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會稽郡上虞縣人,字仲任。他的祖先籍貫在魏郡元城,又姓孫。
祖上幾代曾從軍立有軍功,被封為會稽郡的陽亭侯。才一年因變亂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於是就在那裡落了戶,以種地養蠶為業。曾祖父王勇好意氣用事,結果跟很多人都合不來。災荒年頭,攔路殺傷過人,因此仇人眾多。又趕上兵荒馬亂,怕被仇人捉住,於是祖父王汎領著全家肩挑車載家當,準備到會稽郡城去安家,但中途在錢唐縣留了下來,以經商為業。祖父有兩個兒子,長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誦,王誦就是王充的父親。王家祖祖輩輩好講義氣,到了王蒙、王誦就更厲害了,所以王蒙、王誦在錢唐縣又仗恃自己的勇力欺凌別人。後來,又與土豪丁伯等人結下了怨仇,只好全家又搬到上虞縣居住。
建武三年,王充出生。王充小時候,跟同輩的夥伴一起玩,不喜歡隨便打鬧。小夥伴們都喜歡捉鳥、捕蟬、猜錢、爬樹,只有王充不願玩這些,王誦對此感到很驚奇。王充六歲時,家裡就教他認字寫字,王充恭厚友愛孝順,很懂禮貌,莊重寡言,有成年人的氣派。父親沒有打過他,母親沒有責備過他,鄉鄰沒有指責過他。八歲進書館學習,書館裡的小孩子有一百多人,都因為有過失而脫去衣服受責打,或者因為字寫得難看而被鞭打。只有王充的書法日見進步,又沒有什麼過失。學完了識字書寫課程,就離開了教寫字的老師,去學習《論語》和《尚書》,每天能背誦一千字。讀通了經書,品德也修養好了,就又辭別經師而去自己專門研究,王充一寫出文章,就得到許多人的好評。所讀的書也一天比一天多。王充才能雖高但不喜歡隨便寫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與人談論對答。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說話。他的言論初聽時似乎很古怪,與眾不同,直到把他的話聽完了,大家才認為說得很正確。王充寫文章也是如此,行事為人和侍奉尊長也是如此。
王充在縣裡的職位是掾功曹,在都尉府的職位也是掾功曹,在太守府任五官掾,兼管功曹的事務,最後到州里做過從事史。王充不圖在社會上出名,不為個人的利害去求見長官。經常說別人的長處,很少說別人的缺點。專愛推薦沒有作官的讀書人,給已經當了官的人開脫過錯。自己認為不好的人,也不會去稱讚他,人家有了過失,即使不為他開脫,也不會再去陷害他。能夠原諒別人的大錯,也惋惜別人細小的過失。喜歡隱蔽自己的才能,不好自我炫耀。盡力把修養操行作為做人的根本,而羞於靠才能來沽名釣譽。眾人聚會坐在一起,不問到自己便不說話,被長官接見時,不問到自己就不作聲。在鄉里閒居時,
王充,會稽郡上虞縣人,字仲任。他的祖先籍貫在魏郡元城,又姓孫。
祖上幾代曾從軍立有軍功,被封為會稽郡的陽亭侯。才一年因變亂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於是就在那裡落了戶,以種地養蠶為業。曾祖父王勇好意氣用事,結果跟很多人都合不來。災荒年頭,攔路殺傷過人,因此仇人眾多。又趕上兵荒馬亂,怕被仇人捉住,於是祖父王汎領著全家肩挑車載家當,準備到會稽郡城去安家,但中途在錢唐縣留了下來,以經商為業。祖父有兩個兒子,長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誦,王誦就是王充的父親。王家祖祖輩輩好講義氣,到了王蒙、王誦就更厲害了,所以王蒙、王誦在錢唐縣又仗恃自己的勇力欺凌別人。後來,又與土豪丁伯等人結下了怨仇,只好全家又搬到上虞縣居住。
建武三年,王充出生。王充小時候,跟同輩的夥伴一起玩,不喜歡隨便打鬧。小夥伴們都喜歡捉鳥、捕蟬、猜錢、爬樹,只有王充不願玩這些,王誦對此感到很驚奇。王充六歲時,家裡就教他認字寫字,王充恭厚友愛孝順,很懂禮貌,莊重寡言,有成年人的氣派。父親沒有打過他,母親沒有責備過他,鄉鄰沒有指責過他。八歲進書館學習,書館裡的小孩子有一百多人,都因為有過失而脫去衣服受責打,或者因為字寫得難看而被鞭打。只有王充的書法日見進步,又沒有什麼過失。學完了識字書寫課程,就離開了教寫字的老師,去學習《論語》和《尚書》,每天能背誦一千字。讀通了經書,品德也修養好了,就又辭別經師而去自己專門研究,王充一寫出文章,就得到許多人的好評。所讀的書也一天比一天多。王充才能雖高但不喜歡隨便寫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與人談論對答。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說話。他的言論初聽時似乎很古怪,與眾不同,直到把他的話聽完了,大家才認為說得很正確。王充寫文章也是如此,行事為人和侍奉尊長也是如此。
王充在縣裡的職位是掾功曹,在都尉府的職位也是掾功曹,在太守府任五官掾,兼管功曹的事務,最後到州里做過從事史。王充不圖在社會上出名,不為個人的利害去求見長官。經常說別人的長處,很少說別人的缺點。專愛推薦沒有作官的讀書人,給已經當了官的人開脫過錯。自己認為不好的人,也不會去稱讚他,人家有了過失,即使不為他開脫,也不會再去陷害他。能夠原諒別人的大錯,也惋惜別人細小的過失。喜歡隱蔽自己的才能,不好自我炫耀。盡力把修養操行作為做人的根本,而羞於靠才能來沽名釣譽。眾人聚會坐在一起,不問到自己便不說話,被長官接見時,不問到自己就不作聲。在鄉里閒居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