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魔方歷史觀

    在古代,有天象、讖語等說法,用以對未來進行一種推測,也就是“預言”。古代皇帝對於這種預測以後的形式是比較看重的,甚至古代王朝有著專門的機構對此進行研究,如清朝時期的欽天監。那麼在歷史上,有沒有一些古人的預言或者其他的預測的東西在最後成為現實的呢?應當可以說是有一些的。

    預測一: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這位劃時代的皇帝在當下的知名度是很高的,關於秦始皇有過一個預言,而秦始皇因為這個預言也採取了一些果斷措施,但是最後,還是沒能阻止這個預言的發生。

    簡單點說,就是有人以鬼神之說向秦始皇進言,說:“亡秦者,胡也”,秦是秦始皇建立的王朝,秦始皇本身是想著秦朝要傳承千秋萬代的,而這個預言說出了“亡秦”的物件,那秦始皇為了“秦不亡”,就立刻採取了措施,把這個亡秦的物件處理掉。他命令蒙恬率軍三十萬攻打胡人,打的是乾脆利落。

    但是,此胡非彼胡,胡人沒把秦亡了,而秦始皇的兒子胡亥把秦朝禍禍完了,估計秦始皇自己都沒想到問題出在自己兒子身上。

    始皇巡北邊,從上郡入。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預測二:萬戶上天

    明朝時期,有一個叫萬戶的人,他在當時那種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年代,做了一個瘋狂的實驗,就是“上天”。

    那個時候,沒有飛機這種交通工具,萬戶就自己做了一個,他做了一個飛行器,一個綁了四十七支菸花的座椅飛行器,在飛行那天,萬戶坐上了個飛行器,他讓他的僕人點燃了煙花,想要利用煙花的衝擊力推動他在空中飛行,但是,現實和理想還是有出入的,萬戶最終在煙花的爆炸中身亡。

    雖然萬戶的實驗沒有成功,但是他的構想在現在得到了實現,載人飛船在如今成為了現實。

    參考文獻:《史記·秦始皇本紀》

  • 2 # 涼州七里

    神預言:昔者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見。太公問周公何以治魯。周公曰:“尊尊親親。”太公曰:“魯從此弱矣。”周公問太公曰:“何以治齊?”太公曰:“舉賢尚功。”周公曰:“後世必有劫殺之君矣。”其後,齊日以大,至於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魯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淮南子.齊訓道》《韓詩外傳.十卷》

    太公望(姜子牙)和周公旦兩大牛人分別依靠四個字準確預言了對方的國運。

    ▲《淮南子》

    “尊尊親親”是西周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則和指導思想,其意思是要親近應該親近的人,尊重應該尊重的人,實際是維護等級制。其目的就是要求任何人都遵守這種原則所確定的禮制,各安其位,不超越自己的地位等級,百姓做順民,百官做順臣,這樣國家就會長治久安。在這種思想下,選拔官吏要任人唯親,各種官位也都是世襲的。

    對應的”舉賢尚功”即舉薦賢能,崇尚功績。不拘一格的選拔人才,不考慮他的地位、家室和名望,只看重他的能力與功績,這一點體現在春秋初期的用人政策上也可以看得出來。

    因為治國理念不同,後來兩國的國力和文化特點也大相徑庭。因一直秉承“舉賢而上功”的基本國策,齊國國力強盛而成為東方大國,是齊桓公之所以能首霸諸侯的國力基礎;魯國到春秋時期則徹底淪為小國,經常受欺負,但魯國作為周公封地,長期擔任周王室的禮儀顧問,也是保持周朝禮樂文化最好的諸侯國,有“禮儀之邦”之譽。在這種深厚禮樂文化薰陶下成長起來的孔子,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文化的歷史走向。

    ▲周公輔政

    最終的結局完全應驗了兩個老神棍的寓言,魯國曆經三十二世,最終積弱而滅亡,齊國則先行一步被田氏鳩佔鵲巢。真不愧為優秀的烏鴉嘴啊,還好其出處《韓詩外傳》和《淮南子》分別是宋代和西漢所編,這則短文想必是後人的附會之作,不然這倆老頭可以直接上封神榜了。

    原文的含義

    一開始我始終體會不到這個故事的意義何在。作為道家學說書籍,想必他想說的並非儒家中庸之道,直到讀了原文才發現:

    故《易》曰:“履霜,堅冰至。”聖人之見終始微言。--《淮南子.齊訓道》

    故事原來講的是一個“見微知著”的道理,從微小的細節發現問題的節點所在,可以準確預言實物發展的走向並根據其有利的走向做出合適的引導。

    故糟丘生乎象,炮烙生乎熱鬥。子路撜溺而受牛謝,孔子曰:“魯國必好救人於患。”子贛贖人而不受金於府,孔子曰:“魯國不復贖人矣。”子路受而勸德,子贛讓而止善,孔子之明,以小知大,以近知遠,通於論者也。--《淮南子.齊訓道》

    翻譯一下:所以酒糟堆積成山肇始於用象牙為筷,炮烙之刑肇始於用熨斗烙人。子路救起溺水者而接受主人答謝的牛,孔子對此事評論說:“魯國一定會興起助人為樂的好風氣。”子贛用錢財贖救出奴隸而不接受官府的錢財,孔子對此事評論說:“魯國再也不會有自己掏錢財來贖救人的事了。”子路接受謝禮而能鼓勵人們修養善德,子贛推辭賞錢卻停止了人們行善。孔子之所以偉大,是能從小處看到大處,從近處看到遠處,在這個意義上說,孔子真是一位通曉事理的聖人。

    ▲“結纓而死”的子路

    看,是不是感覺特別有道理?事物的發展經常會出乎我們的意料,甚至偏離初衷,從而需要用長遠、發展的眼光來看待。而且,好的經驗或道理也有適用範圍,“由此觀之,廉有所在,而不可公行也。”哪怕廉潔這樣的美德也不例外。

    柱不可以摘齒,筐不可以持屋,馬不可以眼重,牛不可以追速,鉛不可以為刀,銅不可以為弩,鐵不可以為舟,木不可以為釜,各用之於其所適,施之於其所宜,即萬物一齊而無由相過。--《淮南子.齊訓道》

    故事最終的結論就是:事物各有它所適宜的範圍,只有將它們放在適宜的地方,才能發揮它們的有用性,而在它們的有用性這點上來看,它們又是一致的。

    寓意

    老子說過的“不上賢”,並非對於賢人的不尊敬,而在於不要去有意識創導某種東西,鳥兒能飛,魚兒卻永遠模仿不了,沒有萬能的真理和經驗。

    而讓我們大學時代曾夜不能寐的哲學告訴我們:真理具備相對性,即相對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條件性、有限性,即在一定條件下,人們對事物的客觀過程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總是有侷限的、不完全的。

    由此看來,在這方面的認識上古今中外皆同也。

    換句通俗的話來講:雞湯也許有毒,小心喝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炒股需要天天看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