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於左
-
2 # 寒武紀的寒冷
所謂時勢造英雄。寧夏發生的叛亂,導致了萬曆年間一顆輝煌將星的產生,他的名字叫李如松。
萬曆二十年四月,明廷任命李如松為“提督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主持平定巴拜的戰事。在對李如松的使用上,萬曆皇帝比他的文官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展示了他的知人善任。因為當有人推薦李如松前往寧夏平定巴拜的叛亂時,輿論曾經一片譁然,言路紛紛反對。有一位御史甚至提出,讓李如松領兵討伐巴拜,無異於前門拒虎、後門招狼。誰是前門的虎?自然是發動叛亂的巴拜。誰是後門的狼?無疑是指李如松。
正是因為萬曆皇帝的力排眾議,才使得萬曆年間的這顆將星能夠升起,也使得李如松能夠在萬曆年間的這“三大徵”中,成為兩大徵的軍事統帥,特別是在北韓戰場上一戰揚名。
李如松是北韓族人,他的先祖從北韓舉家內附,來到遼東,編入了明朝遼東軍隊的序列。明廷授予這個家族世襲鐵嶺衛指揮僉事的軍職。在沉寂了幾代人之後,這個家族終於在隆慶、萬曆時期爆發了。而帶動這個家族爆發的,是李如松的父親李成梁。
從隆慶到萬曆前期,在高拱、張居正執政時期,對付北方蒙古,產生了不少著名的將領,而其中最著名的,是戚繼光和李成梁。
不同的是,戚繼光為薊鎮總兵,以修邊牆、重防禦為主,後來繼任為薊鎮總兵的,也都學習戚繼光的榜樣,把長城修得結結實實,把軍隊練成鐵的紀律。蒙古各部在長城一線佔不到便宜,轉向遼東進行劫掠。
李成梁在遼東,沒有像戚繼光那樣修邊牆,既沒有條件修,也沒有辦法修。諸位看現在從山海關到居庸關一帶的長城,是順著燕山山脈的山勢而修建的。到了東北大平原,地域開闊,這個長城怎麼修?所以,李成梁只能和蒙古各部進行野戰,以騎兵對騎兵,以力量對力量,以戰術對戰術。這就使得李成梁的“英毅驍健”有了充分施展的機會,也成就了他的“大將之才”。由於屢立戰功、威名遠播,所以在北方戰場的名聲更甚於戚繼光,被封為“寧遠伯”,這是完全靠軍功得到的爵位。《明史》的作者甚至認為,自從徐達、常遇春死後,二百年來,論戰功的卓著,明朝的將領沒有人能比得上李成梁。
由於是長子,李如松一出道就承襲了父親為他掙來的職位:都指揮同知、寧遠伯勳衛。這是多少軍人拼命一輩子都達不到的高度。但李如松決不是一般的膏樑子弟,不是躺在父親功勞簿上的官二代。他從小隨軍,與父親一道出生入死,屢立戰功,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氣質和才華。所以《明史》給了他十個字的評價:“驍果敢戰,少從父,諳兵機。”和父親一樣的果敢驍勇、奮勇當先,又得到父親的傳幫帶,能運籌帷幄、統率三軍。
由於家庭和個人的雙重因素,李如松少年得志,三十歲不到就做了神機營的副將,這個神機營是專門使用火器的部隊,出任總兵和副將的都非等閒之輩。三十剛出頭,李如松被任命為山西總兵官,此後又出任宣府總兵官。
不管言官如何彈劾,萬曆皇帝一概不管,力排眾議,不僅讓李如松為陝西總兵官,而且“提督軍軍務”。這就更加非比尋常了,《明史》說這是明朝開國以來前所未有的事情。不僅如此,萬曆皇帝緊接著再加一道旨意,讓李如松不但做陝西總兵,而且遼東、宣府、大同、山西四鎮的援軍,也統一歸他指揮。
李如松沒有辜負萬曆皇帝的信任,調集人馬,風塵僕僕,趕赴寧夏。在連續擊退了河套蒙古的多次救援之後,當年九月攻克寧夏城,活捉了巴拜父子。
此時北韓的形勢進一步惡化。儘管朝廷已經任命了兵部侍郎宋應昌為“經略備倭軍務”,但這位調任兵部侍郎不久的經略大人不僅打仗並非當行,謀劃軍務也大抵是門外漢。皇帝一道詔書,命李如松克服困難、克服疲勞,發揮連續作戰的精神,立即前往遼東,提督薊鎮、遼東、保定、山東各處軍務,出師北韓,防禦倭寇。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說起來話長了。
明朝以武力建國,所以最初武將的地位很高,每有戰事,武將掛印出徵,文臣也會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稱為參贊軍務。比如明成祖時代,派朱能、張輔等人率軍出征安南,兵部尚書劉俊幾次參贊軍務,起到參謀的作用。
也是在明成祖時代,開始讓太監提督軍務,其實就是公開在軍中佈置皇帝的眼線。
到了明英宗、明景帝時代,文臣的地位進一步提高,武將的地位開始下降。除了太監監軍,還會用兵部尚書或都御史作為提督。
如果皇帝派文臣下去督察、糾劾,會給他加一個都御史、副都御史或者僉都御史的頭銜,出任總督、提督或者巡撫,完成任務之後,回去交差,那些職銜也就撤消了。
一般來說,如果巡撫兼管軍務,就是提督。如果管理的區域比較大,事務繁雜,就是總督。但也會有武將充當提督的情況。
隨著巡撫和總督的出現和地位不斷提高,武將越來越淪為從屬的角色,總兵官第一次拜見巡撫、總督時,要一身戎裝,正式叩見,毫無尊嚴可言。
這種事漸漸成了慣例,一般的總兵官都能接受,比如遼東總兵官李成梁,雖然貴為寧遠伯,見了巡撫和總督,都要畢恭畢敬。
但是,李成梁的大兒子李如松就不吃這一套,他做過山西總兵官、宣府總兵官等職,立過不少戰功,又是寧元伯的未來繼承人,心高氣傲,當然不肯屈尊向那些文臣行大禮。在做宣府總兵官時,他就堅持與巡撫平起平坐。
萬曆二十年,哱拜在寧夏反叛,明神宗派兵部尚書魏學曾為總督,派李如松為提督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指揮各路軍馬前往寧夏平叛。
這裡給李如松加了一個提督的頭銜,使他的權力超越了普通的總兵官,又照顧了他的傲慢習氣,使他可以與總督魏學曾平起平坐。李如松也沒有讓明神宗失望,順利平息了叛亂。
現在回到問題本身。這裡提到的壬辰戰爭,指的是萬曆二十年五月,倭寇進犯北韓,攻陷王京,北韓國王嚮明朝皇帝求助。
此時李如松剛剛在寧夏獲勝,明神宗就派他為提督薊、遼、保定、山東等處防海御倭總兵官,赴朝迎戰倭敵。同時,以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經略保定、薊州、遼東等處備倭事宜。
如此一來,李如松和經略宋應昌之間也是平等的關係了。
明神宗兩次讓李如松出任提督,說明他對李家父子的器重,而李家父子總體上做得也不錯,比起後來那些廢柴的總兵官們,他們是很出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