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澤中朽木
-
2 # 踏歌走馬
遍觀三國演義,曹操最想得到的,而且也付出行動乃至努力的只有一個人,就是徐庶徐元直,最終也不過得到了人,沒得到心。
曹操對徐庶有多看重?不惜拿徐庶的母親來威脅,然後被徐母又打又罵,也沒殺了徐母,反而偽造他母親的書信,誘徐庶過來。
結果徐庶來了之後,徐母得知,是曹操偽造自己的筆跡,騙兒子前來,毅然懸樑自盡,絕了徐庶的退路。
自此,徐庶只能呆在曹營,卻不為曹操出謀策劃,等於曹操還是沒得到他,一個謀士,最主要的就是獻計獻策了,不然還不如一個兵卒。
像諸葛亮等其他人,曹操也只能是想想了,也就徐庶讓曹操付出瞭如此大的努力,結果只落的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而已。
赤壁之戰的時候,龐統獻詭計給曹操,被徐庶識破,徐庶不僅沒有告訴曹操,反而散播謠言,說其他地方有人造反,帶人馬跑了,躲過了赤壁之戰。
-
3 # 斌比冰水冰
三國演義中,曹操手下那是謀臣如雲,武將如雨,曹操真個缺人嗎?荀彧,郭嘉,荀攸,程昱,司馬懿都是智慧超群的人才,真的需要劉備手下的謀士嗎?只能說是我們把事情看的太簡單,以為三國就是靠幾個牛人出點錦囊妙計就能鼎立似的,大家是否聽過一句時來天地皆協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曹操千古梟雄,豈會不明白這些粗淺的道理。曹劉作為直接競爭對手,所以曹操真正最想得到劉備手下的謀士,必然是對劉備能造成最大傷害的,而不是對自己最有用的。對劉備有最大幫助的人,那就只能是諸葛亮了,但是真能用諸葛亮嗎?只怕未必吧,最多搞過來當豬養。曹操要的是劉備手下那些黑大粗的武將,往前衝鋒陷陣罷了,謀士什麼的不存在的。
曹操得到劉備的謀士,真的是想要自己用嗎?三國演義中曹操為了得到徐庶,用盡心力,讓程昱模擬徐母寫信召回徐庶,然後呢,徐庶入曹營,一言不發,還留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典故,白白花了若干心力,還要賠上每月糧米養著徐庶一大家子。別的不說,就這些在當時換算過去養幾個死士之類是極其容易的吧。曹操任由徐庶不作為,花那麼大力氣招過來真是為了用嗎?用個蛋,根本就沒這方面的期望好吧,手下那麼多謀士,出謀劃策有的是人,所起決定的因素不過是對謀士的信任和自己的決斷罷了,只要決斷正確,就能做出正確的選擇,謀士所起作用實在有限。所以曹操得徐庶,在三國演義中就是讓劉備無人好用罷了,不是徐庶才華如何引得曹操嫉妒的。
再說曹操手下,內政有荀彧幫襯著,二人同行數十年,互相知根知底,家底全交給荀彧管著,曹操心安,方能專心用兵。劉備手下內政人才首推諸葛亮,即便諸葛亮的理政才能真的勝過荀彧,曹操會放心的交給諸葛亮嗎?劉邦和蕭何從小一塊玩到大的,劉邦在前線,蕭何管後備,你看蕭何怎麼做的,押送糧草讓自己兒子親自前往,送入軍營為質,而後更是自汙敗壞自己名聲。劉邦好歹有個豁達大度的名聲,曹操卻留下奸雄多疑的背影。劉備那邊的謀士能力再強,在曹操這也不可能得到完全的信任,建功立業,充分發揮自己才智之事也斷不會有。
諸葛亮作為智慧的化身,無論在三國演義中,還在三國志等正史中均是政治能力超群的代表人物,但是不僅如此,諸葛亮還是以軍事進入武廟十哲的人物。諸葛亮不僅能理政,還能治軍,被司馬懿稱為天下奇才。這樣的人物,用起來自是好用,可是他想自立,曹操咋辦,以曹操多疑的個性,既能治軍,又能管民,給諸葛亮一個什麼職位好?自己都只是個丞相,後來加個九錫,封個魏王,直接把荀彧都搞嗝屁了。諸葛亮還是一邊待著去吧,好吃好喝招待著,據說他媳婦黃月英不好看,給他一百個,讓他小子後院起火好了。
所以說,曹操未必想要劉備手下的哪個謀士,只是後來看別人搞得有聲有色,發現人能力太強,對自己威脅太大,才想著給人諸葛亮送點東送點西,鬆鬆土,挖挖牆角罷了。誰管他是諸葛亮還是諸葛暗呢。
