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紙瘦影

    王熙鳳其實講了兩個笑話。聾子放炮仗嵌在一家子過節的中間。前一個故事被尤氏打斷沒講完,皆因那故事本就是烘托場面,為了引出“聾子放炮仗”。而兩個故事都說了一個事“散了”。散是《紅樓夢》的最終主旨,王熙鳳說來,尤其令人驚心。

  • 2 # 生命的追問

    此處曹雪芹用意極深,一如其慣常筆法。其意為:我寫的《紅樓夢》如此奇妙、美妙,你們怎麼竟然像聾子一樣沒聽懂我的意思呢?!

  • 3 # 老龔166916589

    紅樓王熙鳳講聾子放爆仗是打了個比方,‘聾子放爆仗’,是一句顏語,她講話的是縮腳印。應該是:聾子放爆仗,沒聽。這句不可能對下人而言。是在層交談中的打趣。

  • 4 # 伯喈蔡

    這個問題涉及作者的創作意圖。對《紅樓夢》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曹雪芹從不直接把觀點透露給讀者,他會採取側面告知的方式讓讀者有所領悟,這也是這本書經久不衰耐人尋味的原因所在。

    比如,他設定“賈寶玉”“甄寶玉”兩個人物之間的相似度,其實是說“假”和“真”非常容易混淆,這就是個真假難辨的世界。

    再比如,他想告訴讀者賈家要垮,也不是直接說的,而是透過各種細節來表現。例如元宵節的晚上,賈珍在家中帶著幾個女人吃喝,結果院子裡陰風陣陣,有不祥之感。這其實在暗示賈家此時福氣已經壓不住晦氣了。福氣是要養的,不好好養福氣,晦氣就會佔上風。

    知道了曹雪芹的寫作手法後,我們首先就有了一個閱讀態度,那就是書中幾乎每句話都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沒有一句廢話,沒有一個廢字。帶著這樣的態度,我們來看王熙鳳講的這個故事。

    原文說:

    鳳姐兒笑道:“再說一個過正月半的。幾個人抬著個房子大的炮仗往城外放去,引了上萬的人跟著瞧去。有一個性急的人等不得,便偷著拿香點著了。只聽‘噗哧’一聲,眾人鬨然一笑都散了。這抬炮仗的人抱怨賣炮仗的捍的不結實,沒等放就散了。”湘雲道:“難道他本人沒聽見響?”鳳姐兒道:“這本人原是聾子。”眾人聽說,一回想,不覺一齊失聲都大笑起來。

    這個笑話裡有一個巨大的反差,正是因為這個反差,才引得眾人大笑。這個反差明眼人很容易看出來,那就是房子大的炮仗,結果是個啞炮,只發出了噗嗤一聲響。

    還記得劉姥姥第一次進賈府借錢的時候,王熙鳳怎麼跟她說的嗎?她說:

    “不過借賴著祖父虛名,作了窮官兒,誰家有什麼,不過是個舊日的空架子。”

    這裡王熙鳳雖然是略有誇張,但她是賈府的總經理,管人事管財務管一切,她最清楚賈家的情況。賈府這個“舊日的空架子”,也慢慢地被不肖子孫們掏空了。這種意識一直在王熙鳳頭腦中。秦可卿死後給她託夢,說的也是這個道理,秦可卿勸她早做打算,不然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等於說,王熙鳳在睡夢中也被“灌輸”過賈府已經是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花架子了。這種意識裡的東西會滲透到王熙鳳的生活細節中。這一次元宵節,她透過一個笑話帶出了這個意識。賈府就是這個房子大的炮仗,已經中看不中用了。

    最具諷刺意味的是什麼?上萬人跟著去看這個炮仗。也就是說很多人還仰仗賈府給他們驚喜,結果卻是一場空。那個點炮的看到人們散了還抱怨,說人們沒怎麼著就散了。意思是什麼?那些想要攀附賈府的人,看到賈府敗落後,趕緊逃離現場,不會對賈府有任何幫助。而那個點炮的不理解人們為什麼散了——明明我給你們帶來了驚喜,你們卻散去了,這不科學。其實這很科學,他是個聾子,根本沒聽到這個啞炮只是噗嗤一下就結束了。

