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風明月話歷史

    第一,新科進士剛剛進入官場,沒有錯綜複雜的黨派關係,糾察百官不會偏袒,不會徇私枉法。關於這點其實不用解釋,大家也能明白。因為在古代官場,即使你沒有背景,一旦入朝為官,不用多久,就會有高官認你當門生;也有同地方的官員主動結識你,邀請你入同鄉會;要是你是個未婚的優秀青年,肯定有高官願意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你。不管哪種形式,都是一種拉幫結派。拉者可以壯大自己的勢力,被拉者可以找到靠山,以後步步高昇,所以皆大歡喜,只是苦了皇帝。這樣的人一旦當了御史,糾察百官,辦起案來,你說能不有所顧慮嗎?你說能公平公正嗎?

    第二,新科進士都是讀書人,不熟悉官場的潛規則,即使知道潛規則,他們也看不上眼。這句話說穿了就是這些讀書人身上往往一個毛病,就是一群只認死理的愣頭青,一點也不圓滑世故,遇到事情,沒有顧慮,照著真理一干到底的。朱元璋就看中這一點,還真選了一批只認死理的愣頭青。

    史書上記載有個御史叫做韓宜可,個性耿直,只認死理的愣頭青,只要官員犯了案子,管你是當朝隻手遮天的權貴,還是皇親國戚,他都照彈不誤。

    當時胡惟庸當了丞相,在皇帝面前非常得寵,百官無不敬畏三分,哪敢與之爭鬥,可是韓宜可是個例外。有一次,胡惟庸和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三人一起陪同太祖朱元璋喝茶聊天,氣氛十分融洽。

    這時,韓宜可孤身前去,說要覲見皇帝。朱元璋有些不太情願,但是不見又有些不好意思,只得宣他覲見。

    我想只要官員如果腦子沒有毛病的話,一看自己彈劾的官員正在和皇帝聊天,而且氣氛十分融洽,肯定會有所顧慮,不再彈劾這個官員。因為人家跟皇帝老兒如此親暱,一旦彈劾不倒他,那自己豈不是吃不了兜著走嗎?

    可是這個韓宜可卻是個自認死理的二愣子,竟然當面從懷中拿出彈劾的奏章,當著胡惟庸三人的面跟朱元璋彈劾他們,說他們三人險惡奸詐卻又裝得像是忠臣,說他們奸佞又裝出一副正直的樣子,還說他們恃功怙寵,擅作福威。

    胡惟庸三人聽得是面紅耳赤,一個個咬牙切齒,無不想要將這個小御史碎屍萬段,但是韓宜可卻渾然不顧,一口氣將三人彈劾了一遍,最後跪倒在地,請求皇帝將他們斬首以謝天下。

    朱元璋當場大怒,罵道:“快口御史,膽敢當面誣陷大臣!”令手下將韓宜可拿下,投入錦衣衛獄中,不過後來胡惟庸案爆發,韓宜可得以釋放,並得重用。

    第三,新科進士剛剛進入官場,都有一番抱負,想要大幹一場,不管是誰,即使皇帝錯了,他也要說上幾句的。

    在古代,官員犯罪的話,妻子兒女也要受到株連的,要麼發配從軍,要麼沒入官妓。有時候,皇帝會將這些官妓賞賜給手下官員。一般來說,官員拿到這些賞賜,都是心花怒放的,比中了五百萬還要開心。因為即使家裡的母老虎不同意,那也不用害怕,可以正大光明地收入家中,因為這些貌美如花的官妓可是皇帝賞賜,你要是反對,那可是欺君之罪啊。有一次,朱元璋又將官妓賞賜給手下大臣,人人歡天喜地,唯獨韓宜可不太高興,還當場拒絕,並說道:“罪人不能淪為奴隸,這是古代的制度。一人犯罪隨意株連他人,這是法制的泛濫。何況男女,人之大倫,婚姻逾時,尚且還要傷彼此和氣。一人犯罪,全家族連坐的制度又怎麼能與聖朝相適宜?這些罪人的妻女,我是不能要的!”

    朱元璋感慨萬千,說道:“韓宜可敢於當面指出君王的過錯,已經難能可貴了。然而一般大臣受賞時,沒有不欣然接受的,今天韓宜可不為女色賞賜所動,確實是清正肱股之臣啊!”

    “罪人不孥,古之制也。有事隨坐,法之濫也。況男女,人之大倫,婚姻逾時,尚傷和氣。合門連坐,豈聖朝所宜!”

    《明史》

    第四,新科進士剛剛進入官場,不懂官場陋習,更容易保持廉潔。新科進士剛入官場,不懂套路,不懂潛規則,沒被官場的不良風氣所汙染。這些人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如果讓這些書呆子去糾察百官,那麼是最為合適不過的。

  • 2 # 象眼觀天下

    明朝大多數新科進士當不了御史。當了御史,可能就有很好的前程。

    按照明朝的習慣,每三年一次的科舉,新科進士大約有四百人。

    這四百人中,名次最靠前的大約前50人(需要經過考試)可以進入翰林院(相當於現在的中央黨校)學習——未來的宰相就將在他們中產生,明朝的慣例,不進入翰林院的人沒有資格進入內閣,進入內閣的就算宰相。即便進不了內閣,當個省部級幹部也是大機率事件。

    其餘大約一百人左右將安排在中央六部、都察院、太僕寺、太常寺、王府等機構進行實習——實際上一個單位也就分來十個左右新科進士。

    其餘大約300人將會分到各省,在省政府實習,根據具體的情況留在省政府或者分到具體的府縣擔任官職。明朝十八行省,一個省三年裡也就分不到20人。一般情況下,如果府縣崗位出缺,進士享有最優先的分配權。新科進士在省裡可能只是一個打雜的,在府裡可能擔任長官(知府)的助手,在縣裡則直接成為長官(縣令)——不過,這些人大部分,仕途都只能到四品、五品,也就是知府一級就算到頭了。只有其中非常出類拔萃者才會進入高層。

    基本上這些進士起步都是七品官,只有狀元、榜眼、探花的官品稍微高一點。

    只有留在京城的一百人左右才有可能成為御史,但也不是每個人都能當。

    明朝設立十三道監察御史共110人。浙江、江西、河南、山東各10人,福建、廣東、廣西、山西各8人,雲南11人。

    新科進士擔任御史的也有人在,但是並不多——其實對於很多新科進士來說,這其實是一個很不錯的差事——原則上,只有有一定實際經驗的人才能擔任御史。

    按照明朝政治體制設計,監察御史雖然品級不高,只有七品,但是卻可以督查高階官員,是基層官員介入高層政治的重要渠道。而且因為他們掌握監察權力,所以地方上很給面子,巡撫、總督這樣的封疆大吏見到他們也要禮讓三分,盡力巴結,以求他們在皇帝面前多說幾句好話。

    此外,監察御史較其他官員有更多的升遷機會,如七品監察御史外放為四品知府都不算超升。——而他的下放到地方擔任知縣的同年,可能一輩子也就是當個知府就到頭了。而監察御史擔任知府,不過是人生和仕途才剛剛開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後期處理照片到底應不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