-
4 # 小xu看影視
曹操最想得到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劉備帳下另一個謀士法正
法正原為劉璋麾下,卻不得重用,後在劉備進取益州時,勸劉璋投降。法正擅奇謀,幫助劉備拿下漢中,獻計斬殺曹魏大將夏侯淵,劉備對法正的勸諫十分的上心,比較愛聽,可惜英年早逝。夷陵戰起,諸葛亮曾說:“若法孝直在,定能勸阻主公。”
蜀中謀士,曹操對法正最為上心,曾出言讚歎,多次請他前來自己麾下,均被拒絕。曹操得不到法正,心裡是非常遺憾的。
-
5 # 恬然滋味
劉備手下的謀士能讓曹操動心的不多。曾經的徐庶不算了。已經身在曹營。
有人說諸葛亮,還有法正,黃權,劉巴等。
其實都不是。
就像劉備不會想著得到荀彧郭嘉,因為沒有可能。
最主要的是你沒有隻字片言證明曹操想得到諸葛亮法正等。
你只能推理,說曹操愛才,諸葛亮法正等有大才,所以曹操想得到。
若如此推理有意義,就不必在此提問了!
那麼,有沒有這樣一個人呢?
有。
龐統龐士元。
兩人會過面。龐統長那樣,可是,兩人相談甚歡。曹操對龐統的喜愛是發自內心的。龐統為曹操獻計,也表示要跟著曹操幹。你會說,曹操赤壁被燒,他應該恨龐統,可是,如果曹操認為東南風是偶然,他只能嘆自己福薄,如果不是大敗,龐統何必流落孫劉之間,兩頭被人嫌棄呢?
鳳雛隕落在落鳳坡,曹操必嘆息難過。
鳳雛鳳雛,追究沒有長大。
-
6 # 侃古說今
這個問題思索已久,我覺得應該是龐統,龐統的軍師才能遠遠大於孔明,善於用計,敢想敢幹,出奇制勝,諸葛亮太全面了,不適合曹操陣營,諸葛亮適合一個完全信任他的。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我有不同的看法,我們就以《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來說事兒,
首先,拿演義中的三個主人公來對比,曹操,孫權,劉備,按照小說裡的描述,曹操字孟德,小名阿滿,應該說曹操極具戰略目光,在東漢晚期軍閥混戰之際,他首倡義舉,從而贏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道德高位,他以“平息各軍閥混戰、救黎民於水火”為己任,也因此,其身邊聚集了一大批具有極強戰略目光及政治頭腦的人才,這樣,“任何反對我的人都是叛逆”,“吾奉昭討賊”,從而“無往而不利也”;曹操也極具統帥的智慧與才能,這一點孫權劉備都難以望其項背,他在征戰過程中十分重視對軍事人才的培養及發掘,招降納叛,不管對方曾經是如何反對他,只要有一定的才能,他都要羅至在自己身邊,以期量才為用,而且,曹操還極具御人的能力,對手下之人,施以威使其知畏,曉以勢使其知義,懷以德使其感恩,用以能使其展才,這樣,“天下才俊皆為我所用矣”,這樣的勃大胸襟非碧眼賊、大耳兒所能比擬的。
相比之下,劉備孫權就遜之不止一籌也,孫權集父兄之德而據有江東,雖具主公之智,然才具有限,因之其不具爭天下之實力。
劉備,字玄德,一個自詡大漢皇室後裔,其實乃織蓆販履之徒,趁天下大亂之際,也想一展胸中大志,但戰略目光短小,雄踞之智短缺,割據之勢難覓,守城之能匱乏,勇武之力雖有但智慧之人寥寥,失敗時掩面而泣,得勢時忘乎所以,他比之曹操,真的不是一個臺階能站的住的,只是一個偏居一隅的主,豈能與曹孟德一爭天下乎?
下面回到題主的問題,看《三國演義》時,諸君都十分惋惜徐庶的被騙離去和龐統的過早落鳳,其實,這都不是曹操的目的(當然,曹操是看不起龐統的),曹操一生遇敵無數,都能使用各種智慧使其對手之勢逐漸衰落,從這點上看,曹操不在乎劉備的陣營裡智謀之士為誰所用,他的目的就是想削弱劉備的實力,挖走人才只是手段,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