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姬姓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姬昌的後代,以國名為氏。
據《通志·氏族略》及《文獻通考》等資料所載,周武王有弟叔穎被封於賴國,至魯昭公四年為楚靈王所滅,其後以國名為氏。
史稱賴氏正宗。
是為河南賴氏。
出自姜姓 2、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據《中國史稿》、《炎黃源流史》等資料所載,炎帝后裔有四支,屬於古羌族的四個氏族部落。
其中一支是烈山氏。
古時烈與厲通,又音賴、故烈山氏、厲山氏、賴山氏皆同。
古時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後有一支東遷,於商代在河南厲鄉縣建賴國,依附於商朝。
周武王伐商時,賴人南遷,後來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號,為賴子國(今河南省息縣包信鎮)。
春秋魯昭公四年,楚靈王滅之,其族人遷至鄢地,其後裔以國名為 賴姓圖騰氏,稱賴氏。
是為湖北或河南賴氏。
源自少數民族有賴姓 3、源自少數民族有賴姓: ① 阿昌族賴姓源於阿昌語“喇來”,因其尾音與漢語“賴”字諧音,故姓賴。
② 另外滿、臺灣土著、蒙古等少數民族均有賴姓。
得姓始 祖:叔穎。
周朝為黃帝姬姓後裔姬發所建,為加強其統治,武王大封同姓諸侯。
據史料所載,周武王封其弟叔穎於賴(今河南省境),魯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賴被楚靈王所滅,其後子孫遂以國為氏,稱為賴姓。
故叔穎則被尊為賴姓始祖。
歷史上由於賴國被楚所滅,賴姓人在逃亡中曾改姓羅、姓傅,所以國內有些地方羅、賴、傅三姓聯宗。
到了漢代,由於戰亂,賴姓大批南遷,從河南遷徙到浙江松陽。
東晉隆安2年(398)賴莊之子賴遇任江東太守時,奏請朝廷准許他以松陽為府第,皇帝恩准並御筆題寫“松陽世家”匾賜賴遇,賴氏便成為當地的望族。
其後裔遷江西寧都、福建汀州、清流、上杭、永定、寧化、永春、漳州及廣東之程鄉(今梅州)、鎮平、平遠等地。
當今排在第98位,約佔全國總人口0.18%,約250萬人。
出自姬姓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姬昌的後代,以國名為氏。
據《通志·氏族略》及《文獻通考》等資料所載,周武王有弟叔穎被封於賴國,至魯昭公四年為楚靈王所滅,其後以國名為氏。
史稱賴氏正宗。
是為河南賴氏。
出自姜姓 2、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的後裔,以國名為氏。
據《中國史稿》、《炎黃源流史》等資料所載,炎帝后裔有四支,屬於古羌族的四個氏族部落。
其中一支是烈山氏。
古時烈與厲通,又音賴、故烈山氏、厲山氏、賴山氏皆同。
古時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後有一支東遷,於商代在河南厲鄉縣建賴國,依附於商朝。
周武王伐商時,賴人南遷,後來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號,為賴子國(今河南省息縣包信鎮)。
春秋魯昭公四年,楚靈王滅之,其族人遷至鄢地,其後裔以國名為 賴姓圖騰氏,稱賴氏。
是為湖北或河南賴氏。
源自少數民族有賴姓 3、源自少數民族有賴姓: ① 阿昌族賴姓源於阿昌語“喇來”,因其尾音與漢語“賴”字諧音,故姓賴。
② 另外滿、臺灣土著、蒙古等少數民族均有賴姓。
得姓始 祖:叔穎。
周朝為黃帝姬姓後裔姬發所建,為加強其統治,武王大封同姓諸侯。
據史料所載,周武王封其弟叔穎於賴(今河南省境),魯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賴被楚靈王所滅,其後子孫遂以國為氏,稱為賴姓。
故叔穎則被尊為賴姓始祖。
歷史上由於賴國被楚所滅,賴姓人在逃亡中曾改姓羅、姓傅,所以國內有些地方羅、賴、傅三姓聯宗。
到了漢代,由於戰亂,賴姓大批南遷,從河南遷徙到浙江松陽。
東晉隆安2年(398)賴莊之子賴遇任江東太守時,奏請朝廷准許他以松陽為府第,皇帝恩准並御筆題寫“松陽世家”匾賜賴遇,賴氏便成為當地的望族。
其後裔遷江西寧都、福建汀州、清流、上杭、永定、寧化、永春、漳州及廣東之程鄉(今梅州)、鎮平、平遠等地。
當今排在第98位,約佔全國總人口0.18%,約25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