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國神社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九段,去日本皇宮不遠,與北丸公園相鄰。經過130多年時間反覆的重建擴建,有了今天佔地面積約9.9萬平方米的規模。從空中俯看,其輪廓像一把頭朝西,柄朝東,刃指北的菜刀。
入靖國神社正門是沿著“刀柄”方向往裡走,首先是10米高的石制“靖國神社”社碑,其後為23米高的青銅鑄造的“第一鳥居”。過“第一鳥居”,路中央為大村益次郎巨大的青銅雕像。大村益次郎為日本軍事家和軍事改革家,更是靖國神社創始人之一。
過了雕像身後的“第二鳥居”,就走完了“刀柄”,進入了“刀身”,亦即靖國神社主活動區。第一個低矮的殿廊是“神門”,左為“齋館事物所”,右為“能樂堂”,穿過“神門”後,又是一“鳥居”,“鳥居”之後便是靖國神社常見畫面中的“拜殿”,對尋常遊客而言,這已是走到了靖國神社的中心。
“拜殿”為靖國神社中輪廓最大建築。該殿最引人注目的,是從屋簷兩邊垂下的巨幅布幔和兩扇大門上金黃色的菊花徽章。菊花徽章系日本皇室專用徽章,此徽章見於大門,當為日本軍國主義時代“國家神道”遺留給靖國神社的經典痕跡。
尋常日子,遊客到了“拜殿”,只能對著“拜殿”和祭儀所、參集所、本殿、元、靈社等建築圍成的院落止步。因為這裡是供奉著“戰歿者英魂”和“參拜英魂”的地方。每年除了新年祭祀、春秋兩季的祭祀和8月15日的祭祀外,通常不對遊客開放。我們看到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的照片場景,是進入“拜殿”之後的院落。
資料介紹,這裡供奉著自明治維新以來“為國”殉死的2461584人的牌位,其中包括後來遷入的東條英機等14名甲級戰犯,一千多乙、丙級戰犯的牌位。在歷次戰爭死亡人數分別如下:
幕末戰亂 7751人
西南戰爭 6951人
日清戰爭(甲午戰爭) 13619人
臺灣征討(鎮壓臺灣) 1130人
北清事(參加八國聯軍) 1 256人
日露戰爭(日俄戰爭) 88429人
第一次大戰 4850人
濟南事變 185人
滿州事變(918事變) 17174人
支那事變(七七事變) 191074人
大東亞戰爭(珍珠港事變之後) 2132699人
一般遊客在靖國神社內最能花時間的地方,當在北面靠近“刀刃”方向的“遊就館”區。“遊就館”其實就是日本軍史博物館。“遊就”,語出《荀子》《勸學篇》之“君子居必選鄉,遊必就士”,在此,則有勸告後來武士學習烈士、榜樣之意味。
“遊就館”外的空地上,有日軍歷史上使用過或繳獲的各種重型裝備,留心觀察,大部分實物都會在華人歷史影象記憶中找到熟悉的影子。正如空地上一組日本戰史的浮雕牆,除了三幅日俄戰爭的場景外,其他場景均是描畫日本軍人在中國作戰的情形。
“遊就館”是個面積不大的展廳,分上下兩層,共計14個展室,除了日本明治維新期間的國內戰爭展室外,戰爭史展室分別為:日清戰爭、日露戰爭海戰、日露戰爭與滿洲事變、支那事變、大東亞戰爭1、大東亞戰爭2、大東亞戰爭3、大東亞戰爭4、大東亞戰爭5。
相對而言,“遊就館”的歷史展示偏重於人物的介紹和個人遺物展示。在展出物品的數量和規模上看,均遠遜色於北京的軍事博物館,但以佈置的用心和認真程度看,這種對比則倒了過來。
華人在各種歷史教材中所能接觸到的日本軍人,在“遊就館”裡都可以找到,只不過,在中國被詛咒的物件在這裡成為“英烈”。比如被東北軍秘密處死的特務中村震太郎、在上海虹橋機場被擊斃的大山勇夫,發動盧溝橋事變的一木清直等等。
