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帶志逐夢
-
2 # 楊仔同學
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詁》說:“朕,身也。”在先秦時代,“朕”是第一人稱代詞。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自稱“朕”。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嬴政統一天下後,規定:“天子自稱曰朕。”從此,一般人不能自稱“朕”了。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朕”,說:“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專用做皇帝自稱。”但是,這裡要做二點說明: 第一,“朕”作為第一人稱代詞,在先秦時代並不等於後世的“餘”、“吾”、“我”之類的第一人稱代詞。正像顧頡剛、劉起紆兩位先生在《<尚書·湯誓>校釋譯論》指出的那樣:“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單數第一人稱領格(所有格),即‘我的’。”如:《書·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澤的官員。”《大盂鼎》(金文):“勿廢朕令”。意思是:“不要拋棄我的訓令。”《離騷》:“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親叫伯庸。“ 或許有人說,《尚書·湯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會說話不算數”。許慎《說文·舟部》釋“朕”:“我也”。這些不都證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後世的“餘”、“吾”、“我”嗎?我們認為,今本《尚書·湯誓》已非原汁,難免被後人攙假。秦火以後,僅憑西漢儒家學者伏生口授,打上漢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許慎是東漢人,他對先秦詞義的理解就更難確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開始為皇帝的專用詞,這是普通的情況,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稱“朕”。例如《後漢書·和殤帝紀》:“皇太后詔曰:‘今皇帝以幼年,煢煢在疚,朕且佐助聽政。”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一是古代君主的謙稱。《禮記·曲禮下》:“諸侯見天子,日:‘臣某候某。’其與民言,自稱日寡人。”《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趙岐注:“王侯自稱孤寡。”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亦沿襲了諸侯寡人的謙稱,歷代君主亦有使用者。二是諸侯夫人的自稱。《詩·邶風·燕燕》:“先君之思,以盟寡人。”鄭玄箋:“寡人,莊姜自謂也。”三是晉朝士大夫有時亦用寡人為自稱。《世說新語·文學》:“君輩勿爾,將受困寡人女婿。”李詳雲:“晉世寡人,上下通稱,不以為過。孫過庭《書譜》述王羲之語:‘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謝之。’可為此條確證。”到唐朝以後,只准皇帝用寡人作謙稱。 孤,古代諸侯、君王的自稱謙詞。春秋時,諸侯平常自稱寡人,有凶事則稱孤。後來3逐漸演變為無區別。秦漢時君王稱孤者較少。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有些割據一方的首領,也自稱為孤。
唐以後只有皇帝可以稱寡人、孤家,是一種君主的謙稱,無非是為了籠絡人心,鞏固江山一統。 過去的皇帝自稱寡人,孤家是因為要表示皇帝是天下獨一無二的人,天下只能有一個皇帝的意思. 哀家:皇太后自稱“哀家”而哀家則是因為死了丈夫,自己只不過是“先帝”留下來了人而已,所以悲哀“先帝”的意思.而皇后決不會這樣自稱,對皇帝多稱妾,妾某氏,對臣子則直接稱我,吾. 皇后或者妃子對著皇帝要稱”臣妾“,對其他人稱本宮。 又一解釋: 哀家就是“悲哀,哀怨之人”的意思,意思是說我久居深宮,守著這麼大的宮殿,悲哀的意思。
點關注,每天分享有趣歷史。讓我們一起成長。
回覆列表
對於自我稱呼,現在人基本上都是稱呼“我”,現在有點地方方言上有“俺”、“咱”等,放在古代,自我稱呼的就多了。比如:吾、餘、予、其、之、某、竊、鄙人、在下、區區、不才、小可。如果引申要官職或者特定的身份就有更多的稱呼了,比如士子可以自稱小生,當官的可以自稱本官、下官等等。
但作為權力金字塔頂端的人又是怎麼稱呼自己的呢?稱呼自然不能和平頭百姓、一般貴族身份的人一樣,要顯示出自己的威嚴、尊貴以及獨一無二。從電視劇裡面的聽到最多的是“朕”,其次是“寡人、孤。”其實從時間上來說,從秦始皇創造皇帝稱號後,後世的皇帝幾乎都是自稱“朕”,反而“寡人”、“孤”作為王的自稱比較多。
經過歷史教育普及和古代電視劇的流行,我們知道,“朕”是皇帝的專稱,除了皇帝,任何人都不能這麼說。但是“朕”作為皇帝的專用稱呼,是秦朝才開始使用的。
秦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嚴格來說,除非僭越或者中國處於分裂時期,否則東亞漢文化圈只有一個皇帝——中國天子,只有一人能自稱“朕”。當然了,“朕”是比較書面化的稱呼,皇帝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自稱“我”,“吾”,“孤”等。
朕這個字很早就有了,在秦朝之前很多人都以此自稱。屈原《離騷》中有這句: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親叫伯庸。《莊子.應帝王》:體盡無窮,而遊無朕,盡其所受於天,而無見得,亦虛而?意思是身消於無窮,行蹤無兆,所有還自然,不見所得;空虛嗎?
那麼,對於“寡人”和“孤”,又是怎麼回事呢?
在古代,寡人不是我們從字面上理解的孤家寡人,而是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
但在先秦時期,並不是君主專屬,諸侯王、士大夫等,均可以自稱為“寡人”。《左傳》中記載:“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古代諸侯夫人也有自稱寡人的,《詩·邶風》: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這是衛莊公夫人莊姜自稱。從漢至五代,也有此稱。劉邦為漢王時,韓信為齊王時,隋煬帝為晉王時,後漢劉贇被迎立時,均自稱寡人,惟漢時尚多見,漢以後較少見。
“孤”在先秦時期一般為諸侯王所用,三國時期,各個諸侯王也自稱孤,可見“孤”的專屬性強些,沒有“寡人”那麼複雜。
清代學者趙翼考察了歷史上“寡人”的使用情況:春秋時期諸侯自稱寡人,但楚王多自稱“不穀”。而較弱的諸侯自稱“孤”。
古代的上位者,要顯示自己與其他人的不同,無論是“朕”還是“孤”、“寡人”,都是為了突出自身的尊貴,與眾不同,更體現了權力的不可逾越,以達到控制人心,鞏固江山的目的。其實就我個人來講,寡人和孤理解成孤家寡人也沒問題。畢竟高處不勝寒,身處高位的上位者,得來的權力不容易,往往也很是重視,很難有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感情,都是自己一個人來面對一切,身邊有的全是下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