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地球之子l
-
2 # 藍海Life微
短期內來看是怎麼融合的問題,長期來看是怎麼生存的問題,大部分人會說機器怎麼可能代替人類呢?是人類發明創造出來的機器而已。但是我覺得這種思考方式是狹義的。簡單說出兩點即可說明,一、北美大陸最先是主要是英國殖民地,後來殖民者後代美華人打敗英軍獨立,建立美國,英國到現在一直是美華人的小弟。二、人們認為機器不能代替人類,是因為多數人只是看著人類自己的歷史,大約300萬年,說白了能稱上人類文明的也就5千年。要知道地球歷史是46億年,所以把人類自己當為地球永久老大的想法是另一種日心說罷了。對於地球年齡來說,人其實是一種新物種。那麼現在這個新物種創造了另外一個新物種人工智慧,人們覺得碳基是生命,矽基不是生命,覺得矽基永遠超不過碳基。但是為什麼只有碳基才是生命呢?什麼叫意識,當物體對外反應能力達到很高的水平時,意識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就會有自我存在感,就有了自我進化能力。對碳基來說叫進化,對矽基來說叫升級,矽基生命很可能是碳基生命的增強版。可能是這樣一個演化方式,單細胞——多細胞——哺乳動物——人類——人類開發使用工具——工具成長為高階生命體……
這個世界的競爭法則是弱肉強食,弱者不一定消亡,但要看自己的生命力和強者的對弱者的態度。
人工智慧會不會停止發展呢?答案是不會,中美俄歐等政治、軍事、經濟的激烈競爭下,大家都知道人工智慧是必爭之地,沒人敢看著別國發展人工智慧,而自己坐視不理,一旦在與別國的人工智慧競爭中拋下,就會在下一個100年裡失去主要競爭力之一。而人工智慧就是在大國的競爭之間發展出來的。就科技程序而言,是從電腦——網路——行動網路——物聯網——人工智慧及機器人,這一發展趨勢。現在看來人工智慧正在軍事、工業、商業等等各方面逐步的準備全面替代人類。試想都把人類替代掉了,人類幹什麼?存在價值是什麼?人工智慧會為人類創造一個烏托邦社會嗎?
如果說人類創造的人工智慧在許多方面做的還是不如人本身好,因為仍在以人類的思維方式創造人工智慧。那麼,當人工智慧創造出更好的人工智慧的時候,這個升級版人工智慧就可能不一樣了,不會再基於人類方式來思考,而是基於事物的更本質的東西,比如阿爾法狗下圍棋,打破了人類的固有定式,看的更遠,因為我們人的算力小,它的算力大,他們從窮舉法升級到了機率法時就碾壓了人類冠軍,圍棋這個棋類中最後一個人類堡壘也被攻破。我們用五感來感知世界,但是我們人本身沒有直接聯網能力,也沒有紅外線,雷達,超聲波等感覺系統。換句話說人工智慧會以一種不同的視角或是超出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去看待這個世界。當量子計算機替代普通計算機時,執行在上面的人工智慧又會取得怎樣的進步呢?代替馬的不是另一匹更快的馬,而是汽車、火車、飛機等。當然還有更多系統性的對比就不過多分析了。目前看來,人類最好的方式就是自我升級才能有機會跟上人工智慧的發展腳步。
-
3 # 李北辰
人類是一個欲求無限的物種——至少在理論上,只要慾望永無止境,經濟就會闊步向前,新的技術環境總會幫助人類釋放和發掘新的慾望。
舉個例子,凱恩斯曾表示,當所有東西都自動化之後,人類基本就沒什麼物質需求了,也沒必要工作了。馬克·安德森就直接反駁道:“凱恩斯是在二三十年代寫下這些話的,當時許多人還面臨嚴重的食物短缺和冬季取暖問題。但他也犯了很多人所犯的‘勞動合成謬誤’,假設有些需求是你一旦得到就再也不需要的了。
他們認為人類有了食物、衣服和房子就夠了,不再需要SPA、心理醫生、遊戲、旅遊,不需要人工器官和角膜移植,不需要我們所發現的數十萬新事物……你可以回到凱恩斯時代,告訴他美國中產階級父母都想要自己的孩子去上小提琴課程。”
嗯,更進一步講,只有人類發明小提琴之後,才會誕生“小提琴家”這個社會分工角色,也才會誕生帕格尼尼這樣的天才——同理,那些仍在暗處的天才此刻正在等待著釋放他們才華的工具,但它們尚未被髮明。
用凱文凱利的話說,技術演化就是一個不斷增加可能性,並不斷迴圈定義“人類可以是什麼”的過程:“當機器人和自動化技術接手我們大多數基礎工作後,我們的糧食,衣服和居住問題就能比較輕鬆解決,然後我們才有時間思考‘人類是什麼?’。
工業化不僅延長了人類平均壽命,還讓許多人意識到,人類可以是芭蕾舞演員、專業音樂家、數學家、運動員、時尚設計師、瑜伽大師、同人小說家,或者是其他名片上標註的職稱。在機器的幫助下,我們勝任了這些角色。但顯然,隨著時光流逝,機器又會把這些工作做的更好。接著,我們又重新出發,再次思索‘人類應該做什麼’,找出更多答案;而機器人又要經過幾代才能回答這一問題。”
那麼問題來了:未來,或者說2045年,人類可以是什麼?
可以預見,2045年絕大多數工作將被機器取代,但三十年之後的你我並不會因“失業”而“慵懶地躺著”,相反,新秩序下的分工體系會像三百年前的農民穿越到2016年那般眼花繚亂,未來的奇思妙想非我輩能夠想象,那些新增加的工種可能在現實,也可能在虛擬,只是我們不知道罷了。
甚至,人類分工協作將越來越細。你知道,經濟日趨繁榮和人類不斷推動分工細化直接相關,古時的360行如今已是成千上萬(春節回家不知如何向父母解釋自己的工作,對不?),按此趨勢,未來分工只會日趨細化,並更多以個體方式存在。換句話說,只要分工趨勢不變,任何人的工作都將以其他人的工作為依存條件。
所以說,人們總會對悲觀話題格外敏感,但它很可能不是生活的真相。
-
4 # 玫瑰中潔_徐秀梅
早上好!期待!機械化,半械化,智慧化,等等的普及。這樣國民可以人性化的生活和工作,家庭四口,一人上班,兩人拿工資,養兩孩。看病出掛號費,服務費。上學出飯錢。進養老院或老人公寓,出部分錢。國民都平安幸福,富裕和諧,安居樂業,優品人。
回覆列表
這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會在你剛剛感覺到,慢慢的就融入了。沒必要擔憂。不會出現,人工智慧一天就把所有的都替代了。人們沒有工作。在家都餓死了的情況是不會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