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淡若清風靜似蘭

    從史書上找不到魏延叛亂的有效材料,所謂的魏延反叛,不過是小說中的情節。因為按照正史記載,魏延實際上是很受劉備重用的,對他的重視程度甚至比得上關羽和張飛,至於他是否能位居五虎之列,個人認為魏延有這個實力。因為魏延無論是武功還是謀略,都絲毫不比所謂的五虎上將差,不過,正史沒有五虎上將這一稱謂,只有前後左右四將軍,沒有趙雲,不是說趙雲實力不行,而是在當時的情況下,趙雲並沒有單獨的軍隊,一直充當劉備的貼身侍衛,類似於李雲龍與和尚的關係,而魏延歸順劉備之後,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身居要職。綜上所述,魏延是能夠位居五虎之列的。

  • 2 # 嶽劍

    以魏延的能力和軍功完全有能力位居五虎將之列,歷史上魏延並沒有叛亂,他只是與楊儀不合,兩人發生衝突,最終魏延被楊儀誣陷謀反,最終被滅三族。

    魏延投奔劉備的時間是劉備與劉璋爭奪益州的時候,歸順劉備。在入蜀之戰中,魏延立下了很多戰功。但此時,他的聲望地位,還不能與關羽、張飛、馬超、趙雲、黃忠這些人相比。雖然時間很短,但劉備還是非常欣賞魏延的軍事才能。在選擇守衛漢中的人選時,就選擇了魏延。魏延不負劉備所託,很好的守衛了漢中。

    蜀漢後期,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等人都已去世。魏延已成蜀漢第一猛將。得到諸葛亮的重用,常常擔任前鋒大將,立下了很多戰功,因功升為徵西大將軍。所以說論功勞、地位,魏延已不亞於五虎將中的任何一人,只是時間沒趕上。

  • 3 # 一個人的歷史

    在《三國志》的記載裡,魏延並沒有反叛,而是被和自己矛盾衝突激烈的楊儀所殺。人都死了,什麼樣的罪名都是可以加上去的,這叫做死無對證。我們所熟知的諸葛亮說魏延腦後有反骨,諸葛亮臨終前授錦囊給馬岱和楊儀,都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面杜撰出來的情節,除了神話諸葛亮之外,也達到了抹黑魏延的目的。本質上來講,魏延和諸葛亮之間是軍事策略不同,屬於在軍事上的分歧,而和楊儀之間則是私人的恩怨,魏延本人是劉備的嫡系和信任倚重之人,其地位並不比關羽、張飛低。當劉備奪得漢中之後,大家都認為這個漢中太守應該是張飛的囊中之物,結果劉備任命的漢中太守是魏延。種種跡象都表明,魏延在蜀漢政權裡的重要性,他和李嚴不同,李嚴是劉璋的舊部,雖然能力突出,但並不能得到足夠的信任。諸葛亮掌握蜀漢大權不久,就處置了李嚴,穩定了蜀漢政權內部的局勢,但對於魏延,諸葛亮並沒有採取什麼行動,因為他們都算是荊楚之士,都是劉備的老部下,是值得信任的人。至於“五虎上將”更是無稽之談,那不過是《三國演義》裡為了突出蜀漢的強大的一種說辭罷了。實際上,蜀漢政權是三國時期最弱的國家,這一點並沒有什麼爭議。而魏延也是蜀漢政權裡,不可多得的將才和可用之人,諸葛亮儘管沒有采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但是對於魏延他還是信任的,在諸葛亮主導的多次北伐戰役中,均把魏延安排在了重要的位置。而楊儀不過是個參軍,主要在諸葛亮身邊輔助諸處理日常的事務。因此,魏延是蜀漢重要的軍事將領,在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的過程中多有功勳,在諸葛亮的北伐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為人心胸不寬、和自己的同事不能保持融洽的關係,同時不善於處理和領導之間的關係,又不知道為什麼得罪了羅貫中,因此才在小說《三國演義》裡成為了我們大多數人心目中那個不忠之臣,說實話,魏延挺冤枉的!

  • 4 # Crazy歷史

    魏延是一個悲情的人物,在《三國演義》中,出場伊始,便被諸葛亮認為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被打上了謀逆的標籤,自然難以被委以重任。諸葛亮在時,可謂是處處節制魏延。

    而魏延則攝於諸葛亮的威信和能力,也表現得安分守己,兢兢業業。然而等到諸葛亮死於五丈原,五虎將也都已經撒手人寰,再無人能控制魏延,魏延也就順理成章的謀反了。

    但是,上面的內容只是演義出來的,並非是正史中如實的存在。那麼為何要演繹出這麼一段呢?具體的原因並不為人所知,但是很有可能是為了烘托諸葛亮的形象。

    我們知道,《三國演義》中以蜀漢為正統,諸葛亮可謂是以一己之力撐起了整個蜀漢的天空。料事如神,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逐漸將諸葛亮的能力進行了神話。而透過魏延腦後有所謂的反骨,便料定日後必反,更加能彰顯諸葛亮的能力。所以,魏延在演義當中,只是一個犧牲品而已。

    真實的魏延是否能榮登五虎將之位呢?

    當然依舊不可能。

    首先,時間問題。

    五虎將的產生雖然是在劉備稱帝之後,但是,五虎將追隨劉備的時間都比較早。張飛關羽自不必說,《三國演義》一開始便與劉備桃園結義,共圖大業,這是絕對的不是手足勝似手足。而趙雲黃忠等,也大都在劉備尚未有立足之地之時,就已經追隨其左右。這五人,可以說是為蜀漢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一手協助劉備奠基了蜀漢的基礎。

    其次,能力問題。

    魏延的實力不弱,但是相較於五虎將的能力和水平,尚有差距。其實,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三國後期的武將水平與前期相比,總是略微差了那麼一些。其實這也很容易理解。

    三國伊始,正處在亂世,征戰頻仍,各路軍閥成天混戰。在血和火的嚴酷歷練之下,武將的實力成長非常快,實力自然也要更加強一些。而進入後期,戰火雖然也有,但是相較於前期要平和不少。武將們少了許多戰場上歷練的機會,自然在實力上要弱上一些。

    最後,性格問題。

    正史當中,諸葛亮死後魏延堅持北伐,這和諸葛亮的意願相違背。其實原因很簡單,諸葛亮深知,蜀漢除了自己,沒有人是司馬懿的對手。但是,魏延卻不這麼認為,他自認為自己並不比諸葛亮差多少,對陣司馬懿毫無問題。這種自大的性格在戰場之上其實是很危險的行為。

    當然,性格問題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魏延性格一直存在某些問題。 當然,張飛性格同樣存在問題,但他是劉備的結義兄弟,這是沒辦法的事情。

    所以,導致蜀漢其他人都對魏延頗有微詞。這也是為何楊儀和魏延矛盾爆發,很多人都支援楊儀而不支援魏延的原因所在。

    有人說是因為諸葛亮那句:日後必反。讓魏延和五虎將失之交臂。其實魏延謀反的說法很大可能是楊儀為了打擊魏延而捏造的或者是曹魏為了離間蜀漢的將領矛盾而出的計謀。畢竟在諸葛亮死後,唯有魏延能讓曹魏忌憚,這也算是對魏延能力的一種肯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中李紈是個什麼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