    點炮的其實象徵了賈府自己人,他們閉目塞聽,一直以為自己地位穩固,朝中有娘娘撐腰,自然是坐穩了江山。但他們不明白,娘娘的地位是皇帝說了算,只要皇帝一聲令下,賈府就能從天上掉到地下。

    曹雪芹自己家族的遭遇便是如此。當年他爺爺給康熙帝作過伴讀,曹家地位極高,到了雍正帝的時候,一落千丈。曹雪芹本人正好經歷了家族極盛而衰的過程,其中辛酸他非常清楚。

    所以,《紅樓夢》說到底處處表現的是曹雪芹對這個世界的理解。他只是透過書中人物之口吐露自己的心聲。

    魯迅先生曾說《紅樓夢》是“悲涼之霧,遍披華林”,此言不虛。用這八個字理解王熙鳳的笑話也十分恰當。人們以為是笑話的,其實是個悲劇。

    忘了是誰說過,真正的幽默是笑與淚的結合體,的確如此。推薦聽一下德沃夏克的一首曲子,名叫《幽默曲》,中間一段悲涼之極,但卻不可缺少,因為幽默裡就包含了悲涼。

    講笑話的王熙鳳足夠幽默,那是因為她以悲涼為底色。

  • 5 # 黑白文章澤淵詩

    元宵佳節,賈府燈火通明,難忘今宵,賈母攜眾人賞月看曲,煮酒賞風吃茶點,談笑間頓覺無聊,便做遊戲,輸了的講一個笑話,以增樂趣,挽留年意,博眾人一笑,這才有了王熙鳳這個隨意的笑話。

    王熙鳳文采不好,詩詞歌賦也不在行,自然笑話也不那麼儒雅,幾乎就是隨心所欲的隨便編造了一個笑話。

    目的是夜已深,都該回去了,該散了,不是聾子的都應該能聽到,這無意中就是一道“散客令”。說的就是放炮之事,本來是很多人要欣賞煙花的,陣勢相當的大,場面壯觀,上萬人的局,可惜有人急不可待,在半路上就把炮仗給點了,然後眾人就散了,都散了,抬的人還願炮仗質量有問題,講到這裡,史湘雲便不解其意,質問王熙鳳本人難道沒聽見,王熙鳳以此人是聾子為理由,大夥突然間覺得被王熙鳳耍了,大聲笑了起來,當人問第二天的事時,王熙鳳說哪來的那麼多事,年都過完了,都散了,還哪有下文……

    王熙鳳就這樣說了一個笑話,也算是完成了任務,重點是夜深了,為賈母身體著想,想盡早結束,又怕掃了大家的雅興,故而以笑話的形式說出來。

    這是王熙鳳的一點小聰明,至於深刻的含義,那就是後人想出來的,超越了故事情節,浮想聯翩,自圓其說都覺得在理。

    如果單純看故事情節,此情此景,此時此心,王熙鳳一向奉承老太太,察言觀色,元宵佳節,有了這麼一個小插曲,也算是心裡也有點笑話以外的意思,給其它人點名了三個字――“都散了”,除此之外實在就是一個幾乎讓人笑不起來的笑話而已。

    如果想深入了,那就別有一番滋味,所有的笑話,話語都可以和其它事物、社會因素聯絡上,甚至和很多的人物扯上關係,聾子聽不見隆隆炮聲,且能看得見煙火,比起那些講排場,隨風的人好多了,一切榮華富貴往往是炮仗,不小心就走火了,來不及看結果就散了,耐人尋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蔣幹盜書後蔡瑁和張允被斬,曹操事後是怎麼知道自己中了周瑜的反間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