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覺醒的力量徒步挑戰賽
-
2 # 峰苓
很難有一種藥治療所有的病。我覺得孔子有句話比王陽明的轉變靠譜的多:該說的話不說,不對,不該說的話說了,不對,說話的時候沒有察言觀色隨機應變,也不對。
-
3 # 柘溪散人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直言、謹言、不言,此正君子處於不問階段之處世之道。參政於朝,君子見不平而直言。小人多而君子少,直言遭嫉,故而謹言。而聖人配天地之德,覽萬物之情,洞悉人性之本源,其不欲言也。正如老子自道: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
4 # 文刀沐子
我說一千遍了,王陰陽的人生非常失敗,幾乎沒過一天好日子,最後還心裡長毒瘡,四體流膿水,腥臭無比,活活給爛死了!
公,享年56歲。
原因在於他發明的主觀唯心主義瞎蒙哲學,根本行不通。他一生靠瞎蒙來揣度皇上心事,力圖先力先行,順著皇上的心事,身先試卒。但皇上對這種小聰非常討厭,還差點殺了它。
人,有志功名,要心學何用?人,不為功名,要心學何用?單純為心學而心學,此生何用?不顧客觀實際,想當然地心想身行,純脆就是一一瞎蒙!
心學無功,關鍵在於王想靠它博取功名。心中有賊,怎麼搗鬼都沒用,於是他難得說了一句″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的人話,之後就緘默不語,直到嗚呼!
-
5 # 職場也要有人設
一條分割線—————————————-
想想了,回來補充一下啊,遇到一件事,起初是快言快語的,企圖一針見血,此謂“直言”;後來發現問題原來只是表面現象,更深層次的原因還看不透,所以選擇“慎言”;當真的找到了問題的源頭才發現,原來事情似乎只能這樣發展,所以“不言”最好。
正所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最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山水”仍然是本來的樣子,變化的只是自己的心境。
新的分割線——————————————
今天跟朋友說起這個問題,朋友說我不同意你關於“不言”的說法,每個人在對某件事作出決定的時候,都會認為是當時最好的決定,所以我們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評論和指點對方都是主觀的,因為旁人沒有辦法完全瞭解當事人在決定當時的所有情況和事件背景(能說的不能說的),所以當“不言”。
-
6 # 曉木愛詩文
明代的王陽明和儒學泰斗孔子、孟子,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並稱“孔孟朱王”。
他的心學理論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他一生信奉“立德、立功、立言”,所主張的“知行合一”最具有智慧的光芒。
至於說“直言”、“謹言”到“不言”的漸變過程,恰恰是他宦海沉浮的寫照。
首先,在王陽明年輕時,仗義執言,無所畏懼,可以概括為“直言”的階段,他胸懷大志,也確實學富五車,針對當時的北方軍事,情急之下慷慨陳詞獻計獻策;當朝廷的忠臣受委屈時,他奮不顧身站出來為之申辯,結果被連累杖責甚至下獄。因為這些憂國憂民的事,遭受了很多殘酷的考驗。
其次,因為直言的原因而在官場上飽受挫折後,他開始反思自省,變得謹言慎行起來。他不捲入爾虞我詐的官場爭鬥,時時處處修身養性,學著適應環境,同時要保護好自己。當再次面對皇帝的昏庸和不納諫時,王陽明三思之後,吸取教訓決閉嘴,可謂明智之舉;針對明世宗初期的黨爭激烈時,王陽明保持高度的政治定力,不屑參與其中,始終保持中立,採取迴避立場。這階段的謹言充分體現了王陽明自保的大智慧和大格局。
再次,樹欲靜而風不止。當他受到誹謗攻擊,能潛心心學,堅決隱忍不言。
之所以說王陽明有大智慧,還在於他面對政治上的失意、小人的陷害,從來沒有悲觀厭世,也從不喪失立場,更沒有怨天尤人。而是泰然自若,既堅持自己的主張,同時看透大勢,急流勇退,明智選擇隱忍不言。王陽明一生最大的軍功是平定寧王之亂,但也正是這次軍功給他帶來殺身之禍。因為拒絕跟兩個閹黨同流合汙,被百般誹謗,王陽明沒有糾纏,而是稱病隱居,隱忍不言,但最終還是迫於壓力,順遂了寵臣勢力,把自己的功勞拱手讓人。雖然最終受到皇上的嫌棄,但王陽明並沒有灰心意冷,而是始終不渝地保持積極心態,轉移注意力,開始潛心研究宣講心學,廣結善緣,提倡知行合一,篤志救世,最終贏得廣泛讚譽。
總之,作為當代人,仍然需要學習王陽明的這種對於世事的洞察與機智應對策略,才能具備真正強大的內心,才能適應各種紛繁複雜的狀況發生。
-
7 # 大富心法
俗語說整壇醋不晃,半壇醋晃起來晃。
人在無知的情況下最無畏。古有窮山惡水出刁民之說,凡是落後的地方,文化普及越低的地方,人就越無知,膽子越大。朱元璋、劉邦都是沒文化,所以膽子大,天不怕地不怕。
這個階段稱之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另外一個人的成長最能說明問題。小孩三歲以前什麼都不懂,但什麼都不怕,不管你是皇上還是惡鬼,因為無知。隨著知識增加,到了青春期經過教育,懂得越來越多,但依然有限,很多情況下還是很幼稚,做出成人不能接受的舉止。結婚有孩子後就變得成熟,開始遵循世俗的規矩。
一個人隨著知識的增加,認知邊界的拓寬,到了中年,話就越來越少,知道的就說說,不知道的不說,此謂慎言。也不敢輕易下決定判斷對錯,此謂慎言。
這個階段稱之為知道自己知道
到老了,認知達到了最高,尤其是聖人們,他們看透事物本質,知道自己相對於宇宙非常渺小,不知道的東西太多太多,生怕出言誤導他人。此謂不言。
這個階段稱之為:知道自己不知道。
王陽明作為聖人,他的人生同樣經歷這幾個階段。他的認知早已超越了一般普通人。最終到了不言境界!
-
8 # 鑑水洛東
見山觀山形,
見山研山質,
見山識山變。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愚人淺見惡之輕噴
回覆列表
直言,明則代表自我認識,實則是一種執念。
慎言,越少表示執念越少,放下越多。
不言,無論如何表達都代表自我的認知,哪怕描述的是真理,也只代表真理的一個視角,不代表全部,釋迦摩尼最後的不可說,老子的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和王陽明的不言都是大徹大悟後的一種東西,也就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唯有自身證悟,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