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理得心安

    傷害如同疾病,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不可避免的遇到。

    但正如俗語說的:凡是打不死你的挫折,都將成為你成長的動力和基礎。

    ~~~~~~~~~~~~~~~~~~~~~~~~~~~~~~~~~~~~~~~~~~~·

    小孩子的成長,從某種角度來說,就是不斷在各種生理上、心理上的不同傷害環境下逐漸成熟起來的。

    身體上的傷害,比如第一次嗆水、第一次被燙傷、第一次摔的頭破血流甚至骨折,都是防不勝防隨時可能遇到的,但只要這樣的傷害不傷筋動骨、不要命,孩子就能在受到傷害之後及傷害恢復的過程中認知傷害產生的原因,確認規避傷害的方法,並從這種認知提高的過程中成長。

    心理上的傷害就更常見了,比如第一次要吃什麼東西而被父母拒絕、第一次因為任性而被父母懲罰、第一次感覺父母真的“不要你了”,等等。

    這樣的心理傷害及事後的遺忘或牢記的過程,也是孩子認知環境規則、行為規矩的過程,同樣是其必不可少的成長經歷。

    ~~~~~~~~~~~~~~~~~~~~~~~~~~~~~~~~~~~~~~~~~~~~~~··

    所以,家長需要做的,首先是不要怕孩子受到傷害,其次是對孩子可能受到的傷害的種類/幅度有充分的準備、在孩子現階段和未來需要從心理上因增加認知內容而受到的打擊有所儲備和“安排”。

    這樣,當孩子遇到外界帶來的傷害時,父母就可以從引導孩子正確認知規則、規矩的角度幫助孩子認識那些不遵守就必然帶來惡果的行為,正確幫助孩子學習如何避免傷害的產生、如何用規範自己行為的方式來遠離傷害。

    當孩子能瞭解和確信傷害是可以避免和解決的,就不會對未來再遇到時感到害怕和無助,傷害對孩子的心理產生的影響就會消弱、消失;而當孩子下次成功的規避掉之前曾傷害自己的事物時,孩子的自信和自理能力就得到了十足的提高,孩子就不僅成功的走出了上次傷害的心理陰影,更獲得了更加堅強和健康的心理進步。

    ~~~~~~~~~~~~~~~~~~~~~~~~~~~~~~~~~~~~~~~~~~~~~~~~~~~~~~

    所以,孩子受到傷害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重要的是家長需要對孩子的現狀及可能遇到的麻煩有充分的認知和對應儲備。

    這樣,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家長總是能引導孩子用客觀認識問題、有效解決麻煩的方式帶著孩子走出來,那麼不僅孩子的能力可以不斷的提高,親子關係的信任度更好,而且孩子也能從每一次跟隨家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如何自己去面對未知的問題和尋找解決麻煩的方法,孩子的獨立性也就得到了提高——這些就是真正成長和成熟的過程。

  • 2 # 茶語心理

    我最怕這類籠統問題,因為沒有答案。

    什麼心理問題?這個是誰給界定的?

    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是經過專業醫生,心理諮詢師經過分析之後的結論:一般,嚴重,精神疾病。

    當事人要做的就是儘可能詳細描述症狀:遇到什麼事,經過是是什麼?結果是什麼?孩子現在什麼症狀,心情怎樣,軀體反應,睡眠如何,影響正常學習和社交嘛?………

    至於是否需要心理輔導,也是看診斷後的方案,是根據孩子情況,家長需求等協商後的結果,不能籠統說要還是不要。

    我錯了,我才看到您的全部故事,是的需要做心理諮詢和干預。

    因為親人的離開,尤其至親孩子還沒學會好好告別,華人普遍避諱談“死亡”,殊不知不能好好告別,就不能開始新生活。從這一點就要心理干預。

    一個真實的事件,9歲的男孩從小被奶奶帶大,因一次突發疾病奶奶過世了,父母覺得孩子小,在家就儘量避擴音及奶奶,或者忽略她曾經的存在。直到孩子跟父母聊起:我夢到奶奶了,奶奶還在家裡沒走呢。很遺憾父母當孩子小,或者按照迷信說法,奶奶捨不得孫子……總之就沒往心理方面考慮。孩子也變得不愛外出 不愛跟朋友玩了。結果2個月之後孩子跳樓了,慶幸的事摔斷腿無生命之憂。精神科診斷抑鬱(情感障礙),孩子都出現幻聽幻覺了,父母居然沒注意到,這是最最可悲的,我們需要告別的儀式感。

    爺爺的事也是如此 必須讓孩子意識到:爭奪是因為愛,是害怕失去,老人缺乏生活的動力了。藉此告訴孩子正確的愛是什麼?出格的行為背後的意義,以及對他以後行為的更高要求,這也是一次談心和成長機會。事情發生了,本身並不可怕,關鍵是我們怎麼看,賦予它的意義。對孩子而言,爭取的引導比事件本身有意義,這是他今後三觀的來源,他一定會感謝父母的。

    再舉一個例子,一對離婚的父母,父親顯現出了前所未有偏執型人格:我對你很好,你不能離開我,否則就鬧威脅同歸於盡。去跟前岳父岳母大鬧,去學校堵孩子,去前妻的店裡鬧,總之無下限。作為母親她也反擊了,結果劍拔弩張,驚動警方了都。後來我跟這個母親聊了很久,離婚這事很正常在現代社會,遇人不淑這說明年輕時缺乏看人眼光,你錯了現在是為錯誤買單,你完全可以告訴孩子們:年輕時媽媽看人覺得合適就行,忽略了性格方面,婚後有矛盾也冷戰忽略,導致鬧到今天這步。爸爸他雖然行為和性格出格,但是他愛你們害怕失去才選擇極端方式,方式錯了出發點好的。大人也會犯錯,也需要為自己錯誤買單,我跟你爸爸越走越遠,是因為成長步調不一致,這個時候止損比強撐著更好,您們覺得呢?

    最後我想說的是,學會告別才能重新開始,從事件中吸取教訓成長,壞事也是好事,望您一切都好。

  • 3 # 陪孩子哭的心理諮詢師

    首先小孩子的成長,從某種角度來說,就是不斷在各種生理上、心理上的不同傷害環境下逐漸成熟起來的。

    其次身體上的傷害,比如第一次嗆水、第一次被燙傷、第一次摔的頭破血流甚至骨折,都是防不勝防隨時可能遇到的,但只要這樣的傷害不傷筋動骨、不要命,孩子就能在受到傷害之後及傷害恢復的過程中認知傷害產生的原因,確認規避傷害的方法,並從這種認知提高的過程中成長。

    最後心理上的傷害就更常見了,比如第一次要吃什麼東西而被父母拒絕、第一次因為任性而被父母懲罰、第一次感覺父母真的“不要你了”,等等。這樣的心理傷害及事後的遺忘或牢記的過程,也是孩子認知環境規則、行為規矩的過程,同樣是其必不可少的成長經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合格的媽媽是什麼樣的,會對孩子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