靖國神社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九段,去日本皇宮不遠,與北丸公園相鄰。經過130多年時間反覆的重建擴建,有了今天佔地面積約9.9萬平方米的規模。從空中俯看,其輪廓像一把頭朝西,柄朝東,刃指北的菜刀。
入靖國神社正門是沿著“刀柄”方向往裡走,首先是10米高的石制“靖國神社”社碑,其後為23米高的青銅鑄造的“第一鳥居”。過“第一鳥居”,路中央為大村益次郎巨大的青銅雕像。大村益次郎為日本軍事家和軍事改革家,更是靖國神社創始人之一。
過了雕像身後的“第二鳥居”,就走完了“刀柄”,進入了“刀身”,亦即靖國神社主活動區。第一個低矮的殿廊是“神門”,左為“齋館事物所”,右為“能樂堂”,穿過“神門”後,又是一“鳥居”,“鳥居”之後便是靖國神社常見畫面中的“拜殿”,對尋常遊客而言,這已是走到了靖國神社的中心。
“拜殿”為靖國神社中輪廓最大建築。該殿最引人注目的,是從屋簷兩邊垂下的巨幅布幔和兩扇大門上金黃色的菊花徽章。菊花徽章系日本皇室專用徽章,此徽章見於大門,當為日本軍國主義時代“國家神道”遺留給靖國神社的經典痕跡。
尋常日子,遊客到了“拜殿”,只能對著“拜殿”和祭儀所、參集所、本殿、元、靈社等建築圍成的院落止步。因為這裡是供奉著“戰歿者英魂”和“參拜英魂”的地方。每年除了新年祭祀、春秋兩季的祭祀和8月15日的祭祀外,通常不對遊客開放。我們看到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的照片場景,是進入“拜殿”之後的院落。
資料介紹,這裡供奉著自明治維新以來“為國”殉死的2461584人的牌位,其中包括後來遷入的東條英機等14名甲級戰犯,一千多乙、丙級戰犯的牌位。在歷次戰爭死亡人數分別如下:
幕末戰亂 7751人
西南戰爭 6951人
日清戰爭(甲午戰爭) 13619人
臺灣征討(鎮壓臺灣) 1130人
北清事(參加八國聯軍) 1 256人
日露戰爭(日俄戰爭) 88429人
第一次大戰 4850人
濟南事變 185人
滿州事變(918事變) 17174人
支那事變(七七事變) 191074人
大東亞戰爭(珍珠港事變之後) 2132699人
一般遊客在靖國神社內最能花時間的地方,當在北面靠近“刀刃”方向的“遊就館”區。“遊就館”其實就是日本軍史博物館。“遊就”,語出《荀子》《勸學篇》之“君子居必選鄉,遊必就士”,在此,則有勸告後來武士學習烈士、榜樣之意味。
“遊就館”外的空地上,有日軍歷史上使用過或繳獲的各種重型裝備,留心觀察,大部分實物都會在華人歷史影象記憶中找到熟悉的影子。正如空地上一組日本戰史的浮雕牆,除了三幅日俄戰爭的場景外,其他場景均是描畫日本軍人在中國作戰的情形。
“遊就館”是個面積不大的展廳,分上下兩層,共計14個展室,除了日本明治維新期間的國內戰爭展室外,戰爭史展室分別為:日清戰爭、日露戰爭海戰、日露戰爭與滿洲事變、支那事變、大東亞戰爭1、大東亞戰爭2、大東亞戰爭3、大東亞戰爭4、大東亞戰爭5。
相對而言,“遊就館”的歷史展示偏重於人物的介紹和個人遺物展示。在展出物品的數量和規模上看,均遠遜色於北京的軍事博物館,但以佈置的用心和認真程度看,這種對比則倒了過來。
華人在各種歷史教材中所能接觸到的日本軍人,在“遊就館”裡都可以找到,只不過,在中國被詛咒的物件在這裡成為“英烈”。比如被東北軍秘密處死的特務中村震太郎、在上海虹橋機場被擊斃的大山勇夫,發動盧溝橋事變的一木清直等等。