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上官3810
-
2 # hsl810
emmm……O_o
無後坐力炮"戴維斯炮"在1914年就有了啊……
主要是當年的步兵炮還沒有笨重到步兵完全無法人力操縱的地步,德軍騾馬化小炮一樣打,沒多大問題。(玩笑玩笑)
而且二戰環境早就是步坦協同了,有了坦克炮還要啥飛機。
(蹭車德軍)
對於反坦克需求來說,在HEAT出現以前,無後坐力炮這個初速emmm……還是指望QF 2 pdr/ZiS-2/PaK 38比較靠譜一點……
-
3 # 不說真話說實話
一切創新都是建立在真實經驗基礎上的。隨著坦克在一戰的使用,反坦克的問題也就隨之產生了。其主流就是身管武器反裝甲。而且隨著坦克的防護越來越厚,反坦克炮的口徑和重量也就隨之水漲船高。機動性和造價也成了問題。需求推動創造,於是重量輕,造價低的無後座力炮產生了(火箭筒也是其中一種),利用平衡發射原理和空心裝藥戰鬥部,單人或者小組終於又了反坦克的手段,不用自殺式的去用炸藥包,手雷和坦克決鬥了⚔️。
-
4 # 生活問道
說到無後坐力炮,在二戰中並不是新鮮玩意,早在一戰期間,美華人戴維斯就採用了配重平衡原理髮明瞭無後坐力炮。當然,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裝甲裝備屬於新興的武器領域,因此,無後坐力炮並沒有在戰場上得到實際應用。
無後坐力炮的工作原理其實很簡單,採用的是後裝填方式,這也和絕大多數的火炮的裝填方式一致,說明後裝填屬於成熟技術。
和普通火炮不同的是,普通火炮用的是密閉炮膛技術,炮彈發射的一瞬間發射藥產生的多餘氣體由於炮膛密閉無法溢位,因此會通過後座方式抵消。
而無後坐力炮正相反,採用的開放式炮膛技術。在炮彈發射的一瞬間發射藥產生的高壓氣體向後噴射,抵消了炮彈發射所帶來的向後衝擊力,透過這種工作原理,最大限度的抵消了後坐力的衝擊。
無後坐力炮一經問世,就引起了各國的重視,並很快在戴維斯少校研製的靠配重塊抵消後坐力的基礎上加以改進。
1917年,俄華人梁布欣斯基取消了配重塊,取而代之的是直接利用發射藥剩餘氣體後噴的設計抵消後坐力。梁布欣斯基的設計使無後坐力炮的工作原理基本定型,直至今日,世界各國的無後坐力炮的基本工作原理還是採用的他的思路。
其後的幾年,英華人針對無後坐力炮射程近的缺點,對後噴裝置進行改進,由敞開噴口設計為噴管噴口,既能增加推進力,加大射程,還能有效減小尾部噴焰,降低被發現機率。
世界上第一款制式裝備的無後坐力炮是梁布欣斯基在1936年研製的75.2毫米口徑反裝甲裝備。並於1940年對芬蘭的作戰中實驗性的投入實戰使用。
二戰初期,無後坐力炮並沒有顯示出它的旺盛的生命力。畢竟,戰爭的理念與武器裝備的進步是有代差的,大多數國家還保留在一戰塹壕作戰的守舊觀念中,固定的、遠射程的反坦克炮還屬於主流裝備。
二戰由於德國的閃電戰戰術的應用,徹底打破了戰爭固有的理念。面對裝甲快速突進的特點,原有的塹壕戰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戰爭需要。
在此基礎上,無後坐力炮立刻彌補了傳統反坦克炮重量大、不宜轉移、隱蔽性差、維修困難和操作複雜的缺點。雖然無後坐力炮的缺點也很多,但是其擁有的方便攜轉、操作簡單同時符合單兵作戰的發展理念,迅速被各國推廣應用。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國在1940年研製M40式106毫米的大口徑無後坐力炮。
不得不說,美國的研製極具針對性,在採集了戰場資料後,研製的106毫米無後坐力炮充分考慮了美軍自身機動性強、兵種分工明確、看重兵種綜合協同能力以及無後坐力炮增程和穿甲能力提升的特點。
新研製的無後坐力炮由於口徑大,重量大,不適合單兵攜轉作戰。但是由於美軍的高度機械化,可以採用不同的腳架和運載工具。
可以說,從二戰甫始,無後坐力炮就逐漸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反坦克炮被誤認為鑽牛角尖的研製其實是個誤區。在二戰複雜的戰場環境下,兵器的使用和研製大多是本著經濟、實用、靈活的標準。無後坐力炮能夠迅速大行其道就是最好的明證。
當然,無後坐力炮也有它的缺點,由於武器是以犧牲穿甲指標和射程為代價的,因此在對付重型裝甲時往往顯得力不從心。這時候就需要和反坦克炮協同使用。
從二戰後的50-70年代,是無後坐力炮的輝煌時期,隨著坦克和裝甲車的複合裝甲的出現以及反坦克單兵導彈的普及,無後坐力炮逐漸成為昨日黃花。
不過,無後坐力炮曾經走過的輝煌之路不會這麼輕易的就被抹殺。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光是一些貧困國家繼續選擇裝備無後坐力炮做為陸軍的主力裝備,就連美國這樣的強國也因為無後坐力炮價格低廉、維護簡單、高性價比等原因重新評估和研發新一代的無後坐力炮。
-
5 # 麥田軍事觀察
這不是什麼技術問題,而是思想上的問題了,或者還有誤解。
無後座力炮實際在二戰之前,已經有許多國家在研發,也有產品了,但是他這個技術在當時不是很成熟,也沒有資格認可,相比之下,反坦克炮才是當時最主流的反坦克技術,在當時就已經得到了認可,而且還相當成熟,也就是火炮口徑是否要增大的產題,在其他的方面的問題已經得到解決。
即便二戰之前無後座力炮可以完全成熟,也無法代替坦克炮的作用,尤其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反坦克炮與無後座力炮,在反坦克技術領域當中屬於兩個不同的技術分支,反坦克炮實際是一種炮兵裝備,擔負著反坦克作戰的主力,無後坐力炮只能算為一種步兵裝備用於加強步兵分隊的反坦克能力,他們的定位與特點什麼的都不一樣,不存在誰能代替誰的問題,而是並炮的問題。
回覆列表
原始人為什麼沒有一開始就研究出鐵器。為什麼用石器,然後銅器。
美洲土著為什麼連輪子都沒發明出來。
華人為什麼沒有率先發明蒸汽機和電機引導工業革命。
清朝為什麼沒有發明坦克,有坦克八國聯軍都被碾著跑。
樓主為什麼沒有發明穿梭宇宙的蟲洞,他的腦洞明明這麼大。
所有的發明,沒有就是沒有。哪來這麼多為什麼,你想到了你來搞啊。
正經回答一下你的問題,也是好玩。你覺得無後座力炮和反坦克炮,哪個更接近早期的火炮?反坦克炮就是早期火炮不斷演化發展改良來的。這麼容易簡單的事情被你當做鑽牛角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