大約在周代。歲月裡太多的節日,無非是一種記念或祭奠。清明節的祭奠方式也在歲月裡增長。
我的記憶裡深刻的是我的姥姥,太多的不想說,姥姥家的地就在太姥爺的墳後,山的另一面。初中畢業時和姥姥一起在那種過,也沒有耕牛,只是用鎬刨個坑撒些磷酸二銨就播種培土了。那時姥爺也過世多年,就葬在太姥爺的墳下面。如今姥姥也走了,除了把姥姥送上墳也沒有去過。也不是什麼無神論者,只是就像缺個心眼一樣。或許姥姥的安排吧!去年憶起姥姥流了淚,寫下兩篇文字。今年是一定要去的,因為心裡有個聲音,那是她的呼喚。
回覆列表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公曆4月5日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的說法,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作民族掃墓節。是我四大傳統節日之一。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